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0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48篇
耳鼻咽喉   30篇
儿科学   29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214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170篇
内科学   347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52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79篇
综合类   304篇
预防医学   430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198篇
  1篇
中国医学   59篇
肿瘤学   4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10篇
  1974年   12篇
  1973年   18篇
  1972年   19篇
  1971年   11篇
  197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01.
摘要:目的 了解2010-2013年辽宁省青年学生艾滋病哨点监测相关知识、行为现状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梅毒感染状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高校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2010-2013年《全
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对辽宁省本溪、丹东和辽阳市青年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
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导出辽宁省2010-2013年本溪、丹东和辽阳市青年学生的数据资料,使用
Excel整理资料,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3 年每年实际监测样本量分别为2276 人、
2345人、2401人、2411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1.53%、77.65%、69.18%和80.34%,呈逐年上
升趋势(χ

趋势=33.48,犘<0.05);在8个相关问题中以“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知晓率最低,第一
次发生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偏低(4年分别为34.19%、45.75%、40.00% 和41.35%),自愿检测HIV 抗
体比例较低(4年分别为1.63%、2.17%、2.62%、3.44%),但呈逐年升高趋势。4年均未检出HIV 抗体
阳性者2010-2013年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13%、0、0、0.17%。结论 青年学生已掌握了一些
艾滋病相关知识,但缺乏自我保健和防范艾滋病的意识及技能,部分学生有不安全性行为,存在感染HIV
的风险。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仍然是预防控制艾滋病在该类人群中传播的主要有效手段。
关键词:青年学生;艾滋病;知晓率;感染率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5 0408 04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提高按时完成病历书写及时打印率.方法 QC小组活动.结果 医院按时完成病历书写及时打印率由活动前的71.49%提高至活动后的98%,达到了活动目标,提高了病案质量,更好地确保了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分析上海市15岁及以上居民健身活动现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使用2010年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对上海15岁及以上居民15 659人的健身活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上海15岁及以上居民健身活动的参与率为26.8%,中心城区居民健身活动的参与率(29.9%)明显高于非中心城区居民(24.4%)(χ^2=59.188,P=0.013),无论中心城区还是非中心城区男性健身活动参与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心城区,男性33.0%、女性26.9%,χ^2=33.354,P〈0.01;非中心城区,男性26.3%、女性22.6%,χ^2=14.994,P=0.034),各年龄组的健身活动参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1.397,P〈0.01),15~17岁组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75岁组为各年龄组中健身活动参与率最低的,其次是45~59岁组。居民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比例占19.7%,中心城区、非中心城区分别为23.0%和17.2%(χ^2=80.626,P〈0.01)。多因素分析提示,文化程度、在职与否、现在是否吸烟是影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显著性因素。结论上海市居民健身活动的参与率较低,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比例更低,应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健身活动指南,以提高上海市居民健身活动参与率,促进健康。  相似文献   
104.
105.
Introduction The spectrum of 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 is wide, and can include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chocardiographic parameters to improve patient stratification and to identify early adverse changes could be clinically useful.Aim To identify subclinical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hypertensive subjects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55%), identified by global parameters of myocardial strain on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Methods This was a compara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wo groups of individuals: normotensive (n=20, age 59±7 years, 55% male) and hypertensive (n=229, age 62±12 years, 57% mal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was assessed by various conventional clinical and echocardiographic parameters and global longitudinal and circumferential myocardial strain. Cut-off values to detect subclinical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were established and applied in the hypertensive group. The Student's t test, Mann-Whitney test and chi-square test were used for the compara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 Most hypertensive subjects (53.7%) had grade I hypertension; blood pressure was controlled in 64.9%, and 54.8% showed left ventricular structural changes.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ormotensive and hypertensive group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ameters of global longitudinal or circumferential systolic strain. Application of the cut-offs to the hypertensive group identified 35 individuals (15.3%) as having subclinical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as assessed by global longitudinal myocardial strain parameters.Conclusions In this group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global myocardial strain parameters identified a group of individuals with subclinical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despite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The clinical relevance of these findings needs to be assessed in long-term follow-up studies.