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04篇
  免费   1172篇
  国内免费   198篇
耳鼻咽喉   2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97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580篇
内科学   385篇
皮肤病学   49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147篇
综合类   2865篇
预防医学   399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651篇
  14篇
中国医学   8473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86篇
  2023年   562篇
  2022年   414篇
  2021年   578篇
  2020年   460篇
  2019年   503篇
  2018年   252篇
  2017年   451篇
  2016年   443篇
  2015年   454篇
  2014年   697篇
  2013年   610篇
  2012年   692篇
  2011年   748篇
  2010年   635篇
  2009年   478篇
  2008年   612篇
  2007年   532篇
  2006年   482篇
  2005年   468篇
  2004年   485篇
  2003年   412篇
  2002年   326篇
  2001年   296篇
  2000年   294篇
  1999年   240篇
  1998年   207篇
  1997年   178篇
  1996年   226篇
  1995年   200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11.
小金丹治疗慢性肝炎血瘀证23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群玉  李兰芳 《新中医》1997,29(6):43-44
本文应用小金丹治疗慢性肝炎血瘀证239例,以慢性肝炎(包括轻、中、重度)辨证有血瘀征象者为治疗对象。结果,总有效率为58.6%,其中显效46例,占19.3%,有效94例,占39.3%,无效99例,占41.4%。  相似文献   
112.
血瘀证是“血脉不通”或“气血瘀阻”而造成的一组病症。分布很广.包括某些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病、血液病、肝脏病、免疫性疾病、高脂血症和恶性肿瘤等。严重的血瘀证可有血栓形成,而临床常见的血瘀证多处于血栓前状态。血栓前状态有关成分的测定项目和方法很多。我扪应用循环内血小板聚集率测定法,检测血瘀证病人30例,现将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3.
月经病寒凝血瘀证的病理机制初探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杜惠兰  柴丽娜 《中医杂志》1993,34(7):428-430
普查石家庄地区1122名经龄女性,属月经病寒凝血瘀者411例,发病率36.6%。天津市种水稻区226名经龄妇女,下水田者发病率62.1%,不下水田者发病率45.5%;经期下水田者发病率68.8%,非经期下水田者发病率39.0%。并检测了月经病寒凝血瘀证患者经后期、经前期、行经期的盆腔深部温度及穴位皮肤温度变化,盆腔血流图变化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普查结果证实寒邪是月经病血瘀证的主要原因,冲任阻滞是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肢体康复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羊坊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70例气虚血瘀证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偏瘫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程度(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12)评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分,血脂指标,D-二聚体(D-D)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SF-12、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LDL-C以及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G、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肢体康复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及神经缺损情况,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5.
背景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证候分布以血瘀证最为多见,与老年人相比,中青年血瘀证的发生率更高。本研究在团队前期研究基础上进行拓展,首次运用动脉弹性和血管内皮功能检测联合载脂蛋白比值诊断中青年冠心病血瘀证,旨在为早期发现中青年冠心病血瘀证提供新思路,也可为优化补充冠心病血瘀证的诊断标准提供参考。目的 探讨踝肱指数(ABI)、肱踝动脉脉搏波速度(baPWV)、血管舒张功能(FMD)联合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1比值(apoB/apoA-1)与中青年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住院治疗的中青年(<50岁)冠心病患者,并根据《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分为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收集患者首次冠状动脉造影前的ABI、baPWV、FMD和apoB/apoA-1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中青年冠心病患者血瘀证的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预测价值评价。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中青年冠心病患者206例,其中血瘀证组127例,非血瘀证组7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汤对血瘀证的结直肠癌伴抑郁、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肠道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1月~2022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120例血瘀证型Ⅲ期结直肠癌伴抑郁、焦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血府逐瘀汤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口服。3个月后比较分析两组心理量表(包括SDS、SAS、HAMD、HAMA)、中医症状评分、无疾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及代谢组学。结果 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组的乏力得分较前增加(P<0.05),量表(SDS、SAS、HAMD、HAMA)、不寐、脘腹胀满、心烦易怒得分较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HAMD、HAMA、不寐、乏力得分较前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SDS、HAMD、不寐、心烦易怒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HAMA、脘腹胀满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DFS为38.72±2.22个月,较对照组延长2个月 (P>0.05)。两组肠道代谢产物差异分析主要为脯氨酸、6-羟基烟酸、丝氨酸、肌醇、丙二酸、阿魏酸、吲哚丁酸、丁酸等。结论 中药血府逐瘀汤可改善结直肠癌的抑郁、焦虑,调节肠道代谢,延长无疾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7.
用绿脓杆菌对家兔血行感染,造成家兔热毒血瘀.分别于感染后24、48、72小时测定血浆TXB_2和6—keto—PGF_(lα)的含量,发现实验组6—keto—PGF~(lα)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TXB_2与 6—keto—PGF_(lα)的比值发生较大改变.提示实验家兔经绿脓杆菌血行感染后,机体内环境失衡,PGI_2对TXA_2的桔抗作用减弱,诱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18.
本文通过金葡菌、大肠杆菌内毒素、地塞米松加内毒素等三种不同的攻毒方法复制了“热毒血瘀证”的动物模型。结果提示三种模型在血凝学指标上均表现为KPTT、PT明显缩短,而在血液流变学指标上则有不同。金葡菌所造模型表现为明显的高粘状态,内毒素模型则表现为明显的低粘状态,地塞米松加内毒素模型则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9.
复胰糖瘀消胶囊主要成分丹参、川芎、黄芪等具有活血化瘀、通筋活络功能,能明显改善微循环,并通过保护体内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防止心、肝、肾等缺血及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微循环障碍既是血瘀症的本质,又是许多疾病发生的中间环节.研究血瘀发生发展过程中微循环障碍,有助于全面认识血瘀症的机制.本实验研究复胰糖瘀消胶囊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复胰糖瘀消胶囊给药组小鼠耳廓微动脉、微静脉血管管径明显增加,血液流速亦显著加快.  相似文献   
120.
丹参和黄芪治疗气虚血瘀型心力衰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91例气虚血瘀型心力衰竭(心衰)病人选用丹参和黄芪治疗作用。16例作气囊漂浮导管监测,发现黄芪明显增加心排出量、每搏量及心脏指数,而丹参无此作用,提示黄芪有正性肌力作用;30例给黄芪加党参,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及某些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44例先丹参,继之丹参加黄芪,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有明显改善,且能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提示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流变学及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性,黄芪有补气强心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