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9篇
  免费   1137篇
  国内免费   118篇
耳鼻咽喉   56篇
儿科学   47篇
妇产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513篇
口腔科学   38篇
临床医学   1078篇
内科学   508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52篇
特种医学   733篇
外科学   199篇
综合类   2012篇
预防医学   622篇
眼科学   48篇
药学   714篇
  18篇
中国医学   199篇
肿瘤学   1579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307篇
  2022年   342篇
  2021年   391篇
  2020年   423篇
  2019年   376篇
  2018年   240篇
  2017年   334篇
  2016年   408篇
  2015年   437篇
  2014年   587篇
  2013年   484篇
  2012年   581篇
  2011年   500篇
  2010年   403篇
  2009年   374篇
  2008年   404篇
  2007年   311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258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联合下肢深静脉多层螺旋CT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6):508-510,F003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70年代CT机面世后,经过不断的发展,螺旋CT为代表的容积扫描技术的出现使CT开始被广泛应用于胃部疾病的检查,其价值已日益受到临床和影像学方面的重视。螺旋CT容积扫描和数据采集能进行胃的三维成像,拓宽了CT在胃部检查方面的应用,尤其是仿真内镜技术的出现,使CT不仅能观察胃壁及邻近脏器的病变,而且可以观察胃粘膜的改变,让胃部CT检查得到进一步完善。本科利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对胃进行充气状态下扫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采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4螺旋CT机。扫描前准备:嘱患者检查前一天避免服用一些高密度或…  相似文献   
13.
不同重建方法对多层螺旋CT诊断肋骨骨折准确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的不同重建方法在诊断肋骨骨折的价值。方法收集37例胸部外伤患者X线片疑有骨折的病例,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及多种图像后处理,观察几种不同图像对骨折显示效果。结果X线检查共发现肋骨骨折48处,肋软骨骨折0处。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图像后处理共检出肋骨骨折77处,肋软骨骨折4处。两种检查方法对于肋骨、肋软骨骨折的检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52,P=0.000;χ2=4.101,P=0.043)。多层螺旋CT检查,曲面MPR图像检出移位肋骨骨折39处,未移位肋骨骨折38处。VRT重建图像检出移位肋骨骨折38处,未移位肋骨骨折30处。两种重建方法对于未移位肋骨骨折的检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41,P=0.003)。结论多层螺旋CT的曲面MPR图像可清晰显示未移位细微骨折线,VRT重建图像立体感强,可多角度观察骨折的移位。多层螺旋CT检查对于判断肋骨,尤其是肋软骨骨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X线检查,应为诊断肋骨骨折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吴琳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4):109-111
64层容积CT(VCT)冠状动脉成像(CTA)作为一种安全、可靠和无创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已广泛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的定量评价和介入治疗的筛选。目前公认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却有一定的假阳性,或者将病变程度严重化。检查前对患者进行3~5d常规的抗凝、扩管、对症等治疗,可明显减少假阳性的发生率(23.2% vs 3.8%)。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灌注显像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调强放疗(IMRT)保护功能肺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拟行放疗的Ⅲ期NSCLC患者24例,分别行PET-CT和SPECT定位,图像传至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图像融合。根据SPECT图像确定功能肺(FL)和非功能肺(NFL),FL是指放射性计数为最大放射性计数的30%以上(包括30%)的区域,其他区域为NFL。肺灌注受损分为4级:0级,无灌注受损;1级,肿瘤及其周围局部肺灌注受损;2级,达1叶肺灌注受损;3级,超过1叶肺灌注受损。根据SPECT图像提供的肺功能信息制定IMRT计划进行优化,尽可能降低FL的照射体积剂量。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优化前后的IMRT计划的肺组织剂量参数变化。结果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灌注缺损,其中肺灌注受损1级8例,2级6例,3级10例。根据SPECT提供的肺功能信息优化IMRT计划后WLV和FLV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而FLV降低程度更加明显。优化后WLV10、WLV15、WLV20、WLV25、WLV30和FLV10、FLV15、FLV20、FLV25、FLV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根据SPECT图像提供的肺功能信息优化IMRT计划以保护Ⅲ期NSCLC功能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评价颅底茎突解剖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茎突综合征提供准确的活体解剖数据.[方法]100例茎突正常受检者行16排螺旋CT检查后,行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三维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显示(VR)4种后处理.分别测量茎突长度、前倾角、内倾角,茎突-颈动脉管外口、茎突-颈静脉孔、茎突-茎乳孔、茎突-乳突、茎突-颈内动脉及茎突-颈内静脉的距离.[结果]茎突长度(24.51±3.05)mm,左侧茎突长度(24.33±3.15)mm,右侧茎突长度(24.69±2.95)mm;前倾角19.35°±2.92°,内倾角24.00°±4.07°.茎突-颈动脉管外口距离(8.53±2.45)mm,茎突-颈静脉孔距离(2.87±0.88)mm,茎突-茎乳孔距离(2.34±0.74)mm,茎突-乳突距离(17.23±1.85)mm.茎突-颈内动脉及茎突-颈内静脉的距离分别为(6.49±1.58)mm,(3.70±1.46)mm.[结论]16排螺旋CT后处理对茎突的活体解剖显示全面、准确,其中多层面重建及三维表面遮盖显示最有价值,可对活体茎突及其周围毗邻关系做出准确、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调强放疗(IMRT)使用小野和不规则野达到靶区剂量适形的目的.调强野的特点是高剂量梯度和缺乏电荷平衡,相邻子野之间在靶区内可能存在无数接点.标准探测器体积太大,往往不能被贡献原射线到探测器所在部位的所有子野覆盖,致使读数偏离吸收剂量.因此,多倾向于采用小体积电离室验证IMRT的剂量,籍此克服大体积探测器的缺点.本研究拟通过实测探讨0.015 cm^3针点电离室的特性,并与0.6 cm^3电离室比较,确认其在IMRT剂量验证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白蛋白在肠外营养支持中的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白蛋白的生理和生化[1,2] 白蛋白(albumin)是由585个氨基酸依靠17个二硫键链接而成的环状结构,其分子量为69 000D.白蛋白于肝细胞内合成,合成速度为每日120~270mg/kg,其合成速度与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外容积渗透压有关.  相似文献   
19.
放疗的生物学评估和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计划优化和实施技术的完善、临床经验的积累,调强放疗应用越来越多.其生物学评估和优化方法也取得了一些进展,笔者通过系统回顾常用的放射生物学模型来探讨放疗的生物学评估和优化问题,并对涉及调强放疗的内容做了专门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用剂量学方法比较三维适形(3D-CRT)和简化调强放疗(sIMRT)技术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差异.方法 选择接受放疗的10例NSCLC患者进行研究.对每例患者进行3D-CRT和sIMRT的治疗计划设计,处方剂量为60 Gy(2 Gy/次),所有计划都使95%靶区体积达到处方剂量要求.并用ADAC Pinnacle3计划系统提供的卷积或迭加算法对两种放疗技术的治疗计划进行剂量计算,比较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和适形性,以及危及正常组织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结果 3D-CRT与sIMRT放疗计划的等剂量线和DVH相近,sIMRT计划的靶区剂量均匀性和适形性略优于3D-CRT计划,sIMRT放疗计划中肺的平均剂量、V5、V10、V20别比3D-CRT降低14.81%、17.88%、19.15%、27.78%,而食管、心脏、脊髓等危及器官的受量基本相同.结论 对于NSCLC,sIMRT放疗技术在某些方面具有3D-CRT无法替代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