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01篇
  免费   4441篇
  国内免费   3843篇
耳鼻咽喉   318篇
儿科学   874篇
妇产科学   493篇
基础医学   4015篇
口腔科学   390篇
临床医学   6943篇
内科学   6828篇
皮肤病学   1231篇
神经病学   1429篇
特种医学   1276篇
外国民族医学   56篇
外科学   3112篇
综合类   17551篇
预防医学   4609篇
眼科学   864篇
药学   11087篇
  62篇
中国医学   6086篇
肿瘤学   2461篇
  2024年   733篇
  2023年   2424篇
  2022年   1934篇
  2021年   2336篇
  2020年   2062篇
  2019年   2200篇
  2018年   1198篇
  2017年   1844篇
  2016年   1995篇
  2015年   2202篇
  2014年   2905篇
  2013年   2871篇
  2012年   3763篇
  2011年   4078篇
  2010年   3888篇
  2009年   3716篇
  2008年   3579篇
  2007年   3352篇
  2006年   3227篇
  2005年   3142篇
  2004年   2609篇
  2003年   2496篇
  2002年   1984篇
  2001年   1794篇
  2000年   1310篇
  1999年   1062篇
  1998年   846篇
  1997年   781篇
  1996年   704篇
  1995年   572篇
  1994年   501篇
  1993年   361篇
  1992年   282篇
  1991年   236篇
  1990年   273篇
  1989年   213篇
  1988年   69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55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肺炎患儿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 TREM-1)、可溶性CD163(sCD163)、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脂蛋白a(LP(a))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肺炎患儿120例(病例组)、选取同期健康小儿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的血清s TREM-1、sCD163、SP-A、LP(a)水平,并根据患儿病情、感染病原体情况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病例组患儿的血清s TREM-1、sCD163、SP-A、LP(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重症组肺炎患儿的血清s TREM-1、sCD163、SP-A、LP(a)水平均显著普通组肺炎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细菌感染组肺炎患儿的血清s TREM-1、sCD163、LP(a)水平均显著非细菌感染组肺炎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细菌感染组肺炎患儿血清SP-A水平与非细菌感染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肺炎患儿的血清s TREM-1、sCD163、SP-A、LP(a)水平与CPIS评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 05)。结论 在不同病情的肺炎患儿中血清s TREM-1、sCD163、SP-A、LP(a)水平具有差异性,血清s TREM-1、sCD163、LP(a)在不同病原体感染的患儿中水平具有差异,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于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免疫球蛋白a(Ig A)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74例Ig A肾病患者,采用均衡分组法分为西药组和联合组,各37例。西药组采用氯沙坦钾片治疗,联合组辅以辨证分型治疗,治疗6个月后开展随访观察疗效。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4.59%高于西药组的64.86%,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2.70%低于西药组的21.62%,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0%低于西药组的24.3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肌酐高于西药组和治疗前,尿红细胞、尿蛋白指标低于西药组和治疗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Ig A肾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改善其血液指标,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腹腔镜术后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均行腹腔镜下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观察组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第2天即给予GnRHa 3.75 mg肌内注射,28 d注射1次,连续注射6次。随访1年,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卵泡雌激素(follicular estrogen,FSH)、孕酮(progesterone,P)、雌二醇(estradiol,E_2)水平;比较两组疗效、1年内复发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LH、FSH[(12.44±1.61)、(28.49±2.83)m U/m L]高于对照组[(9.73±2.53)、(15.39±3.56)m U/m L],P、E_2[(1.53±2.33)、(41.39±0.56)pmol/L]低于对照组[(2.83±3.72)、(69.28±0.51)p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3%,高于对照组(81.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内复发1例,对照组6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腹腔镜术后应用GnRHa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4.
多酰基辅酶A脱氢缺陷(multiple acyl coenzyme A dehydrogenation deficiency,MADD)是一种影响脂肪酸、氨基酸及胆碱代谢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由电子转运黄素蛋白(ETF)或电子转运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的基因突变所致。MADD主要临床表现为波动性肌无力和运动不能耐受,以肢体近端肌和颈伸肌无力为特征。由于MADD临床表型的异质性,使其早期很容易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线粒体肌病等。肌肉活检和血尿生化检测有助于MADD的早期诊断,对阴性患者可进行MADD相关的基因检测。核黄素是目前MADD最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35.