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EGFR)的表达情况、相关性,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07年1月-2018年12月东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浸润性乳腺癌石蜡标本39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90岁,中位年龄52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标本中HMGB1蛋白在细胞核、细胞质的表达情况以及EGFR蛋白在细胞膜的表达情况,分析HMGB1蛋白与EGFR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根据HMGB1蛋白在细胞核及细胞质表达状态分为细胞核低表达且细胞质阴性组、细胞核高表达且细胞质阴性组、细胞核低表达且细胞质阳性组、细胞核高表达且细胞质阳性组,比较4组间EGFR蛋白的表达情况。分别观察细胞核HMGB1蛋白高表达+EGFR蛋白阳性、细胞质HMGB1蛋白阳性+EGFR蛋白阳性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1)乳腺癌中,HMGB1蛋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1%(314/392)和15.1%(59/392),EGFR蛋白在细胞膜阳性表达率为53.6%(210/392)。(2)细胞核HMGB1蛋白高表达患者的EGFR蛋白阳性率56.1%(176/314),高于细胞核HMGB1蛋白低表达的EGFR蛋白阳性率43.6%(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1,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细胞核HMGB1蛋白高表达和EGFR蛋白阳性呈正相关(r=0.100, P<0.05)。细胞质HMGB1蛋白阳性患者的EGFR蛋白阳性率(66.1%,39/59),高于细胞质HMGB1蛋白阴性的EGFR蛋白阳性率(51.4%,17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4,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细胞质HMGB1蛋白阳性和EGFR蛋白阳性表达亦呈正相关(r=0.106, P<0.05)。(3)HMGB1蛋白细胞核低表达且细胞质阴性68例、细胞核高表达且细胞质阴性265例、细胞核低表达且细胞质阳性10例、细胞核高表达且细胞质阳性49例,4组中EGFR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2.6%(29/68)、53.6%(142/265)、50.0%(5/10)、69.4%(34/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42, P<0.05)。(4)392例乳腺癌病例中,235例获得了预后生存分析资料。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3~80个月,平均60个月。生存分析显示,在235例患者中,5年累积生存率为90.6%,5年无复发累积生存率为81.3%。细胞核HMGB1蛋白高表达且EGFR阳性的患者5年无复发累积生存率为75.2%,低于其他患者的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1、P<0.05)。细胞核HMGB1蛋白高表达+EGFR阳性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89.1%,与其他患者的9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7、P>0.05)。细胞质HMGB1蛋白阳性+EGFR阳性的患者5年无复发累积生存率为72.2%,5年累积生存率为83.3%,分别低于其他患者的82.0%、91.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70、1.307,P值均>0.05)。结论 细胞核及细胞质HMGB1蛋白的表达均与EGFR蛋白表达正相关,并且细胞核或细胞质HMGB1蛋白与EGFR蛋白同时高表达的患者有更低的5年无复发累积生存率和5年累积生存率。同时抑制HMGB1和EGFR可能成为抗乳腺癌治疗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骨显像受检者饮水开始时间对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影响,以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对公众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住院骨显像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前者于注射骨显像剂前1 h开始饮水1 000 ml,后者予注射骨显像剂后2 h饮水1 000 ml,均1 h内饮完。采用辐射剂量仪分别测量注射显像剂后0.5 h、1 h、2 h、3 h、6 h、12 h、24 h的7个时间点,距受检者正面0.5 m、1 m、2 m、3 m处4个距离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比较2组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为2.5 μSv/h时所需时间及距离。 结果 两组在注射显像剂后0.5 h、1 h、2 h、3 h、6 h的5个时间点、距受检者0.5 m、1 m、2 m、3 m处,试验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减少了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低为2.5 μSv/h所需的时间和距离。两组图像质量均比较满意,达到诊断标准。 结论 骨显像受检者在注射前1 h饮水1 000 ml可以在保证显像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显像剂的排泄,降低注射后6 h内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护理人员可利用测量结果来指导患者、家属及公众的放射防护。  相似文献   
108.
109.
目的 探讨以戊二醛为交联剂的血红蛋白类氧载体(HBOCs)的聚合工艺匹配条件的优化研究,进一步降低终产品的平均分子质量和超大分子含量,提高聚合血红蛋白的有效转化率.方法 在前期对人胎盘血红蛋白与戊二醛交联的单因素影响水平的研究基础上,选取戊二醛的加样速度、血红蛋白的质量浓度和戊二醛与血红蛋白的摩尔比3个因素做正交试验以优化血红蛋白聚合工艺的匹配条件.结果 戊二醛与血红蛋白的摩尔比对聚合血红蛋白分子质量分布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血红蛋白的质量浓度,最后为戊二醛的加样速度.对平均分子质量的影响分析,不同的戊二醛与血红蛋白摩尔比条件下的平均分子质量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的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和戊二醛的加样速度条件下的平均分子质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有效转化率的影响分析,不同的戊二醛与血红蛋白摩尔比和不同的血红蛋白质量浓度条件下的有效转化率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戊二醛加样速度条件下的有效转化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超大分子含量的影响分析,不同的戊二醛与血红蛋白摩尔比条件下的超大分子含量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红蛋白的质量浓度和戊二醛的加样速度条件下超大分子含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优化确定了血红蛋白聚合工艺的最佳匹配条件.  相似文献   
110.
Summary

A Double-Blind Crossover Trial With A 4-Point Bioassay Was Carried Out In 8 Convalescent In-Patients To Study The Relative Potency Of Scopolamine-N-(Cyclopropyl Methyl) Bromide (Da 3177), A New parasympatholytic Drug, Administered At Doses Of 2.5?mg And 5?mg I.V., And Hyoscine-N-Butyl Bromide, Administered At Doses Of 10?mg And 20?mg I.V., In Producing Atropine-Like Effec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s On Heart Rate And Near Point Of Accommodation Were Slightly Less With Da 3177, While Its Effects On Salivary Secretion Were A Little Greater Than Those Of Hyoscine-N-Butyl Bromide. It Is Suggested That Study Of The Pharmacodynamic Effects Of parasympatholytic Drugs Is A Relatively Simple Way Of Predicting Which Doses Should Be Effective Spasmolytic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