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0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2篇
预防医学   5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患者叶××,男,35岁,我省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程前村人.2002-2004年9月在缅甸老街经营玉石生意,经常吃未熟的烤牛肉.2003年3~4月开始感觉肛门瘙痒,并发现便中有一白色、扁平类似面条头样、能伸缩活动的虫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家猪感染亚洲牛带绦虫后血清细胞因子IL-2和INF-γ的含量变化,从细胞因子角度探讨家猪抗亚洲牛带绦虫免疫应答的机制。方法用亚洲牛带绦虫虫卵直接灌胃20d龄健康乳猪5头,并以健康乳猪4头作对照。于感染后第7、13、15、30、41、45、60和75天,定期抽取猪心脏血并分离血清。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2和INF-γ含量。结果正常组血清IL-2和INF-γ含量在不同时期基本处于稳定水平;实验组血清IL-2和INF-γ含量在感染第7天时含量最高,之后迅速下降略高于或低于正常组,第60天开始回升,第75天形成新的高峰。与正常组相比,实验组血清IL-2和INF-γ含量在第7、75天显著升高(P〈0.01),在感染第13、60天时略升高(P〈0.05)。结论家猪感染亚洲牛带绦虫不同时期,血清IL-2和INF-γ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感染早期血清出现高水平IL-2和INF-γ,提示细胞免疫在抗击六钩蚴早期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感染中期,血清IL-2和INF-γ含量相当于正常组,提示细胞免疫应答水平低下;晚期出现高水平的IL-2和INF-γ,可能是宿主抑制囊尾蚴引起肝纤维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亚洲带绦虫成虫延伸因子-1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和预测亚洲带绦虫成虫延伸因子-1(elongation factor 1,EF-1)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方法利用生物信息网站如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http:∥www.ncbi.nlm.nih.gov/)和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蛋白分析专家系统(ExPASY,http:∥ca.expasy.org/)中有关基因和蛋白的序列和结构信息分析的各种工具,结合其它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包,从亚洲带绦虫成虫全长cDNA质粒文库中识别延伸因子-1的全长编码基因并预测其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该基因是全长基因,长度988bp,编码区为67~868,编码269个氨基酸,无跨膜区;与GenBank中细粒棘球绦虫同源基因的一致性达87%,相似性达91%;预测三个主要的抗原表位位于135~140,126~131,157~162。结论应用生物信息方法从亚洲带绦虫成虫cDNA文库中筛选出EF-1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贵州省两种牛带绦虫感染小鼠生化指标动态改变。方法 将鉴定确认的都匀亚洲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成熟孕节内虫卵分别经次氟酸钠孵化后经皮下注射、感染小鼠,同时用地塞米松(1mg/d)皮下注射对小鼠进行免疫抑制。在40、60、75d剖杀,取血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等指标。结果肝功能TP、ALB、ALT、ALT、ASP随着感染时间延长有明显变化,肾功能指标BUN、CREA、UA,心肌酶CK、LDH明显升高,且随着囊尾蚴寄生时间延长,各种生化指标呈倍数递增。结论都匀牛亚洲带绦虫与从江牛带绦虫感染小鼠随时间延长。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都有明显改变,引起生化指标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betal,TGF-β1)在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小鼠肝纤维化肝脏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方法用昆明小鼠感染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感染小鼠于30、40、50、60 d剖杀,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内CTGF、TGF-β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感染小鼠30 d时形成都匀亚洲牛带绦虫肝纤维化,40d时肝内CTGF和TGF-β1蛋白表达达高峰,随后出现下降,感染小鼠CTGF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具有直线相关性。结论CTGF与TGF-β1的表达与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小鼠肝纤维化形成有密切关系,TGF-β1的致纤维化作用可能部分通过CTGF的生物学作用介导,阻断CTGF的传导通路可能是绦虫病肝纤维化治疗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16.
经调查在郑州就读的藏族中学生肠寄生虫感染率为46.55(162/348)。计13种,蠕虫5种,原虫8种,其中以牛带绦虫(22.70%)、结肠内阿米巴(22.99%)较高。对79例牛带绦虫感染者采用南瓜子槟榔煎剂治疗,驱虫率为70.88%,最多者排出成虫4条。对部分蠕虫及原虫感染率高的因素以及驱虫率较低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牛带绦虫在新疆感染率较高达1.810%。所以带绦虫卵(牛带绦虫卵与猪带绦虫的虫卵不易区别,故统称带绦虫卵。有学者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其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证实牛带绦虫卵的卵壳结构与猪带绦虫卵结构基本相同。是人体寄生虫实验教学的重要教学标本,但用常规固定液封制的带绦虫卵教学片,用不了多久就发生大量虫卵卵壳(胚膜)断裂破碎现象,无法观察虫卯实际形态,影响教学效果。以至该实验现在学生只能现做滴片观察,即费时又浪费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8.
拉萨市城关区绦虫和囊尾蚴病流行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自治区是绦虫、囊尾蚴病的流行区,牛带绦虫为主要流行的虫种之一,而在拉萨市城关区内从未开展过此项调查,为了解拉萨市人群绦虫、囊尾蚴病流行现状,为今后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于2003—07开展了此项调查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生物医学的科学研究中实验动物感染并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被广泛运用.它无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的探讨或预防与治疗上都非常重要.是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牛带绦虫是种较古老的虫种,多年来,人们对它的认识已比较成熟.由Goeze于1782年鉴定为独立的种.近三十年来,在我国台湾和东南亚的很多地区,人们根本不吃或很少吃牛肉,而却一直有“牛带绦虫病”的流行与分布.  相似文献   
20.
带绦虫俗称寸白虫,是人体常见的绦虫,寄生于人体的带绦虫主要为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感染主要与生食或半生食猪肉或牛肉有关.本实验给4例带绦虫病患者进行了寄生虫病学鉴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