摘要 目的 验证丹参二萜醌类活性成分对胰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的抑制效应,阐明其诱导胰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胰腺癌细胞AsPC-1、BxPC-3用含10% gibco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按隐丹参酮组(30μM)、丹参新酮组(15μM)、去氢丹参新酮组(15μM)分别加药处理。cell-counting-kit-8(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Ⅴ-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相关PKC同工酶磷酸化水平;对AsPC-1和BxPC-3细胞进行siRNA转染,Western Blot检测相关PKC同工酶磷酸化水平。结果 隐丹参酮组AsPC-1、BxPC-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40.1%±5.0%、36.2%±5.4%;丹参新酮组AsPC-1、BxPC-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52.1%±5.1%、47.2%±5.7%;去氢丹参新组AsPC-1、BxPC-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46.1%±5.0%、42.2%±5.4%(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AsPC-1组内空白对照组、隐丹参酮组、丹参新酮组、去氢丹参新酮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4.71%、30.10%、52.26%、42.30%;BxPC-3组内空白对照组、隐丹参酮组、丹参新酮组、去氢丹参新酮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10%、30.66%、33.76%、51.76%(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隐丹参酮组、丹参新酮组、去氢丹参新酮组较空白对照组,胰腺癌AsPC-1、BxPC-3细胞p-PKD/PKCμ ser916、p-PKCδ thr505、p-PKD/PKCμ ser744/748的水平降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siRNA沉默胰腺癌AsPC-1、BxPC-3细胞PKCδ,胰腺癌AsPC-1、BxPC-3细胞PKD/PKCμ ser744/748的磷酸化水平下调。结论 隐丹参酮、丹参新酮、去氢丹参新酮通过抑制PKCδthr505的磷酸化水平,继而PKD1μser744/748磷酸化水平下调,从而显著促进胰腺癌AsPC-1和BxPC-3细胞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36.
37.
38.
39.
4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和地佐辛对直肠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择期行直肠癌根治术的138例患者分为Ⅰ、Ⅱ、Ⅲ组,每组46例。患者术中均予以全身麻醉,术后予以静脉镇痛泵镇痛,Ⅰ、Ⅱ、Ⅲ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分别为1. 0μg·kg~(-1)舒芬太尼+1. 5μg·kg~(-1)右美托咪定+0. 3 mg·kg~(-1)地佐辛、1. 5μg·kg~(-1)舒芬太尼+1. 5μg·kg~(-1)右美托咪定+0. 3 mg·kg~(-1)地佐辛、2. 0μg·kg~(-1)舒芬太尼+1. 5μg·kg~(-1)右美托咪定+0. 3 mg·kg~(-1)地佐辛。比较3组患者术后1 h(T0)、3 h(T1)、6 h(T2)、12 h(T3)、24 h(T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舒适度评分(BCS);并比较3组患者手术前后氧化损伤、应激反应、血小板活化指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0、T1、T2、T3、T4时Ⅱ、Ⅲ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Ⅰ组(P <0. 05),BCS评分高于Ⅰ组(P <0. 05)。T0、T1、T2、T3、T4时Ⅱ、Ⅲ组患者VAS评分及B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T0、T1、T2、T3、T4时3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3组患者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脂质过氧化物(LPO)、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血栓素A2(TXA2)及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组患者术后血清GSH-Px水平显著低于术前,LPO、E、NE、Cor、TXA2、GMP140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 <0. 05);术后Ⅱ、Ⅲ组患者血清GSH-Px水平显著高于Ⅰ组,LPO、E、NE、Cor、TXA2、GMP140水平显著低于Ⅰ组(P <0. 05);术后Ⅱ、Ⅲ组患者血清GSH-Px、LPO、E、NE、Cor、TXA2、GMP14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Ⅰ、Ⅱ、Ⅲ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 7%(4/46)、13. 0%(6/46)、28. 3%(13/46),Ⅰ、Ⅱ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Ⅲ组(χ~2=6. 915、4. 092,P <0. 05),Ⅰ、Ⅱ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453,P> 0. 05)。结论 1. 5μg·kg~(-1)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和地佐辛用于直肠癌根治术后镇静、镇痛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术后机体的氧化损伤,降低应激反应,抑制血小板活化,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