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8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21篇
预防医学   38篇
眼科学   804篇
药学   21篇
  1篇
中国医学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32.
目的探讨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效果及对视觉敏感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回顾性抽取2014年11月-2017年1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140例(14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遮盖疗法治疗,依据患儿是否接受综合训练将患儿分为观察组68例(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和对照组72例(单纯遮盖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视觉敏感度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1°和15°空间频率时P100振幅及潜伏期变化,分析两组患儿在不同年龄段的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视力、1°和15°空间频率时P100振幅及潜伏期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在视力、1°和15°空间频率时P100振幅及潜伏期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在不同空间频率的视觉敏感度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在不同空间频率的视觉敏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6岁年龄段治疗有效率87.88%明显高于7~12岁年龄段有效率65.71%和对照组≤6岁年龄段有效率78.95%,对照组≤6岁年龄段有效率78.95%高于7~12岁年龄段有效率41.18%。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采用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且对于治疗年龄≤6岁患儿疗效优于7~12岁患儿。  相似文献   
33.
目的:检测丰富环境干预对单眼剥夺成年弱视小鼠视皮质中IGF-1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其对成年弱视小鼠初级视皮质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将正常新生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单眼剥夺+标准环境组(MD+SE),单眼剥夺+丰富环境组(MD+EE),单眼剥夺+氟西汀组(MD+FLX)。在小鼠21日龄时构建单眼剥夺模型,确定模型建立成功后,每组选取18只小鼠按照预先分组放置在标准环境或丰富环境中饲养4wk,单眼剥夺+氟西汀组小鼠饮水中加入氟西汀。通过前爪触地反射实验检测小鼠视敏度,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客观视功能;小鼠处死后取材,使用电镜检测视皮层神经元的突触间隙宽度、突触活性区长度及突触后致密物厚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皮层中IGF-1、IGF-1R及IGFBP5蛋白表达。结果:(1)视敏度检测结果:MD+SE组小鼠前爪触地成功率明显低于Nor组(P<0.001);MD+EE组及MD+FLX组小鼠前爪触地成功率明显高于MD+SE组(均P<0.001);与MD+FLX组比较,MD+EE组小鼠前爪触地成功率无差异(P=0.816)。(2)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与Nor组比较,MD+SE组小鼠剥夺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2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均P<0.01);丰富环境饲养后,MD+EE组较MD+SE组小鼠剥夺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2波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加(均P<0.01);与MD+FLX组比较,MD+EE组小鼠剥夺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2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变化无差异(P>0.05)。(3)电镜检测视皮层神经细胞突触超微结构:与N or组比较,M D+SE组小鼠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细胞突触间隙增宽(P <0.01),突触活性区长度缩短(P <0.01),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变薄(P <0.01);丰富环境饲养后,MD+EE组小鼠较MD+SE组突触间隙变窄(P=0.0035),突触活性区长度延长(P<0.01),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增加(P<0.01),MD+EE组突触超微结构各项指标较MD+FLX组比较无差异(P>0.05)。(4)Western blot检测视皮层中IGF-1、IGF-1R及IGFBP5蛋白表达:MD+SE组小鼠IGF-1及IGF-1R蛋白表达明显低于Nor组(均P<0.01);MD+EE组小鼠IGF-1及IGF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MD+SE组(均P<0.01),然而仍显著低于Nor组(均P<0.01)。各组间小鼠IGFBP5蛋白表达异常无差异(P>0.05)。结论:丰富环境能重新激活成年单眼剥夺弱视小鼠视皮质可塑性,改善弱视小鼠视觉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控IGF-1及受体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远视性弱视儿童的调节和隐斜状态和矫正镜片对其调节和隐斜的影响。方法测定了30例远视性弱视儿童的调节幅度和裸眼及戴矫正镜片情况下看近的隐斜度,并与20名正视儿童进行对比。6月后重复检查其调节和隐斜情况,并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弱视组调节幅度为(12.35±1.30)D,正视组为(12.50±1.24)D,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4,P>0.05)。弱视组裸眼隐斜度为(-1.37±4.77)△,戴矫正镜片时隐斜度为(-3.70±3.83)△,正视组隐斜度为(-3.95±3.30)△。经统计学分析,弱视组裸眼与戴矫正镜片时的隐斜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5,P<0.01),弱视组裸眼与正视组隐斜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4,P<0.01),而弱视组戴矫正镜片时隐斜度与正视组隐斜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4,P>0.05)。6月后,弱视组调节幅度为(12.34±1.27)D,与6个月比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6,P>0.05),裸眼的隐斜度为(-1.90±4.05)△,戴矫正眼镜的隐斜度为(-3.87±4.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8,P<0.01),但与6个月前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裸眼t=1.859,P>0.05;戴镜t=1.526,P>0.05)。结论远视性弱视儿童戴矫正眼镜对调节功能没有明显影响,但可以使隐斜向外隐斜的方向偏移,有利于减少内隐斜。所以戴矫正眼镜不仅可以使视网膜成像清楚有利于弱视治疗,而且可以减少看近的内隐斜。  相似文献   
35.

