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65篇
  免费   2700篇
  国内免费   876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247篇
妇产科学   46篇
基础医学   2546篇
口腔科学   194篇
临床医学   1953篇
内科学   6700篇
皮肤病学   89篇
神经病学   547篇
特种医学   51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679篇
综合类   2754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844篇
眼科学   81篇
药学   1212篇
  11篇
中国医学   634篇
肿瘤学   567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85篇
  2022年   375篇
  2021年   516篇
  2020年   540篇
  2019年   885篇
  2018年   1380篇
  2017年   457篇
  2016年   673篇
  2015年   619篇
  2014年   1135篇
  2013年   1202篇
  2012年   951篇
  2011年   1060篇
  2010年   784篇
  2009年   809篇
  2008年   718篇
  2007年   673篇
  2006年   696篇
  2005年   803篇
  2004年   498篇
  2003年   442篇
  2002年   450篇
  2001年   368篇
  2000年   492篇
  1999年   427篇
  1998年   411篇
  1997年   289篇
  1996年   284篇
  1995年   187篇
  1994年   248篇
  1993年   281篇
  1992年   350篇
  1991年   146篇
  1990年   221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178篇
  1987年   124篇
  1986年   101篇
  1985年   88篇
  1984年   77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59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17篇
  1976年   17篇
  197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形成、发展的影响。方法 经肝穿刺活检证实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患者60例、肝硬化患者75例。肝纤维化患者分S14例、S28例、S320例、S428例、G1 6例、G210例、G320例、G424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A级28例、B级39例、C级8例。对照组为20例健康人。所有患者肝穿刺活检的同时,取血清测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素(LPS)。结果 TNF-α随肝炎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升高,具等级相关r分别为0.623(P〈0.05)、0.649(P〈0.01),NO等级相关性r=0.328(P〉0.05),LPS在肝纤维化阶段尚无明显增高,只是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C级时才显著升高。结论 LPS早期未参与肝病的慢性损伤,在肝硬化时与肝功能损害互为因果;TNF-α在慢性肝炎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NO早期未参与肝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92.
自身免疫性肝病1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菡  王亚娟  冯萍 《药品评价》2007,4(5):347-351
目的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以及AIH—PBC重叠综合征,与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的临床表现、生化、免疫特点、治疗等,以助于诊治自身免疫性肝病。方法对74例AIH患者、21例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48例PBC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47例CHC患者进行对比。结果各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纳差、乏力等不典型临床症状,肝脏生化指标异常.自身免疫性肝病中免疫学指标可见不同程度异常,丙型肝炎的免疫学指标也可见部分异常。AIH组ALT、AST升高较明显,ANA阳性为主。肝活体组织检查:界面性肝炎常见,无淤胆;PBC组ALP、GGT升高较明显.M2阳性为主.肝活体组织检查淤胆及肝硬化常见。AIH—PBC兼具有两者特点。使用糖皮质激素,UDCA等治疗.大多可获得住院期间缓解。结论生化、免疫、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糖皮质激素.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观察奥曲肽治疗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使用奥曲肽,对照组使用垂体后叶素,于治疗12、24、48、72h后观察止血率、再出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治疗组在不同时间点的止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再出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奥曲肽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出血和死亡率,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显著降低,是控制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在肝硬化和肝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52例肝硬化、30例肝癌以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CRP水平,同时采用放免法检测各组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并与CRP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疾病组患者血清 CRP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P<0.05),而且肝癌组>肝硬化组,肝硬化失代偿组>肝硬化代偿组,差异越大,预后越差.