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3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370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40篇
口腔科学   32篇
临床医学   557篇
内科学   321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72篇
特种医学   41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319篇
综合类   820篇
预防医学   139篇
药学   200篇
  4篇
中国医学   232篇
肿瘤学   37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286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正>运动医学(sports medicine)是一门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研究和治疗运动引起的创伤和疾病,达到最大运动能力的恢复,保障人类健康的多学科交叉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它与骨科、康复医学、运动学、材料科学、生物力学和内镜微创技术十分相关。近年,国内运动医学蓬勃发展,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运动医学的发展不仅为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蛋膜蛋白提取物(Esm)补充对一次性下坡跑运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4只,随机分为普通鼠料对照组(CON)和Esm实验组。Esm实验组每天灌胃补充Esm 200 mg/(kg bw);对照组补充等量的酪蛋白,2w后进行一次性下坡跑运动。运动后空腹12h取材,检测血清乳酸、尿素、丙二醛等指标,肌肉组织检测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结果一次力竭性运动后,Esm组大鼠血清乳酸、尿素和丙二醛(MDA)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Esm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尽管低于对照组,但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Esm补充显著降低了骨骼肌组织中葡萄糖醛酸酶活性(P0.05)。蛋白印迹结果显示2w的Esm补充显著降低了运动后骨骼肌组织中TNF-α蛋白的表达(P0.05);且比目鱼肌组织中TNF-α表达显著高于股四头肌组织中的表达(P0.05)。结论 Esm对运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促进机体自由基清除和调节骨骼肌TNF-α的表达有关,从而加快运动后疲劳的消除。  相似文献   
83.
目的了解缺氧预处理对老年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将老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大强度离心跑台运动组(EE)组、缺氧预处理+离心跑台运动组(HCP)组,4月龄大鼠作为成年对照组(ADU)组。HCP组大鼠进行1 w的缺氧预处理。将EE组及HCP组大鼠进行一次性大强度离心跑台运动后处死,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含量、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石蜡切片观察肌纤维细微结构;取肌肉匀浆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EE组及HCP组大鼠运动后均出现骨骼肌损伤现象,EE组损伤较HCP组严重。与EE组相比,HCP组血清IL-6、CK及LDH水平明显降低,比目鱼肌MDA水平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结论缺氧预处理可提高老年大鼠骨骼肌的抗氧化能力,降低骨骼肌损伤后炎性反应,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4.
王楠  吴尧卉  徐运天  张赫  吴庭苗  刘伟 《新医学》2021,52(8):616-621
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入ICU时基线骨骼肌含量与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在ICU治疗时间≥48 h的危重患者79例,测量其入ICU时胸部CT第七胸椎(T7)水平横断面胸肌面积(PMA),分析PMA与90 d病死率、90 d内生存率、28 d内非ICU生存日数、28 d内无机械通气生存日数、ICU病死率、院内病死率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在校正性别、危重症营养风险评分、 Charlson共病指数、血红蛋白等因素后,基线PMA较大患者90 d病死率更低,90 d内生存率更高,28 d内非ICU生存日数更多,院内病死率也更低,与基线PMA较小患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危重患者入ICU时的基线骨骼肌含量可用于预测病情严重程度、需要体外生命支持和ICU治疗的时间和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负荷渐增式训练对老年小鼠骨骼肌卫星细胞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实验小鼠分为 3 组:青年对照组(YC组,n=12)、老年对照组(OC组,n=12)与老年运动组(OT组,n=12)。OT组进行负荷渐增式训练,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离CD45-/CD31-/Sca1-/VCAM(CD106)+细胞群体,分选细胞通过desmin、Myod肌原性染色以及成肌分化诱导培养进行肌卫星细胞鉴定,免疫组化结合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肌卫星细胞p-AMPK水平。结果 YC组骨骼肌卫星细胞AMPK及p-AMPK表达水平显著高于OC组(P<0.05);OT组与OC组AMPK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而OT组p-AMPK表达水平显著高于OC组(P<0.05)。结论 负荷渐增式训练可促进老年小鼠骨骼肌卫星细胞AMPK磷酸化,改善老年小鼠骨骼肌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86.