弱视是一种由视觉敏感期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为主、无眼部器质性病变的疾病。视力检查是儿童弱视筛查与诊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不能言语表达的低龄儿童,视力检查受到限制。而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是引起弱视的最常见危险因素,近年来,对弱视的早期筛查不断延伸至对弱视相关危险因素的早期筛查,针对屈光状态的筛查方法与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发展。本文试对视力检查方法和屈光性质筛查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6.
褚婷  王继红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6):1048-1053

目的:比较图像视觉诱发电位自律空间频率刺激疗法(PVEP-CD综合疗法)与传统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效果,评价PVEP-CD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8-04/2019-01于我院确诊的弱视儿童38例54眼,随机分为传统综合疗法组(19例27眼,运用屈光矫正+遮盖/压抑+精细目力训练治疗)和PVEP-CD综合疗法组(19例27眼,运用屈光矫正+遮盖/压抑+PVEP-CD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mo后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近立体视锐度检测,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6mo后,两组患儿弱视眼BCVA(有效率均≥85%)均明显改善,且PVEP-CD综合疗法组弱视眼BCVA提高行数\〖3(2,3)行\〗、双眼近立体视锐度改善有效率(89%)及提高等级\〖2(1,4)级\〗均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均P<0.05); ≥6周岁患儿中,PVEP-CD综合疗法组弱视眼BCVA提高行数显著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P=0.018); 轻度弱视患儿中,PVEP-CD综合疗法组近立体视锐度改善有效率(P=0.048)及提高等级(P=0.029)均显著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 中度弱视患儿中,PVEP-CD综合疗法组弱视眼BCVA提高行数显著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P=0.003)。

结论:PVEP-CD综合疗法与传统疗法均可有效提高BCVA,临床疗效显著; 与传统综合疗法相比,PVEP-CD综合疗法能较大幅度提高BCVA和近立体视锐度等级,更有效地促进弱视儿童双眼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弱视的临床表现,以及对弱视患者进行遮盖治疗的效果。

方法:纵向研究。收集2015-04/2016-04 Dhulikhel医院眼科1 092例患者数据。对检出的弱视60例患儿的视力、主诉、年龄、屈光状态、双眼屈光度和注视方式进行评估。并对检出的弱视患儿进行遮盖治疗。

结果:在研究期间接受检查的1 092例儿童中,60例(5.49%)为弱视患者,其中,女性35例(58.30%),男性25例(41.70%),平均年龄为8.87±3.29岁。在43.3%(n=26)的弱视儿童中,经线性弱视是最常见的亚型,其次是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20%,n=12)。最常见的屈光不正是散光,占58.30%,其次是远视(22.50%)和近视(7.50%)。配戴眼镜联合遮盖治疗和主动视觉训练的依从性为73.30%(n=44)。3mo后不同治疗策略对弱视眼视力有显著改善(P=0.002)。

结论:在尼泊尔等发展中国家,弱视发病率和相关的视力损害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意识的缺乏,社区或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的缺乏,会导致儿童较晚出现症状,并最终导致明显的视力损害。通过筛选就诊地点、及时转诊和适当的干预措施,这种状况可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8.
李春梅  张黎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1):1927-1930

弱视是一种儿童视觉发育关键期常见的眼科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传统观念认为弱视不会出现明显眼球器质性改变,但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弱视患者不仅脑部解剖存在差异,在眼部结构也与正常人不尽相同,这为探索弱视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弱视患者的发病机制及眼部结构改变进行了总结,从发病机制、脉络膜厚度(CT)、眼部血管面积及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以及弱视患者遮盖治疗后的眼部结构改变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9.
董玉红  霍敏  张静 《安徽医药》2019,23(3):510-512
目的 研究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对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矫治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11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9例,对照组51例。观察组予以RGP矫正视力,对照组则佩戴框架眼镜矫正视力。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视力矫正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儿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配镜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矫正视力分别为(4.33±0.31)、(4.52±0.47)、(4.76±0.29),均高于对照组的(4.19±0.30)、(4.33±0.40)、(4.41±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7.80%(40/59),高于对照组的43.14%(2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满意度为100.00%(59/59),高于对照组的90.20%(4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0.
笔者观察到在针刺治疗弱视的研究中唯有单纯屈光参差性弱视对治疗反应较好.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单纯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提出其“自身生物性单眼遮盖”的假设,并提醒在弱视方面由于缺乏正确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便不能够被推荐为国际性的任何规范化的诊疗措施中去.同时指出中国大陆既往报道的关于弱视治愈率和国际上的论文报道具有很大的偏差,可能是对弱视视力的衡定标准和检测弱视视力的方法和国际上不一致所致.笔者对针刺治疗弱视的研究提出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对其尚可开展的一些研究项目提出多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