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596篇
  免费   5262篇
  国内免费   3306篇
耳鼻咽喉   2121篇
儿科学   1446篇
妇产科学   1748篇
基础医学   2448篇
口腔科学   516篇
临床医学   36974篇
内科学   11502篇
皮肤病学   872篇
神经病学   1724篇
特种医学   9097篇
外国民族医学   97篇
外科学   11638篇
综合类   41625篇
预防医学   15369篇
眼科学   1921篇
药学   19830篇
  253篇
中国医学   5403篇
肿瘤学   2580篇
  2024年   696篇
  2023年   2777篇
  2022年   2507篇
  2021年   3531篇
  2020年   3601篇
  2019年   3487篇
  2018年   1655篇
  2017年   2786篇
  2016年   2995篇
  2015年   3693篇
  2014年   7433篇
  2013年   7402篇
  2012年   9583篇
  2011年   10446篇
  2010年   10554篇
  2009年   10123篇
  2008年   12310篇
  2007年   10907篇
  2006年   10953篇
  2005年   11143篇
  2004年   9850篇
  2003年   8981篇
  2002年   4047篇
  2001年   3336篇
  2000年   2084篇
  1999年   1661篇
  1998年   1454篇
  1997年   1237篇
  1996年   1002篇
  1995年   994篇
  1994年   853篇
  1993年   451篇
  1992年   642篇
  1991年   624篇
  1990年   355篇
  1989年   426篇
  1988年   145篇
  1987年   129篇
  1986年   112篇
  1985年   74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01.
对我院2002-03~2005-12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在内镜直视下喷洒医用生物蛋白胶止血治疗2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2.
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中线圈套扎法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也  叶丽梅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1):1556-1556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组80例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年龄23~45岁,均为单发性子宫肌壁间肌瘤,直径为3~12cm。术前常规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对有异常出血的患者术前宫腔镜检查及诊刮术,子宫内膜活检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术前B超检查明确肌瘤的部位、大小、离官腔的距离,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内科合并症。将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术中运用1-0微乔线体外自制线圈套扎子宫肌瘤基底部减少出血,B组于子宫肌瘤周围注射缩宫素减少出血。  相似文献   
103.
黎笔熙  陈利民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1):2302-2304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Remi)及丙泊酚静脉靶控输注(TCI)用于控制性降压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鼻内窥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R组)和对照组(S组),每组20例。两组均以丙泊酚维持麻醉,R组微泵输注瑞芬太尼用于麻醉和降压,S组微泵输注芬太尼维持麻醉,硝普钠控制性降压。观察并记录降压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监测动脉血气和乳酸值。结果:两组均达到了预期的降压目标。s组患者降至目标血压时间较R组短,降压开始后心率逐渐增快,与术前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术毕仍快于术前心率,血乳酸浓度和剩余碱绝对值均较降压前增高;S组患者降压30min和术毕心率均较R组显著增快,术毕血压明显高于R组,并有部分病例出现反跳性血压增高;R组术中和术毕血乳酸含量和BE绝对值均较S组低。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控制性降压麻醉可控性强,复压后无高血压反跳,能有效控制鼻内镜手术的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104.
肝型并殖吸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吸虫病可引起肝脏损害,但过去却少见到有关的专题文献报道。且以往普遍认为多由斯氏(或四川)并殖吸虫所引起,而卫氏并殖吸虫一般不致引起明显的肝脏损害。直至1981年以后,才由邵向云、程士樟等与杨继昌等相继报告了近百例由卫氏并殖吸虫引起的肝损害病例,邵向云首次提出了“突出表现为肝脏损害的肺吸虫病”的命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应用成人型电子胃镜对14岁以下的儿童进行上消化道检查的临床观察及术后分析。方法使用Olympus公司生产的成人型电子胃镜对就诊的108例14岁以下儿童进行常规的上消化道检查。结果顺利完成就诊108例的胃镜检查,发现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多种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Hp)检查63例,28例例呈阳性(44.44%)。结论成人型电子胃镜可用于14岁以下儿童检查,术前准备充分,操作方法得当,均能完成检查。儿童患者中存在多种消化道疾病,宜检查清楚方可对症下药。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儿童上消化道疾病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6.
患者女性,73岁。无明显诱因突发双下肢剧烈放射样疼痛,伴大便排不尽感及小便失禁3周。在当地医院行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T12~L1锥体水平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并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病变内有大量异常增生的血管团块,未能切除而关闭切口,转入我院治疗。查体: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降低,右侧腱反射减退,双下肢痛觉过敏,鞍区感觉减退。胸腰椎MR/显示T12-L1锥体水平脊髓圆锥内一类椭圆形,边界尚清,异常信号影,T1W呈稍高信号、T2W呈不均匀高信号,肿瘤邻近区域可见不规则点、线状的血管流空影,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DSA检查见动脉期L1.2锥体水平椎管内造影剂的异常浓集区域,主要由左侧第12肋间动脉供血。手术取原切口进入,剪开硬脊膜,见脊髓背侧团块状迂曲的引流静脉,并在引流静脉腹侧可见棕黄色实质性肿瘤,位于圆锥右侧方的软脊膜下,椭圆形约2cm,与脊髓边界较清晰,血供丰富,手术首先切断来源于脊髓腹侧的供血动脉,然后沿边界小心分离肿瘤,边分离边电凝缩小肿瘤体积,肿瘤与数根马尾神经根粘连,小心剥离保留马尾神经,最后离断肿瘤引流静脉,全切肿瘤。病理报告:肿瘤大体呈花生米粒大小,灰褐色切面,镜下见片状分布小血管,其间夹杂瘤细胞,胞浆泡沫状,核圆,居中,免疫组化S100(+)、Lyso(+)、GFAP(-)、EMA(-)、CD34血管(+),病理诊断为血管母细胞瘤。术后患者神经根性疼痛明显减轻,二便控制良好,复查胸腰椎MRI示肿瘤消失。  相似文献   
107.
婴儿流行性乙型脑炎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婴儿期乙脑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规律,本文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8.
储开云 《吉林医学》2006,27(8):874-874
宫腔镜检查通常不使用麻醉,受术者常因疼痛而出现心动过缓、心率不齐、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头昏、胸闷、大汗淋漓,以致抽搐、昏厥等宫腔镜检查综合征反应.我科自2003年1月~2004年6月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行宫腔镜检查术86例,效果确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9.
胃癌前哨淋巴结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胃癌前哨淋巴结的分布,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88例胃癌前哨淋巴结术中染色后显影的范围及特征。术中向肿瘤边缘的正常胃壁浆膜下肌层、黏膜下层注射亚甲蓝,观察淋巴结显影的情况;切取各站淋巴结行病理检查。结果 288例胃癌术后病理诊断为T1期102例,T2期126例,T3期60例。术中成功显影270例,阳性率为93.8%。102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其中前哨淋巴结(SNs)与非前哨淋巴结(non—SNs)均有转移者66例,仅前哨淋巴结有转移者18例,仅非前哨淋巴结有转移者18例。结论 通过前哨淋巴结,术中能准确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在手术治疗淋巴结转移阴性的胃癌患者中,前哨淋巴结术中标识有望免除常规淋巴清扫。  相似文献   
110.
患者男,25岁,大量饮酒后感上腹部不适来做超声检查。平日无不适,无结核病史及家族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