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5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93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173篇
妇产科学   62篇
基础医学   208篇
口腔科学   81篇
临床医学   150篇
内科学   756篇
皮肤病学   72篇
神经病学   106篇
特种医学   66篇
外科学   638篇
综合类   705篇
预防医学   121篇
眼科学   93篇
药学   272篇
中国医学   1269篇
肿瘤学   6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336篇
  2018年   231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5年   125篇
  1984年   186篇
  1983年   147篇
  1982年   179篇
  1981年   151篇
  1980年   144篇
  1979年   134篇
  1978年   118篇
  1977年   88篇
  1976年   105篇
  1975年   72篇
  1974年   59篇
  1973年   5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讨三保心中药复方(三保心)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0min后再灌注180min。观察三保心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采用chandler法造成体外血栓和电刺激颈总动脉形成体内血栓,观察三保心对体内外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三保心可显著提高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同时明显升高NO含量。三保心高剂量组明显延长大鼠体内血栓形成时间。各剂量组均能显著抑制大鼠体外血栓的形成。结论:三保心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扩张血管、提高氧自由基清除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且具有抑制体内外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运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补肾复方含药血清(BS)促进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增殖及其拮抗谷氨酸兴奋性神经毒损伤的作用.方法:以MTT法观察BS对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活力的影响及其拮抗谷氨酸损伤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BS对谷氨酸所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BS含药血清可以增强PC12细胞活力,拮抗谷氨酸的兴奋性神经毒作用且在20%浓度时作用最强,并且能够抑制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早期凋亡.结论:补肾方BS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3.
针刺心经合穴对左手寸部脉图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测针刺心经合穴对左手寸部脉图参数的影响,根据三部九候脉诊法探讨左手寸部脉图与其所候脏腑是否有相关性.方法 选择身体健康的在校大学生52例,随机配对分为两组,一组为心经合穴组,另一组为阑尾穴对照组.采用脉图仪对两组大学生的左手寸脉进行检测,分析针刺心经合穴前后左手寸脉脉图参数的变化.结果 针刺少海穴后左手寸脉脉图主波波幅明显增高(P<0.01);降中峡波幅明显增高(P<0.05);降中波波幅明显增高(P<0.05);脉搏波周期明显延长(P<0.05),以左心室舒张期延长明显(P<0.05);而针刺阑尾穴后左手寸脉脉图波幅参数无显著变化(P>0.05);但脉搏周期延长(P<0.05),且以左心室舒张期延长明显(P<0.05).结论 针刺少海穴对左手寸脉有明显影响,即支持三部九候脉诊法中左手寸候心的理论.因此左手寸部脉象能反映心脏的生理及病理信息,在以后的中医临床诊断当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4.
元代中后期,吴中地区崛起一批文人,他们的诗文创作,在当时中国文坛独领风骚,影响延及明初。本文对朱德润、杨翮、郭翼、顾瑛、许恕等五家诗文集,就它们的文献价值,版本源流,分别进行了系统考证。  相似文献   
65.
生血宁片治疗缺铁性贫血98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Ⅱ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扩大受试者范围,增加少年、老年、孕妇及术后的缺铁性贫血病人群体,进一步观察生血宁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982例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病人分为成年组(2 5 4例)、老年组(2 0 5例)、孕妇组(1 5 1例)、术后组(1 30例)、少年组(70例)和儿童组(1 81例) ,各组病人均口服生血宁片0 . 5g ,tid ,疗程为4周。结果:各组病人疗效相似,非儿童组有效率为85. 9%,儿童组有效率为85. 6 %;血常规各项指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容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血清铁含量及总铁结合力均有显著改善。除少数受试者出现轻度恶心、腹部不适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生血宁片是治疗各年龄组尤其是青少年和孕妇缺铁性贫血有效和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66.
