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2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69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75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185篇
内科学   257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5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576篇
预防医学   334篇
药学   489篇
  12篇
中国医学   107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乳杆菌是最早发现的龋病相关微生物,具有产酸性、耐酸性及结合胶原蛋白和合成细胞外多糖促进细菌黏附的能力。部分乳杆菌可产生抗菌物质或代谢物、与致龋菌竞争黏附位点或共聚、调节致龋毒力相关基因表达,从而抑制致龋菌生长,因此近年来有研究将乳杆菌作为益生菌应用于龋病防控。但乳杆菌致龋机制尚不明确,特定“益生”乳杆菌对口腔和肠道微生态的潜在影响未知,尚需更多的研究结合乳杆菌的致龋性和益生性,综合评价其对口腔和全身健康和疾病的作用。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乳杆菌致龋性和防龋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重点讨论乳杆菌在龋病发生发展与临床防控中的作用,为龋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82.
一直以来,人们将肠道菌群称为一个“被遗忘的多细胞器官”。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性已经成为近年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加之广泛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结果,已经证实肠道菌群的稳态对调控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其紊乱会引起及加重包括骨质疏松为代表的多种慢性疾患。笔者对近年来骨质疏松与肠道菌群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重点探讨通过调节紊乱的肠道菌群,从而治疗骨质疏松的相关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应用meta分析评价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卒中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口服补充益生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07(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Lactis Bi-07)是否对尿毒症大鼠肠道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是否通过改善肠道组织氧化应激而发挥生物学效应。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尿毒症组、尿毒症+益生菌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打开肾包膜,尿毒症组行5/6肾切除术,尿毒症+益生菌组行5/6肾切除术后每日给予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07灌胃,持续4周。麻醉大鼠后取空肠、回肠、结肠肠段。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硝酸镧染色观察肠道上皮紧密连接复合体的超微结构。制备肠组织匀浆,采用硫代巴比妥酸缩合法测定丙二醛含量,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结果相对于尿毒症组,补充益生菌可恢复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超微结构,微绒毛整齐、结构完整。对比尿毒症组,尿毒症+益生菌组肠道通透性显著降低(P0.05),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著降低(P0.05),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增加(P0.05),肠道丙二醛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07可改善尿毒症大鼠肠道屏障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肠道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轻尿毒症大鼠肠道屏障损伤。  相似文献   
85.
86.
赫凡 《自我药疗》2014,(7):28-28
走进药店,您可以看到各种各样标有“益生菌”字样的产品,如益生菌冲剂、益生菌粉、益生菌颗粒……可谓琳琅满目。究竟什么是益生菌?消费者应如何进行选购呢?  相似文献   
87.
陈波  刘斐 《中国医药指南》2014,(22):189-190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维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到我院接受诊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80例,上述患者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治疗,每天口服0.5 g,每天3次。观察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胶囊治疗,美沙拉嗪具体用法和用量同对照组,益生菌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天3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在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疗效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定期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嘱咐患者记录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腹痛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影响继续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5.0%(显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77.5%(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9例);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在维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添加益生菌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益生菌肠内营养组(观察组)和常规肠内营养组(对照组),每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感染率以及肠内菌群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腹痛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缩短,且感染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总数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添加益生菌的肠内营养治疗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损伤,保护肠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89.
目的分析对新生儿黄疸采取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间歇性蓝光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在给予抗感染、母乳喂养、酶诱导剂等基础治疗上,均行间歇性光疗;同时观察组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记录黄疸消岁:时间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首日胆红素浓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第3天、第5天,均明显高于治疗首日,且观察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黄疸平均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间歇性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降胆红素浓度水平快,黄疸消退时间短,疗效优于单独蓝光治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谷氨酰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收集46例确诊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益生菌联合谷氨酰胺治疗。分别在治疗前1 d及治疗4周后检测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并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腹痛及腹泻恢复时间缩短。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乳杆菌属和肠球菌属的菌落数均明显增加(P<0.05),且多于对照组(P<0.05);酵母样真菌菌落数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谷氨酰胺可增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乳杆菌等益生菌,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腹痛腹泻等症状的缓解,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