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94篇
中国医学   62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Strychnine and brucine from the seeds of the plant Strychnos nux vomica have been shown to have interesting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n several neurotransmitter receptors. In this study, we have characterized the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strychnine and its analogs on human Nav1.5 channels to assess their potential therapeutic advantage in certain arrhythmias. Among the eight alkaloids, only strychnine and icajine exhibited inhibition potency on the Nav1.5 channel with the half-maximum inhibition (IC50) values of 83.1 μM and 104.6 μM, respectively. Structure–func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increased bulky methoxy groups on the phenyl ring or the negatively charged oxygen atom may account for this lack of inhibition on the Nav1.5 channel. Strychnine and icajine may bind to the channel by cation–π interactions. The substitution with a large side chain on the phenyl ring or the increased molecular volume may alter the optimized position for the compound close to the binding sites of the channel. Strychnine and icajine bind to the Nav1.5 channel with a new mechanism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TX and local anesthetics. They bind to the outer vestibule of the channel pore with fast association and dissociation rates at resting state. Strychnine and icajine had little effect on steady-state fast inactivation but markedly shifted the slow inactivation of Nav1.5 currents toward more hyperpolarized potentials. The property of icajine influencing slow-inactivated state of Nav1.5 channel would be potential therapeutic advantages in certain arrhythmias.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建立乌头中毒致死的动物检材中乌头类生物碱的LC/MS/MS分析方法。方法:将生物检材用氨水调pH值为8~9,用氯仿/乙醚(1:4)萃取生物检材样品,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检测。结果:在中毒致死的动物检材中发现了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结论:LC/MS/MS法灵敏可靠,样品处理快速简便,适用于生物检材中乌头类生物碱的检测。  相似文献   
44.
目的:筛选桑叶中α-葡萄糖苷酶(α-GS苷酶)抑制活性最佳组分,并进行体内降糖活性研究。方法:采用柱层析法对桑叶水提物进行分离,利用体外细胞实验筛选出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佳组分,并采用链脲霉素诱导的大鼠高血糖动物模型进行跟踪验证。结果:细胞实验结果表明,桑叶提取物中生物碱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强。体内试验中,与模型组比较,生物碱给药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有明显降低。结论:桑叶中的生物碱具有显著的降血糖的作用(P0.05)。  相似文献   
45.
Gao MY  Shen WZ  Wu YH  Cao CS  Zhang DM  Gao JH 《中药材》2012,35(3):438-442
目的:探讨植物钩吻中生物碱单体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MTT法观察3种生物碱单体对HepG2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选取活性最好的单体进一步行时效、量效关系的测定和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变化;Capspase-3、Capspase-8、Capspase-9活性检测用分光光度法进行。结果:3种单体都显示出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其中钩吻素己效果最好,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抑制HepG2细胞增殖;经钩吻素己处理48 h后的HepG2细胞变小变圆,正常贴壁细胞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各浓度组钩吻素己可阻滞细胞于S期,并诱导细胞凋亡,且Capspase-3、Capspase-8、Capspase-9活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高。结论:3种钩吻生物碱单体中钩吻素己能显著抑制HepG2细胞体外增殖且细胞毒性较小,并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分布和激活Capspase-8、Capspase-9进而活化Capspase-3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超声波法和索式提取法对一点红中总生物碱的最佳工艺条件与测定方法的研究。方法:以紫外分光光度法为测定方法,一点红中总生物碱提取来量为考察目标,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不同温度、不同浓度、提取时间对一点红总生物碱提取量有显著影响。提取次数影响不大。结论:超声波法的提取最佳工艺为80℃下以物料比为1∶40对一点红生物碱类物质进行30min提取,得出提取率为0.435%,索式提取法的提取最佳工艺为用80%的乙醇对一点红生物碱类物质进行2h提取,得出提取率为0.320%。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一点红总生物碱的提取为超声波法更优。  相似文献   
47.
从藏药露蕊乌头(Aconitum gymnandrum Maxim)中分得四个生物碱,经化学和光谱鉴定,其中两个为已知生物碱atisine.Hcl(A)和talatisamine(B),另两个为新的二萜类生物碱,分别命名为露乌碱,(C)(gymnaconitine)和甲基露乌碱(D)(mgthyl gymnaconitine),这两种新的生物碱均联接有二甲基咖啡酸酯:在乌头生物碱中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48.
目的:测定云南省产4种贝母的总生物碱含量。方法:应用两相滴定法测定。结果:川贝母0.11%,梭砂贝母0.09%,粗茎贝母0.26%,浙贝母0.28%。结论:综合报道了云南产4种贝母的总碱含量,其中粗茎贝母的总碱含量测定在国内外均属首次  相似文献   
49.
蒲贝酮碱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蒲圻贝母Fritillaria puqiensis G. D. Yu et G. Y. Chen的鳞茎中分离到的一种新甾体生物碱,其结构经MS、~1H-NMR、~(13)C-NMR谱鉴定为(22S,25R)-N-甲基-22,26-缩亚胺胆甾烷-3β-醇-6-酮,命名为蒲贝酮碱(puqietinone)(Ⅰ)。  相似文献   
50.
pH值及氮酮对川乌透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V-C双隔室皮肤渗透池测定川乌生物碱在不同pH值(4.0、7.0、9.0)的缓冲液溶剂中透过为体鼠皮的情况以及透皮促进剂氮酮(Azone)对该溶剂中药物的促渗效果。结果,川乌生物碱在pH4.0的溶液体系中渗透系数最大;加入Azone有极显著性透皮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