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0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8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347篇
预防医学   6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36篇
中国医学   737篇
肿瘤学   3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研究纳米炭淋巴示踪剂指导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示踪剂组,比较两组淋巴结的检获情况。结果 84例胃癌患者全部由同组手术者施行D2式胃癌根治术,其中对照组共检获淋巴结734枚,平均每例检获(17.98±2.90)枚,示踪剂组共检获淋巴结1 091枚,平均每例检获(26.78±4.31)枚,后者检获数量明显高于前者(P<0.05)。示踪剂组平均每例患者清扫的N1组淋巴结数(16.24±3.80)枚和N2(11.80±3.66)枚均高于对照组(9.72±2.42)枚和(9.03±2.56)枚(P<0.05)。示踪剂组黑染淋巴结为547枚,黑染度为50.14%。N1淋巴结黑染度(51.42%)较N2(48.36%)高,黑染淋巴结中发生癌细胞转移的阳性率(18.28%)高于未黑染淋巴结(6.43%),同时高于对照组(9.26%)。结论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在指导进展期胃癌淋巴结的清扫中,明显提高了淋巴结(包括转移阳性)的检获数量。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中使用纳米炭混悬液的意义.方法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中使用纳米炭混悬液病例45例(淋巴结示踪组),与同期术中未使用纳米炭混悬液病例49例(空白对照组)在清扫淋巴结数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甲状旁腺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淋巴结示踪组手术时间为(80.47±9.23) min、术中出血量为(35.53±7.43)ml、术后引流量为(71.09±12.18) ml;空白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4.65±12.01) min、术中出血量为(35.14±9.08) ml、术后引流量为(69.37±15.38) 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示踪组术后低钙发生率(4.4%)低于空白对照组(20.4%,P<0.05);淋巴结示踪组术后1d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35.36±18.35) ng/L]高于空白对照组[(26.58±15.80) ng/L,P<0.05]、淋巴结示踪组术后1周PTH水平[(37.67±17.29) ng/L]高于空白对照组[(28.06±17.15) ng/L,P<0.01];淋巴结示踪组手术切除淋巴结的数目(9.40±2.35)枚多于空白对照组[(7.86±2.06)枚,P<0.01].结论 术中使用纳米炭混悬液并未增加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提高了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数目,同时有助于识别甲状旁腺并保护甲状旁腺功能.  相似文献   
53.
目的建立蒲黄中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单因素考察方法建立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的含量,色谱条件为Waters SunFire~(TM)C_(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乙腈-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20℃。结果蒲黄药材采用80倍量的甲醇回流提取1.5 h,制备供试品溶液;香蒲新苷在0.245 2~1.471 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47%,相对标准偏差(RSD)=2.05%(n=6);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在0.191 2~1.147 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56%,RSD=2.56%(n=6)。结论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为蒲黄药材质量控制和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考察磁性介孔炭对萘普生的吸附与释放行为.方法 通过简单的原位一锅法,以绿色溶剂离子液体辅助合成磁性介孔炭微球,通过N2吸附SEM、大角XRD和拉曼光谱对磁性介孔炭微球进行表征;并考察不同pH条件下,磁性介孔炭微球对萘普生释放的影响.结果 随着Fe(NO3)3·9H2O用量的增大,磁性介孔炭微球的比表面积、孔径及孔容逐渐减小.磁性介孔炭微球大大提高了萘普生的释放速率,且累积释放率随着Fe-C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增大而增大.在所研究的pH范围内(5.0,6.8,8.0),当pH=8,0时,萘普生在Fe-C-1上的载药量最高、释放最快,且累积释放速率最大.结论 萘普生在磁性介孔炭微球上的释放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中孔扩散,表面扩散过程占主导地位;第2阶段为孔L隙扩散速率限制阶段,是萘普生被吸附进炭微球的内部毛孔后再逐渐释放的过程;第3阶段为释放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55.
