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5篇
预防医学   127篇
眼科学   139篇
药学   68篇
中国医学   14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川芎茶调散合四物汤加减联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视疲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视疲劳治疗效果较差。为了进一步探讨本病 ,自 1992年以来我们将门诊病人随机分为 2组 ,对两组进行比较 ,治疗组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治疗组 45例 ,男性 2 5例 ,女性 2 0例。年龄 :最大 5 6岁 ,最小 17岁 ,平均 (39.6± 5 .9)岁。病程 :最长 5年 ,最短 1月 ,平均 9月。病因有屈光不正者 17例 ,外隐斜者12例 ,集合性视疲劳者 9例 ,无明显其它诱因者 7例。对照组 5 0例 ,男性 2 7例 ,女性 2 3例。年龄 :最大 5 9岁 ,最小 15岁 ,平均 (4 0 .2± 6 .0 )岁。病程 :最长 4年 ,最短 3周 ,平均 9.2月。病因有屈…  相似文献   
42.
参芪明目颗粒治疗肌性视疲劳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视疲劳(asthenopia)是一组表现为用眼后出现视觉障碍,眼部不适及全身症状以致不能正常进行视物作业的症候群,临床表现为视物模糊、重影、复视、眼痛、眼胀、酸重难睁、干涩不舒,阅读文字跳跃、字迹串行,不能持久等症状.全身可有头晕头痛,眉棱骨、鼻根部及眼眶酸痛,恶心欲吐,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1].1998年以来,笔者在开发研制健视明颗粒剂(后为参芪明目颗粒)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的基础上,系统观察该药对眼肌性视疲劳的作用.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3.
中西医对肌性视疲劳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视疲劳(asthenopia)是一组表现为用眼后出现视觉障碍、眼部不适及全身症状以至不能正常进行视作业的症候群,而并非某种独立的疾病.具体可表现为视物模糊、重影、复视,眼痛眼胀、酸重难睁、干涩不舒、阅读时文字跳跃、字迹串行,不能持久阅读等症状,全身可有头晕头痛,眉棱骨、鼻根部及眼眶酸痛,恶心欲吐,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造成视疲劳的原因比较复杂,不仅包括眼局部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也可由全身疾病、不良视觉环境以及心理异常等诸因素单一或相互作用所致,故又称为眼疲劳综合征,属于心身医学范畴[1].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工作节奏增快,从事文字及其它近距离用眼工作人群的增多,电脑的广泛普及,临床上视疲劳的发病逐年增多.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因眼外肌功能异常造成的肌性视疲劳.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军校学员视疲劳的临床特点,探讨处理原则。方法分析480例视疲劳军校学员的病史、眼科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视疲劳的症状复杂多样,无特异性,为多因素所致,其中以屈光不正、配戴不合适眼镜、操作电脑终端等为主要因素。隐斜视和调节、集合功能异常也为常见因素。结论视疲劳防治困难,必须全面分析病史,详细检查,针对病因采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视疲劳患者的人格特征,提出相应中医对策。方法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大学生视疲劳高分组、低分组及正常组进行测定。结果高分组与正常组相比,E分低,N分高,均有显著性差异,低分组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视疲劳症状较重者具有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征,可采取各种中医心理治疗和养生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46.
秦祖杰  杨洁 《华夏医学》2007,20(2):283-284
目的:观察中药补中益气汤联合眼部综合疗法治疗电脑终端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药补中益气汤联合眼部综合疗法治疗电脑终端视疲劳50例,并与单纯用眼部综合疗法治疗的40例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50例中治愈26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0%;治疗组40例中治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较优。结论:中药补中益气汤联合眼部综合疗法治疗电脑终端视疲劳有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47.
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查找近十年来对视疲劳的有关文献报道,综述了视疲劳的病因、流行病学研究、诊断标准、各种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揭示了目前视疲劳的治疗概况,同时总结了最新、有效、低副作用的治疗方案,展望了治疗视疲劳的前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8.
非器质性视疲劳是以人的自觉症状为基础,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征.我们用芎归丸治疗非器质性视疲劳,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9.
视疲劳指无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视疲劳,也包括一些疾病引起的症候性视疲劳,是日常生活中常见而又易忽视的眼病,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掌握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视疲劳是可防可治的。1993年3月-2003年3月我们对我院门诊视疲劳病例600例,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专科检查及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0.
视疲劳干涩症主要表现有:两目干涩痒,视物欠清,不能久视,头胀痛,身倦乏力等症状,专科检查又无临床特殊病理表现,西药治疗难以获效。近年来笔者采用白菊地黄饮加减治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