单独检测血清CRP和AFP对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分别是86.7%和80.0%;特异性分别是65.8%和78.0%;以CRP和AFP至少1项阳性作为判断标准,灵敏度上升为96.7%.结论:检测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CRP含量,有助于发现和了解肝内炎症活动及肝细胞受损的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单独检测血清CRP不是诊断肝癌的理想指标,但血清CRP和AFP的联合检测对肝癌诊断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早期肝硬化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对应关系以及肝组织中HBV抗原表达与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对688例临床诊断为早期肝硬化的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获取肝组织病理标本,经HE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和Masson染色,统一读片做出病理诊断,并计算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结果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者占66.73%,病理表现已形成典型肝硬化者占27.18%。肝组织HBcAg阳性者,肝细胞病变及纤维化程度均较重。结论早期肝硬化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低,肝活检病理学检查是不可替代的诊断方法。肝组织中HBcAg阳性者,病变程度重。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肝硬化大鼠的作用及其影响肝纤维化与脂质过氧化损伤的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成正常组(7只)、模型组(14只)、NAC组(15只)。以10μL·kg~(-1)剂量二甲基亚硝胺(DMN)腹腔注射,每周连续3d,每日1次,共4 wk,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成模后,NAC组以NAC 0.1 g·kg~(-1)灌胃,每日1次,共4 wk;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HE染色与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与胶原沉积;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生化法检查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氧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清蛋白(Alh)等],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 SMA)与热休克蛋白47(HSP47)表达。结果:治疗4 wk后,模型组大鼠死亡7只,NAC组死亡3只, NAC明显提高肝纤维化大鼠的生存率(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大鼠肝脏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炎性细胞浸润,胶原沉积并形成假小叶;血清ALT、AST和TBil升高,AIb下降;肝组织羟脯氨酸与MDA含量升高,SOD活性下降(P<0.01)。而NAC可显著减轻肝脏炎症、肝细胞坏死与肝组织胶原沉积,改善模型大鼠异常的肝功能指标,降低肝组织羟脯氧酸与MDA含量,提高SOD活性(P<0.05,P<0.01),抑制模型大鼠肝组织HSP47与α-SMA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有良好的治疗肝硬化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促进肝纤维化逆转及抗肝脏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997.
针对医院一般科室与关键科室不同的空气质量控制要求难以节能运行的问题,介绍了采用双冷源新风处理机组,在不改变原系统设施绔陶,既可有效解决关键科室的温湿度控制,保证新风处理达到无菌、湿度优先控制要求的具体节能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德、能、勤和业绩进行效绩评估评估的探讨,其目的是完善对医院工程技术人员的激励举措,使工程技术人员保持他们良好的做法,改变不良行为。为工程技术人员今后的发展和培训提供依据,真正促进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设计合成苯乙胺类α1-肾上腺素受体(α1-AR)拮抗剂,并研究它们对大鼠肛尾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以DDPH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11个新化合物,以2,6-二甲基苯酚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得中间体卤代苯氧丙酮,再经还原胺化得目标物。运用大鼠肛尾肌收缩功能实验测定目标物的拮抗活性。结果共合成了11个目的物,其结构经IR、HRMS1、H-NMR确证。结论生物活性测试显示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α1-AR拮抗活性,化合物Ⅲk拮抗作用和DDPH接近。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构建并鉴定大鼠Smad7/pcDNA3.1(+)真核表达质粒,为进一步研究Smad7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TRIzol法抽提大鼠肝组织总R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完整性,紫外分光核酸蛋白分析仪测定其浓度与纯度,两步法获取大鼠Smad7cDNA片段,CaCl2法制备感受态细胞,应用EcoRI及XhoI在pcDNA3.1(+)多克隆位点处进行双酶切,切胶回收载体及目的片段酶切产物,将回收的线性化pcDNA3.1(+)与Smad7cDNA连接,构建Smad7/pcDNA3.1(+)重组质粒,转化DH5α大肠杆菌,测序鉴定双酶切证实的阳性克隆。结果:电泳检测RNA的完整性良好,28S约为18S的2倍,A260/A280=1.986,纯度较好,阳性克隆酶切后电泳检测在DNAMarker1.3kb处见Smad7目的片段,5.4kb处见线性化pcDNA3.1(+),与预期结果相符,质粒重组成功,并测序证实。结论:大鼠Smad7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为进一步单独或联合其他质粒从TGF-β/SMAD信号传导的不同环节干预肝纤维化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