目的:优选生蒲黄包煎提取工艺中包煎袋的材料、层数和装量容积比,并对生蒲黄提取液进行热稳定性考察。方法: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含量。以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和溢出率为评价指标并进行综合评分。在SPSS 22.0软件上,以综合评分为数据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法对包煎袋的材料、层数和装量容积比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多重比较。通过测定不同受热温度和时间下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含量的变化,考察蒲黄提取液的热稳定性。结果:蒲黄应置于装量容积比为1∶4的两层无纺布袋中,按已优选的醇提工艺提取。回收乙醇后的提取液在高温或长时间受热下易降解,提取液应采用减压浓缩。结论:蒲黄提取工艺应避免高温或长时间受热,浓缩工艺应采用减压浓缩,以降低成分的降解。优选的蒲黄包煎袋材料、层数、装量容积比合理可行、稳定科学,适合于该制剂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56.
严华  李韦  程显隆  魏锋  马双成 《中国药事》2018,32(4):463-468
目的:总结近年来蒲黄监督检验工作中发现的影响质量的主要问题,为蒲黄药材真伪鉴别、质量标准完善提供建议。方法:基于掺杂、增重、染色问题,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杂质检查、总灰分检查及金胺O染色检查方法,分析检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现行标准在质量控制中的可行性。结果与结论:试验结果可见掺杂、增重的样品必然伴随有染色问题,现行的质量标准在蒲黄掺杂、增重、染色方面有较为全面有效的检测手段,但在标准执行中常因问题错综复杂,而标准检验项目承接不明确,造成判定结论裁决困难的问题。建议细化蒲黄药材质量标准,增订草蒲黄的质量标准,完善蒲黄质量标准,并建立蒲黄炮制品(包括炒蒲黄和蒲黄炭)的质量标准,以便更全面地控制蒲黄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药用炭片联合碳酸镧治疗血液透析高磷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治疗的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治疗组(80例)。对照组口服碳酸镧咀嚼片,1 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药用炭片,1.5 g/次,3次/d。两组患者均经过12周。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血清学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1.25%、93.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磷、血钙、血甲状旁腺激素(PT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和钙磷乘积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清学指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用炭片联合碳酸镧治疗血液透析高磷血症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究微米大黄炭白芨胶在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创面愈合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02例行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1例。对照组在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给予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研究组给予微米大黄炭白芨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胃液及溃疡边缘黏膜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溃疡愈合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两组术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前、术后1周PT、APTT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术后4周与术后即刻溃疡指数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术前、术后4周胃液中EGF、VEGF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后4周溃疡边缘黏膜中EGF、VEGF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术前(P <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微米大黄炭白芨胶应用于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有助于促进创面愈合,可能与提高EGF、VEGF表达促进胃黏膜屏障重建有关。  相似文献   
59.
钝化剂对土壤重金属镉含量及其在川麦冬中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盆栽实验,综合评价不同钝化材料对土壤镉的钝化以及对川麦冬Cd含量降解的影响。方法 以一年生川麦冬为供试材料,采用土壤盆栽实验方法研究了钝化材料汉白玉(Ar)、秸秆生物炭(Br)、粉煤灰(Fh)、菌渣(Me)、硅藻土(Dm)对土壤总Cd、有效Cd和川麦冬各部Cd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 2种Cd污染程度土壤,不同钝化材料处理下均能提高土壤pH值;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土壤pH值成正相关;土壤总Cd含量和土壤有效Cd、麦冬地上部和地下部Cd含量较对照均极显著降低。综合各项指标发现,Ar对重金属Cd的钝化效果最佳,Br和Fh效果其次。结论 结合盆栽实验结果来看,Ar、Br、Fh、Me和Dm能够有效降低土壤总Cd含量、有效Cd含量和麦冬各部Cd含量,还能促进麦冬的稳收增产;综合分析,Ar、Fh和Br对重金属Cd钝化效果最好,可作为涪城麦冬种植区土壤钝化修复首选材料。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蚕砂炒炭前后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为深入研究蚕砂炭止血机理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昆明种小鼠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空白组,蚕砂生品低、中、高剂量组,炒炭品低、中、高剂量组.采用剪尾法和毛细管法分别测定不同组别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并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蚕砂生品低、中、高各剂量组能缩短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但组间差别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炒炭品低、中、高各剂量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生品相比,蚕砂炒炭品各剂量组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P<0.01),其中高剂量组更为显著.结论:蚕砂生品具有一定止血之功,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且炒炭品止血与剂量存在关联,说明蚕砂用于止血时,宜采用炒炭制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