肾虚衰老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学中,肾虚衰老一直占主导地位,而生命科学研究则表明机体生长、发育与衰老的基础是以细胞周期为核心的细胞增殖、分化与衰老等生命活动,两者之间必然有着某种本质的联系,将肾虚衰老、肾藏精、肾为先天之本理论与细胞基本生命活动之一的"细胞衰老"结合研究,可进一步揭示肾虚衰老理论的本质以及补肾防衰老的分子机制,同时可从另一个角度揭示目前尚未知的中医肾本质,从而深化中医学肾为先天之本理论.  相似文献   
67.
王平  陈锡林  李丽  柳能军 《中成药》2004,26(6):440-443
目的:确定川芎、高良姜、片姜黄和羌活的挥发油提取最佳条件.方法:用水蒸汽蒸馏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方法提取挥发油.结果:(1)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的最佳条件确定为:川芎:浸泡时间12h,粉末粒度细,提取时间3h,加水比1:10;高良姜:浸泡时间0h,粉末粒度粗,提取时间3h,加水比1:10;片姜黄:浸泡时间24h,粉末粒度中,提取时间1.5h,加水比1:5;羌活:浸泡时间0h,粉末粒度粗,提取时间3h,加水比1:10.(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的最佳条件确定为:川芎:温度为60℃,粉末粒度细,压力25MPa,提取时间1.5h;高良姜:温度为60℃,粉末粒度中,压力25MPa,提取时间0.5h;片姜黄:温度为60℃,粉末粒度细,压力20MPa,时间1h;羌活:温度为60℃,粉末粒度细,压力25MPa,提取时间1h.结论: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要优于水蒸汽蒸馏法.  相似文献   
68.
目的:评价与比较加味补肾壮筋汤传统汤剂与其中药配方颗粒剂对卵巢切除诱发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防治效果.方法:选用6月龄清洁级Wistar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汤剂组和颗粒剂组,每组15只.用双侧卵巢切除术进行动物造模,术后1周给药,用药3月后分别进行血清Ca、P、ALP、BGP、PTH、CT、尿H0P含量的测定,并进行全身骨、股骨颈、胫骨干骺端、腰椎等部位的骨密度检测.结果:加味补肾壮筋汤汤剂和其颗粒剂均能明显增加血清BGP、CT的含量,降低血清PTH和尿HOP含量,均能增加全身骨、股骨颈、胫骨干骺端、腰椎等部位的骨密度值,且差异与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补肾壮筋汤颗粒剂进行剂型改革后仍能发挥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且与传统汤剂相比并不会导致疗效上的不同,故该中药配方颗粒剂可以代替传统汤剂使用.  相似文献   
69.
70.
Background and Aim: Topical mesalamine or corticosteroid has shown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proctitis, but patients often become refractory to these interventions. Xilei San is a herbal preparation with evidence of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We evaluated the efficacy of topical Xilei San in ulcerative proctitis patients. Methods: In a double blind setting, 30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ulcerative proctitis despite ≥ 4 weeks of topical mesalamine or corticosteroid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rue (n = 15) and placebo (n = 15). Patients in True received suppository Xilei San (0.1 g/dose per day of Xilei San), the other 15 received placebo suppository. The initial efficacy was evaluated on day 14. Primary endpoint of the trial was avoiding relapse during 180 days, relapse meant recurrence of active disease. Riley's index was applied for endoscopic and histological evaluations, whil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was evaluated by a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estionnaire. Results: On day 14,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ho achieved remission, clinical activity index ≤ 4 in Tru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versus placebo (P < 0.04). Likewise, at day 180, an 81.8% of patients in True were without relapse versus 16.7% in placebo (P < 0.001). Further, significant endoscopic (P < 0.01), histological (P < 0.02)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estionnaire (P < 0.04) improvements were observed in True, but not in placebo. Conclusions: This is the first controlled investigation showing significant clinical and endoscopic efficacy for Xilei San in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ulcerative proctitis. Topical Xilei San was well tolerated, and was without safety conce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