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78篇
  免费   2968篇
  国内免费   1686篇
耳鼻咽喉   171篇
儿科学   211篇
妇产科学   218篇
基础医学   1808篇
口腔科学   1118篇
临床医学   4143篇
内科学   2243篇
皮肤病学   365篇
神经病学   422篇
特种医学   93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1571篇
综合类   10726篇
预防医学   2339篇
眼科学   703篇
药学   9715篇
  40篇
中国医学   13484篇
肿瘤学   514篇
  2024年   398篇
  2023年   1436篇
  2022年   1109篇
  2021年   1393篇
  2020年   1289篇
  2019年   1538篇
  2018年   765篇
  2017年   1443篇
  2016年   1531篇
  2015年   1720篇
  2014年   2846篇
  2013年   2678篇
  2012年   3251篇
  2011年   3582篇
  2010年   3173篇
  2009年   2931篇
  2008年   3378篇
  2007年   2845篇
  2006年   2433篇
  2005年   2355篇
  2004年   1814篇
  2003年   1592篇
  2002年   1203篇
  2001年   905篇
  2000年   646篇
  1999年   491篇
  1998年   372篇
  1997年   331篇
  1996年   253篇
  1995年   230篇
  1994年   180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117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108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在矢状窦旁腩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本院经头颅CT及MRI诊断为矢状窦旁脑膜瘤,利用显微手术技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的22例患者;术前均运用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评估与肿瘤关系密切的脑表面回流静脉情况.术中根据成像结果有目的 地保护重要的回流静脉,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并进行随访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22例患者的术前磁共振脑表面成像中脑表面回流静脉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与静脉损伤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能在术前明确矢状窦旁脑膜瘤与脑表面回流静脉之间关系,可在术前对患者肿瘤表面脑回流静脉做出正确的评估,对脑表面重要回流静脉的保护提供了准确的影像学依据,对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及术后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2.
VEGFR-3在肿瘤淋巴管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EGFR-3主要在成熟组织的淋巴管内皮细胞上表达,肿瘤分泌的VEGF-C、VEGF-D与之结合后可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刺激淋巴管的新生,介导肿瘤淋巴道的转移。通过竞争性抑制VEGFR-3的信号转导可有效阻止肿瘤淋巴管的转移,最终达到提高治疗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本文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用电镜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大颗粒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切除大鼠刚髭部皮肤1—24小时之后,术侧延髓后角浅层大颗粒小泡胞吐比对照侧明显增多(P<0.01),术后3—9天复又下降(近似对照动物),术后14—15天又急剧上升(P<0.01)。这些胞吐大部分出现于延髓后角浅层四种轴突终末的非突触部位,少最也发生于树突及轴突中。从术后第6天开始,术侧P物质明显减弱,而甲硫-脑腓肽略有增强。研究结果提示;1)后角浅层胞吐增多,P物质下降及脑腓肽增高,反映了中枢内不同神经元对去传入神经的功能调整作用;2)大颗粒小泡在非突触部位释放神经肽,弥散地作用于远距离的受体,可能起着神经调制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结膜鳞状上皮癌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宋×男65岁左眼内眦部角结膜发现肿物9m,加重1m,于2004年11月20日入院。患者于2004年2月,无明显诱因于左眼内眦部角结膜缘出现白色点状物,至5月长至绿豆大小,曾在外院剪除,未行病检。2004年7月下旬开始,在原位上复发,并逐渐长大。近1m来,生长迅速,视力右眼:0.8,左眼0.8。左眼内眦部角结膜表面有乳白色肿块,半球形,表面呈草莓状,基底约8×10mm,高约5mm,侵入角膜缘内约3mm,泪阜至新生物有一束粗大血管,新生物表面未见血管,无溃烂。房角镜检查未见鼻侧房角异常,前房(正常)。既往史无特殊。入院后表麻下取肿块组织送病检,取标本时发现肿块质…  相似文献   
75.
泻舒宁颗粒对小肠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泻舒宁颗粒对药物性腹泻小鼠腹泻次数、小肠蠕动亢进运动以及对于小肠水份吸收及氯离子吸收影响。方法:用番泻叶复制腹泻小鼠模型、炭末推进法和对在体小鼠小肠吸收功能的影响,探讨了泻舒宁颗粒的药理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泻舒宁颗粒能有效降低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腹泻次数,并能抑制小鼠小肠的亢进运动,促进肠管对水份和氯离子吸收。  相似文献   
76.
1临床资料患者女,34岁。因发现左腋窝肿物2年余,于2007年5月30日入院。2年来患者自觉病灶逐渐增大,无不适。入  相似文献   
77.
真皮-脂肪颗粒混合液注射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将真皮颗粒和脂肪颗粒混合制成真皮-脂肪颗粒混合液,用2mm脂肪抽吸针注射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结果本组18例,17例1次填充成功,仅1例因缺损面积过大而补充填充1次,全部病例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外形明显改善。结论真皮-脂肪颗粒混合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手术简单易行,术后吸收少,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8.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已婚,因尿道口外可复性肿物并疼痛出血、排尿困难2天于2007年2月21日入院。患者2天前排尿时出现排尿费力,尿线中断,站立活动后可继续排尿。排尿后阴部有异物感,并疼痛、出血,进而发现尿道口有约葡萄大小红色肿物,质地柔软,表面光滑,触痛,易出血,肿物被挤压、平卧或站立后可逐渐消失,肿物在小便时反复出现,颜色变暗,出血量增多。  相似文献   
79.
王旭汪悦  何晓瑾 《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47-2147,2149
运用糖康灵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0.
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发育经历CD4 -CD8-双阴 (DN)T细胞的早期阶段、CD4 +CD8+(DP)细胞的中期阶段、经过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分化发育成只表达CD4 +或CD8+的单阳 (SP)细胞的后期阶段。SP细胞为成熟的T细胞 ,从胸腺迁出后移居到血液和周围淋巴器官中。既往认为在成熟的T细胞上 ,CD4抗原和CD8抗原的表达是互相排斥的 ,故根据T细胞上CD4抗原或CD8抗原的表达与否把外周T细胞分为CD4 +CD8-和CD4 -CD8+(SP)两大类。但国外自80年代以来 ,已有许多关于DPT淋巴细胞和DNT淋巴细胞研究的报道[1] 。故根据T细胞表面CD4或CD8抗原的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