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0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多能干细胞,其增殖分化与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及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关系密切,大量研究表明传统补肾中药诱导BMSCs增殖分化治疗OP疗效显著。本文以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为指导,探讨“肾藏精-主骨生髓-BMSCs-OP”之间的科学内涵,并探讨“补肾生髓”理论指导下传统补肾中药通过诱导BMSCs成骨分化与OP的关系,结合补肾中药及复方诱导BMSCs治疗OP的现代医学研究,为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及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肾阴虚、肾阳虚模型大鼠股骨皮质骨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从功能蛋白质组角度探讨肾阴虚、肾阳虚证的实质。方法将9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肾阴虚组和肾阳虚组,每组30只,获取造模成功且表现稳定大鼠的股骨皮质骨,分别进行皮质骨总蛋白的提取制备、双向电泳(2-DE)、凝胶图谱的获取与分析、差异蛋白的质谱分析及相关功能的生物信息学检索。结果 3组大鼠股骨皮质骨总蛋白2-DE凝胶图谱可辨识蛋白点数目均为470个,与正常组比较,肾阴虚、肾阳虚组各有12个差异蛋白,其中有6个是肾阴虚、肾阳虚组共有的差异蛋白,4个表达趋势一致,分别为表达上调的载脂蛋白A-1、α烯醇化酶,表达下调的GDP解离抑制因子β、原肌球蛋白异构体2α-3链;有2个蛋白表达趋势相反,Ⅰ型胶原α-1链在肾阴虚组中表达上调,在肾阳虚组中表达下调;线粒体热休克蛋白60在肾阴虚组中表达下调,在肾阳虚组中表达上调;肾阴虚、肾阳虚组各有6个独自的差异蛋白,其中肾阴虚组有3个蛋白表达上调,3个蛋白表达下调;肾阳虚组6个蛋白表达均下调。结论大鼠股骨皮质骨中,4个共同且表达趋势一致的差异蛋白可以视为肾阴虚、肾阳虚证的共性功能蛋白质组;2个表达趋势相反及12个肾阴虚、肾阳虚组独自的差异蛋白可归为相应证型的差异功能蛋白质组。  相似文献   
23.
从中医“肾主骨”理论出发防治骨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现代生理、生物学知识相联系,阐释肾主骨与骨关节炎(OA)的关系,指出OA属中医学"骨痹"的范畴,该病的发病与肾脏关系尤为密切,肾虚骨衰是OA发病的病机关键;古代和现代医家采用方药治疗OA时均以补肾法来治本;肾为先天之本,在体为骨,藏精生髓,肾的功能与作用涉及了分子-细胞-器官-整体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24.
通过复习骨质疏松症的古代文献资料,认为肾精不足、骨髓失养是骨质疏松的主要病机。可以从中医“肾主骨”、“髓生骨”理论出发,运用补肾填精法为主的中药抑制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促进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或诱导脂肪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为临床补肾中药防治骨质疏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下降、骨小梁微结构稀疏变细和易发生脆性骨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该病自身及伴随的一系列并发症不但给患者带来身心上的痛苦,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破骨细胞的吸收和成骨细胞的形成对骨量稳态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紧密耦合过程的失衡可导致OP的发生,故干预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之间的通信机制对OP的治疗至关重要。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脂质代谢紊乱、骨髓干细胞分化异常、脊柱脊髓损伤等。临床以西药治疗为主,但因其不良反应频发、价格昂贵等,往往超过患者所能承受范围,故而影响治疗效果。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主骨生髓”理论,摸索出“肾-精-髓-骨”为原则的中医药治疗废用性骨质疏松症新方法,不仅具有价格低廉、不良作用少、疗效好、安全性高的特点,还针对不同类型的OP进行辨证论治,亦可联合中医外治和系统康复疗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骨的脆性增加,极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临床上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最多见,主要因肾精亏虚导致的骨髓和气血生化不足,骨失髓血的充养所致。  相似文献   
27.
骨痹的临床范畴包括退行性骨关节病、骨质疏松、骨坏死等。早在内经之中就有关于骨痹的记载。在中医药传统理论"肾主骨"理论指导下,多数医家对骨痹相关疾病主张"从肾论治",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许多学者结合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开展对补肾药物治疗骨痹相关疾病的实验研究,来阐明骨痹相关疾病"从肾论治"理论的现代含义,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就近年来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8.
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哲学强调局部与整体的辨证统一,从很多流传至今的成语可知一二,如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等等。这样的理念在中医中也俯拾皆是,最典型的即是脏腑表里关系:。  相似文献   
29.
"咸入肾,肾主骨,过咸伤骨"是肾藏象理论中咸味和肾、骨关系的重要内容,《内经》中已基本形成。其中医病机在于咸味的特性主泄,而肾主封藏所致,此外过咸也可影响血脉运行,而使骨骼失养。现代研究发现高氯化钠可以使骨量减少,在于高盐摄入增加了尿钙排泄和造成的内环境酸中毒,激活了破骨细胞活性促进了骨吸收,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其深入研究可丰富中医肾藏象理论的内涵以及生活中饮食方式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0.
田红  成晓梅  李冰洋  张鲜绸  杨洁 《陕西中医》2022,(5):670-672,676
肾性骨病是终末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常见并发症,成为多系统损害的重要因素,随着透析龄的增加发病率也随之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状态及心理健康,也成为时下综合防治的热点。文章综述了不同医家对肾性骨病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论治及现代医学防治主要目标策略,结合整体观念论述了“肾主骨”与肾性骨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以及生理、病理的发生发展。近几年来现代医学技术发展对肾性骨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案在不断提升,使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具有科学性及创新性,拓展了其辨证思路及治疗方法,取得良好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