目前,重症肌无力被认为是最经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病变主要侵犯骨骼肌、症状的波动性以及下午或傍晚劳累后症状的加重,早晨和休息后减轻的特点、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有效等通常可以确诊。有人推荐自测本病的一种小方法:将手指放在双眼前方便观察的位置,双眼盯着手指1分钟,要是一侧或双侧眼皮出现下垂的现象,就说明眼睛出现了病态疲劳,患上重症肌无力的可能性比较大。正常人的肌肉在持续性收缩时也会出现疲劳,但是重症肌无力  相似文献   
87.
随着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展了机能人体实验代替动物实验,使基础和临床紧密结合.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复合收缩实验是医学机能学的经典实验教学项目,在国内各高校的实验教学中多有开设.传统的做法是使用普通蛙类动物作为实验材料.文章利用Lt LabStation系统开展人体骨骼肌功能实验,替代传统的动物骨骼肌收缩实验,在安全的前提下达到和动物实验同样的教学目的和效果.用人体机能实验取代部分动物实验,尽量减少动物消耗,符合动物实验中所倡导的3R(reduction,replacement,refinement)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高度交替低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常氧对照组(C组)、常氧训练组(NT组)、2500 m低氧训练组(2500 m HT组)、3500 m低氧训练组(3500 m HT组)、2500 m~3500 m交替低氧训练组(2500 m~3500 m HT组),每组10只。除C组大鼠不进行运动训练外,其余各组大鼠分别在常氧,模拟海拔2500m、3500 m及2500m~3500 m交替环境下进行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和居住,每周训练6天,共4周。训练结束后处死大鼠,即刻取全血和骨骼肌样本,梯度离心法提取线粒体,测定血液红细胞数目(RBC)、血红蛋白(Hb)含量和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CⅠ~Ⅳ)活性。结果:(1)RBC和Hb:与C组比较,各训练组都有显著提高(P<0.01,P<0.05)。与NT组比较,低氧训练组都有显著提高(P<0.01)。与2500 m HT组和3500 m HT组比较,2500 m~3500 m HT组均显著提高(P<0.01)。(2)CⅠ~Ⅳ活性:与C组相比,NT组CⅢ活性显著提高(P<0.05),2500 m HT组CI活性显著提高(P<0.05),3500 m HT组CⅠ和CⅢ活性显著提高(P<0.01,P<0.05),2500 m~3500 m HT组CⅠ~Ⅳ活性均显著提高(P<0.01,P<0.05)。与NT组相比,3500 m HT组CⅠ活性显著提高(P<0.01),2500 m~3500 m HT组CⅠ、CⅡ活性显著提高(P<0.01,P<0.05)。与2500 m HT组相比,2500 m~3500 m HT组CⅡ活性显著提高(P<0.05)。结论:低氧训练在提高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功能方面较常氧训练更具优势,且交替低氧训练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骨骼肌病理对运动神经元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112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及活检骨骼肌病理资料,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结果①入选患者均有肢体无力、肌萎缩,吞咽或呼吸肌无力43例,舌肌萎缩或纤颤50例,伴有肌束震颤69例,初诊伴有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征78例;②肌电图呈神经源性异常;③临床确诊肌萎缩侧索硬化(ALS)90例(初诊78例、复诊/随访后12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22例,其中肯尼迪病7例;④骨骼肌病理均符合神经源肌病改变,ALS多见小角化肌纤维、核聚集、靶纤维;成人型SMA以小圆形肌纤维在肌束内小群分布为特点,其中肯尼迪病萎缩小圆形肌纤维、核聚集多在肌束间分布。结论①仅表现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MND,行骨骼肌活检病理分析有助ALS与SMA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②随诊、动态观察体征与病情进展变化可助ALS确诊。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经颈椎硬膜外连续神经阻滞联合银质针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收治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硬膜外连续神经阻滞联合银质针治疗(YYZ)组和星状神经阻滞(XZ)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3个月~1年的随访,发现两种治疗方法治疗颈性眩晕均有疗效,但以颈椎硬膜外连续神经阻滞联合银质针治疗疗效好,颈椎硬膜外连续神经阻滞联合银质针治疗的总有效率(84.9%)明显大于星状神经阻滞治疗组(64.2%)。结论颈椎硬膜外连续神经阻滞联合银质针治疗颈性眩晕优于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不仅疗效确切,而且患者远期疗效好,复发少,颈椎硬膜外连续神经阻滞联合银质针治疗颈性眩晕是临床上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