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63篇
  免费   4937篇
  国内免费   1802篇
耳鼻咽喉   357篇
儿科学   987篇
妇产科学   483篇
基础医学   7704篇
口腔科学   3046篇
临床医学   7122篇
内科学   7563篇
皮肤病学   758篇
神经病学   1584篇
特种医学   3776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7793篇
综合类   8661篇
现状与发展   10篇
预防医学   2443篇
眼科学   538篇
药学   4121篇
  20篇
中国医学   1839篇
肿瘤学   9189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836篇
  2022年   1391篇
  2021年   2134篇
  2020年   2047篇
  2019年   1914篇
  2018年   1944篇
  2017年   2000篇
  2016年   2039篇
  2015年   2134篇
  2014年   4093篇
  2013年   4631篇
  2012年   3502篇
  2011年   4154篇
  2010年   3078篇
  2009年   3211篇
  2008年   3322篇
  2007年   3269篇
  2006年   2881篇
  2005年   2583篇
  2004年   2217篇
  2003年   1945篇
  2002年   1475篇
  2001年   1380篇
  2000年   1141篇
  1999年   1014篇
  1998年   813篇
  1997年   753篇
  1996年   647篇
  1995年   629篇
  1994年   535篇
  1993年   389篇
  1992年   413篇
  1991年   362篇
  1990年   310篇
  1989年   271篇
  1988年   267篇
  1987年   226篇
  1986年   180篇
  1985年   252篇
  1984年   212篇
  1983年   149篇
  1982年   181篇
  1981年   185篇
  1980年   179篇
  1979年   112篇
  1978年   107篇
  1977年   80篇
  1976年   91篇
  1975年   4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22.
目的 探讨剂量组学在预测肺癌根治性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中的应用潜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行根治性放疗的314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放疗剂量文件、定位及随访CT图像,根据临床资料及影像学随访资料对放射性肺炎进行分级,提取全肺的剂量组学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应用1000次自助抽样法(bootstrap)的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嵌套逻辑回归(LASSO‐LR)及1000次bootstrap的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向后法筛选与放射性肺炎相关的剂量组学特征,随机按照7∶3划分为训练集及验证集,应用逻辑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并应用ROC曲线及校正曲线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 共提取120个剂量组学特征,经LASSO‐LR降维筛选得到12个特征进入“特征池”,再经过AIC向后法筛选,最终筛选出6个剂量组学特征进行模型构建,训练集AUC为0.77(95%CI为0.65~0.87),独立验证集AUC为0.72(95%CI为0.64~0.81)。结论 利用剂量组学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潜力,但仍需继续纳入多中心数据及前瞻性数据进一步挖掘剂量组学的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索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及术后复发肺肉瘤样癌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8月Ⅲ~Ⅳ期及术后复发的肺肉瘤样癌患者21例,口服阿帕替尼(250~425 mg/d)治疗,30 d为1个疗程,观察并分析疗效及评价安全性。结果2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为0,部分缓解(PR)为14.3%(3例),稳定(SD)为33.3%(7例),疾病进展(PD)为52.4%(11例);客观反应率(ORR)为13.3%(3例),疾病控制率(DCR)为47.6%(10例)。中位总生存期(mOS)为4.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1.0个月。病灶≥6 cm(或≥5 cm)较<6 cm(或<5 cm)平均OS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分期Ⅰ~Ⅱ期较Ⅲ~Ⅳ期平均OS明显延长(P<0.05)。位于中央的病灶较周围的病灶平均OS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年龄(>60岁,≤60岁)、吸烟史(是/否)对疗效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38.1%(8例)、蛋白尿23.8%(5例)、手足综合征28.6%(6例)、腹泻28.6(6例)、骨髓抑制38.1%(8例)。结论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及术后复发肺肉瘤样癌具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可控,病灶大小、位置及分期可能是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4.
聚酰胺—胺树枝状聚合物(PAMAM)作为一种新型超支化大分子聚合物,因其出色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一直被众学者称之为“人工蛋白”。 PAMAM的特点是存在内部空腔,并含有大量的反应性末端基团,这些结构使得PAMAM可以被用作仿生大分子,模拟天然有机基质在牙体组织表面进行仿生矿化,即PAMAM作为有机模板调控矿物质成核以及晶体的生长,以此来建造比传统的异体材料更加理想的牙体修复材料。本文就 PAMAM 诱导牙体硬组织仿生矿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5.
Ovarian carcinoma is one of the most lethal malignancies, but only very few prognostic biomarkers are known. The degradome, comprising proteases, protease non-proteolytic homologues and inhibitors,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e prognosis of many cancer types, including ovarian carcinoma.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whole degradome family has not been specifically studied in high-grade serous ovarian cancer. A targeted DNA microarray known as the CLIP-CHIP microarray was used to identify potential prognostic factors in ten high-grade serous ovarian cancer women who had early recurrence (<1.6 years) or late/no recurrence after first line surgery and chemotherapy. In women with early recurrence, we identified seven upregulated genes (TMPRSS4, MASP1/3, SPC18, PSMB1, IGFBP2, CFI – encoding Complement Factor I – and MMP9) and one down-regulated gene (ADAM-10).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we evaluated the prognostic effect of these 8 candidate genes in an independent cohort of 112 high-grade serous ovarian cancer women. Outcomes were progression, defined according to CA-125 criteria, and death. Multivariat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regression models were done to estimat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each protein and each outcome. High ADAM-10 expression (intensity of 2–3) wa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of progression (adjusted hazard ratio (HR): 0.51;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29-0.87). High complement factor I expression (intensity 2–3) wa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progression (adjusted HR: 2.30, 95% CI: 1.17–4.53) and death (adjusted HR: 3.42; 95% CI: 1.72–6.79). Overall, we identified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two proteases, ADAM-10 and complement factor I, for high-grade serous ovarian cancer which could have clin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 研究凉血通瘀方对高血压大鼠急性脑出血模型脑组织miRNA表达的影响,对差异表达的miRNA靶基因进行分析,探索凉血通瘀方可能的药效机制。方法 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B)和实验组(C)。适应性饲养一周后,C组灌胃凉血通瘀方,B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5天,每天1次。构建脑出血模型后收集脑组织,借助全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miRNA表达量,与miRBase数据库比对获取已知miRNA,使用miRDeep2预测新miRNA。差异分析软件为DESeq2,筛选阈值为|log2FC| ≥1 并且P <0.05。对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对靶基因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和PPI网络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共发现21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上调有9个,下调有12个,共预测得到1243个有统计学意义的靶基因。GO富集分析发现,生物过程中突触囊泡分泌的调节、神经递质分泌的调节和神经递质运输的调节占前三位,神经元投射终点、全膜、质膜区域和细胞投射则是主要的细胞成分。分子功能分别为小GTPase绑定、底物特异性跨膜转运蛋白活性和离子跨膜转运体活性。通路分析结果显示,靶基因在癌证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和MAPK通路等分布广泛。采用STRING网站和Cytoscape软件,根据MCC算法筛选出ADRA2C、CASR、CCL28、CCR1、DRD2、GNAT3、GRM2、DYNC1LI1、GABBR1、GNAI1等核心靶基因。结论 凉血通瘀方对脑出血急性期鼠脑组织内miRNA的表达有重要影响;显著差异表达miRNAs可能通过靶向核心基因调控凉血通瘀方干预急性脑出血的病理过程及预后。  相似文献   
28.
29.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