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072篇
  免费   7842篇
  国内免费   9506篇
耳鼻咽喉   1324篇
儿科学   2660篇
妇产科学   1490篇
基础医学   14236篇
口腔科学   1622篇
临床医学   15605篇
内科学   16787篇
皮肤病学   1441篇
神经病学   3639篇
特种医学   274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4篇
外科学   7145篇
综合类   35563篇
预防医学   9673篇
眼科学   1264篇
药学   9310篇
  118篇
中国医学   3352篇
肿瘤学   11278篇
  2024年   815篇
  2023年   3174篇
  2022年   2905篇
  2021年   3163篇
  2020年   2776篇
  2019年   3045篇
  2018年   1797篇
  2017年   2494篇
  2016年   2903篇
  2015年   3097篇
  2014年   4488篇
  2013年   4744篇
  2012年   6492篇
  2011年   7569篇
  2010年   7283篇
  2009年   7617篇
  2008年   8515篇
  2007年   8195篇
  2006年   7930篇
  2005年   8301篇
  2004年   7402篇
  2003年   6657篇
  2002年   5510篇
  2001年   4931篇
  2000年   4023篇
  1999年   3352篇
  1998年   2813篇
  1997年   2168篇
  1996年   1614篇
  1995年   1319篇
  1994年   827篇
  1993年   453篇
  1992年   319篇
  1991年   223篇
  1990年   198篇
  1989年   203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91.
目的:研究基因重组血管抑制剂Ad-METH1(metalloprotease and thrombospondin1)对培养的内皮细胞分泌活性的影响,探讨血管生成抑制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可能机制。方法:制备重组血管抑制剂Ad-METH1,转染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及酶联免疫分析法研究Ad-METH1对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影响。结果:基因转染后24h内皮细胞ET-1、bFGF分泌受到明显抑制。结论:Ad-METH1对内皮细胞ET-1、bFGF分泌活性有影响,此是其早期参与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原基因(angiontensinogen,AGT)4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及其构成的单倍型与海南黎族原发性高血压及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海南黎族人群为研究对象,利用PCR直接测序法,在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中,对AGT基因启动子区域的-152(G-A),-20(A-C),-18(C-T),-6(A-G)多态进行基因分型。结果C-18T多态的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原发性高血压组(P=0.003,P=0.004)和原发性高血压并脑梗死组(P=0.002,P=0.002)均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6(A-G)多态的G等位基因频率在原发性高血压并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6),而与原发性高血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单倍型分析提示,由-20C和-18T构成的H5单倍型在原发性高血压组中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6);而由-20C和-6G构成的H6单倍型在原发性高血压并脑梗死组中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3)。结论在海南黎族人群中,AGT基因的-20(A-C),-18(C-T)多态可能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起了重要作用;-20(A-C),-18(C-T)和-6(A-G)多态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并脑梗死发病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3.
β-连环素基因在乳腺增生及癌组织中表达和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β-连环素基因在乳腺增生及癌组织中的表达和突变情况,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PCR-SSCP检测42例乳腺癌组织、15例乳腺单纯性增生组织及15例乳腺非典型增生组织中β-连环素基因的表达及突变情况。结果乳腺单纯性增生组织中β-连环素表达正常,异常表达率为0。乳腺非典型增生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β-连环素表达出现异质性,异常表达率分别为26.7%(4/15)和59.5%(25/42),明显高于单纯性增生组织(P<0.05),且前两者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单纯性增生、非典型增生和癌组织中均未发现β-连环素基因外显子3的突变。结论β-连环素异常表达在人乳腺癌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β-连环素基因突变并不是该蛋白异常表达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该蛋白异常表达的机理。  相似文献   
994.
995.
目的 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转入大鼠海马原代培养的神经干细胞(NSCs)中,获得NSCs-BDNF基因工程干细胞并移植治疗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方法 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区NSCs,检测其增殖、分化等特性;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BDNF,转染NSCs,获得NSCs-BDNF基因工程干细胞,检测其BDNF的表达和活性;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将NSCs-BDNF移植入模型缺血侧海马,进行组织学和行为学检测.结果 NSCs-BDNF移植后可以观察到动物行为学的改善,术后4周Longa评分1.343±0.293,脑切片可以观察到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数目的增加,术后4周存活率87.5%±6.6%,较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s-BDNF移植对实验性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病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220例冠心病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者IL-1Ra基因进行扩增;检测冠心病患者的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体重指数;所有冠心病患者随访12个月,了解患者在出院后1年内的心血管事件.结果 冠心病患者和正常人的IL-1Ra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冠心病患者Ⅱ型基因型携带率高于其他基因型.结论 监测IL-1Ra基因多态性不能预测冠心病的发生;但其多态性中Ⅱ型基因对已患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构建pEGFP-N1-GGF2质粒,观察其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胚胎脑组织总RNA中扩增出人GGF2全长序列.并克隆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上,构建pEGFP-N1-GGF2质粒.通过脂质体将pEGFP-NI-GGF2质粒转染大鼠脑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GF2融合蛋白在大鼠脑内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成功构建了pEGFP-N1-GGF2表达载体,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pEGFP-N1-GGF2表达载体转染6h大鼠脑内即可见GGF2融合蛋白表达.3d时融合蛋白表达最多,7d时表达量稍有下降但仍高,14d时表达量已明显下降。GGF2融合蛋白在脑内的表达以针道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荧光信号可达皮层深部。结论脂质体介导的pEGFP-NI-GGF2质粒能够在大鼠脑内表达GGF2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对命名为F蛋白结合蛋白1(FBP1)的未知基因,克隆其全长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得到FBP1,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FBP1的基因编码序列.结果 经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完全正确,成功克隆了FBP1的基因编码序.结论 FBP1通过与F蛋白结合,在病毒蛋白与宿主细胞蛋白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9.
胶质瘤恶性进展相关基因PASG敲除后基因表达谱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胶质瘤恶性进展相关PASG基因与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性敲除PASG基因7.126kb基因组DNA序列(含该基因第10~12个外显子),并从形态学及全基因组基因表达水平观察基因敲除后的改变。结果PASG基因敲除鼠全基因组表现为低甲基化水平。海马区皮层的大锥体细胞存在细胞形态、排列层次和数量的异常。鼠脑全基因组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显示:PASG基因敲除后,表达差异超过1.6倍的基因共有123条,其中61条表达下调,62条表达上调。结论PASG基因作为上游调控基因,通过改变基因组甲基化水平调控下游一系列细胞增殖分化相关基因表达。PASG基因表达异常导致下游相关基因的表观遗传修饰改变可能是胶质瘤发生发展的早期分子事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及谷氨酰转移酶GGTmRNA-H亚型表达,探讨其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及癌周组织、108例良性肝病肝组织、6例健康对照肝组织的hTERT与GGTmRNA—H亚型,观察这两种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65例原发性肝癌中,癌组织hTERT阳性56例(86.2%),GGTmRNA-H亚型阳性6l例(93.8%),AFP阳性40例(61.5%)(P〈0.05);hTERT在20例小肝癌癌组织阳性表达16例(80.0%),GGTmRNA—H亚型阳性表达18例(90.0%),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端粒酶逆转录酶、GGTmRNA-H亚型阳性表达率虽明显升高,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hTERT、GGTmRNA-H亚型联合分析可弥补AFP检测的不足,对提高肝癌、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小肝癌中端粒酶活性增高在癌形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hTERT基因检测比AFP更敏感、特异性更高,有望成为肝癌早期诊断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