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14篇
  免费   331篇
  国内免费   19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75篇
妇产科学   46篇
基础医学   30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90篇
内科学   488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528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634篇
综合类   2299篇
预防医学   294篇
药学   881篇
  11篇
中国医学   351篇
肿瘤学   21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182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200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439篇
  2013年   396篇
  2012年   546篇
  2011年   483篇
  2010年   506篇
  2009年   510篇
  2008年   509篇
  2007年   470篇
  2006年   466篇
  2005年   438篇
  2004年   354篇
  2003年   333篇
  2002年   272篇
  2001年   234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通过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已形成两种主流理论,即“前向血流学说”和“后向血流学说”。后向血流学说认为门脉高压的形成是由于门脉血管阻力(Rpv)增加,即门脉系统被动充血所致;前向血流学说认为门脉高压的始动因子是Rpv增加,随着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门脉压力(Ppv)下降,但接踵而来的肠系膜血管高动力循环及内脏主动充血,导致门脉血流量(Qpv)增加,后者决定了门脉高压的持续存在。近年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2.
盆腔囊性占位以往大都认为来自附件,后经手术证实,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腹膜、肠系膜、阔韧带、圆韧带等而非附件,这些囊性占位有的能自行吸收而消失,有的则不能自行吸收,因此较大的(直径〉5cm)多采用手术治疗,较小的可以定期复查,一部分患者则因害怕手术而转为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肠系膜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开展10多年来,LC后发生肠系膜血栓形成导致肠缺血坏死的病例屡见报道。本文通过CBM及Medling光盘检索,收集到1994~2001年国内外不同作者报道的病例共10例。其中60岁以上者8例,除Talhot等报道的2例性别不详外,另8例患者的男女之比为3:5。肠缺血多发生在LC后3~4d,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者5例,均死亡;  相似文献   
24.
过敏性紫癜为一种主要侵犯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为血管综合征中常见类型。本病多见于6岁以上的学龄儿童,典型病例诊断不难,但是若腹痛、便血、关节肿痛及血尿等症状出现在紫癜之前容易误诊。我院1992~2005年收治过敏性紫癜(腹型)52例,其中15例误诊,误诊率29·3%,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6岁8例,6~14岁7例。均符合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1],均以腹痛、呕吐为首发症状就诊。1·2临床表现①有典型的紫癜10例,不典型的紫癜5例;②腹痛出现的时间:紫癜出现前有腹…  相似文献   
25.
传统的直肠癌手术后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及术后性功能和膀胱功能障碍。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etal Excision,TME)。能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成为直肠癌手术新的金标准。自2003年1月—2005年6月,我科行TME手术4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联合切除血管和重建的胰腺癌根治术的适应证和方法。方法对近年来所施行的区域性胰腺切除术、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切除治疗的7例胰腺癌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行区域性胰腺切除术,其中1例联合切除肝动脉,血管端-端吻合,1例联合切除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行血管间置移植术;5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切除血管间置移植术。随访8~60个月,情况良好,无胰腺癌复发,彩超和CT显示移植人造血管通畅。结论在严格选择的病例中可施行联合切除血管的胰腺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系膜环周切缘与直肠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环周切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前瞻性研究56例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环周切缘侵犯情况。结果中下段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3%(7/56),远处复发率为25% (14/56);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环周切缘阳性率为21%(12/56);环周切缘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局部复发率为33%(4/12),明显高于环周切缘阴性的7%(3/44)(χ^2=6.061,P=0.014);前者远处复发率为50%(6/12),后者为18%(8/44)(χ^2=5.091,P=0.02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环周切缘与生存时间密切相关(log-rank,P=0.011);环周切缘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41.7%,明显低于环周切缘阴性者的70.4%。T3直肠癌环周切缘阳性率为37%(10/27),明显高于T1和T2的0/6和9%(2/23)(χ^2=7.758,P=0.021)。肿瘤直径≥5 cm直肠癌环周切缘阳性率为39%(7/18),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 cm的13%(5/38)(χ^2=4.803,P=0.028)。结论环周切缘侵犯与浸润深度和肿瘤直径密切相关,是影响中下段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8.
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近年来,直肠癌的综合治疗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radiochemotherapy,RCT)的应用,配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已经使直肠癌患者手术后的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9.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