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9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46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8篇
临床医学   386篇
内科学   95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578篇
综合类   596篇
预防医学   9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14篇
  2篇
中国医学   160篇
肿瘤学   10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71.
目的观察紫草油联合特定电磁波谱(TDP)治疗大便失禁后肛周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0例肛周皮肤损伤患者分为A、B、C、D组,各10例。A组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B组采用TDP治疗,C组采用紫草油治疗,D组采用紫草油联合TDP治疗。结果 A组患者显效率明显低于B、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D三组显效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A组残余皮肤损伤面积[(63.1±12.7)cm2]分别与B、C、D组[(35.1±4.7)、(46.1±18.0)、(28.9±9.2)cm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残余皮肤损伤面积分别与C、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组间残余皮肤损伤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愈合时间[(9.5±1.4)d]长于B组[(8.3±1.0)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愈合时间长于C、D组[(6.7±0.7)、(4.4±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且C组愈合时间明显长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DP能促进大便失禁后肛周皮肤损伤创面愈合;紫草油联合TDP治疗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2.
目的 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及其对肛管直肠运动的影响.方法 对26例糖尿病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分别行自主神经功能测定(标准心血管反射试验)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结果 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者占95%,其交感、副交感和自主神经功能计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副交感神经功能受损更为明显.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显示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最大自主收缩压降低,肛管直肠协调功能障碍,直肠敏感性降低.结论 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其中副交感神经功能受损更为明显,且存在肛管直肠动力障碍.糖尿病患者肛管直肠动力障碍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双套管肛管对腹腔镜辅助下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效果。方法100例行腹腔镜辅助下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根据预防术后吻合口瘘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腹腔引流方法,观察组患者使用双套管引流联合肛门直肠双套管持续低压冲洗方法。比较两组吻合口瘘发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二次手术情况、术后6个月吻合口狭窄情况、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吻合口瘘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口瘘发生时间均为(7.2±1.5)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吻合口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0.00%、其他并发症发生率6.00%均低于对照组的26.00%、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二次手术率0、术后6个月吻合口狭窄率0均低于对照组的10.00%、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引流管放置时间(9.5±2.7)d、住院时间(15.5±4.8)d短于对照组的(15.4±4.3)、(21.3±5.7)d,住院费用(43547±3256)元少于对照组的(53439±4798)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套管肛管对腹腔镜辅助下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有一定预防效果,但不能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能缩短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二次手术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4.
罗亮  张永川  沈攀 《安徽医药》2020,24(12):2470-247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部分切除、次全切除及完全切除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 resection,ISR)术式对 Ⅰ~Ⅲ期超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功能、安全性及生存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达州市中心医院 2013年 1月至 2016年 1月收治 Ⅰ~Ⅲ期超低位直肠癌病人共 158例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 A组(54例)、 B组(70例)及 C组(34例),分别采用腹腔镜下部分切除、次全切除及完全切除 ISR术式治疗;比较三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术后肛门功能相关指标、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结局指标。结果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排便急迫率、止泻药物依赖率、失禁率、 Wexner失禁评分及 Kinwan失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吻合口周围黏膜缺血、吻合口瘘、直肠阴道瘘及直肠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 B组及 C组术后吻合口慢性狭窄发生率分别为 9.26%,10.00%,29.41%(P<0.05);三组术后复发率、 3年无病生存率及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部分切除、次全切除及完全切除 ISR术式治疗 Ⅰ~Ⅲ期超低位直肠癌在术后肛门功能保护和生存结局方面均较为接近;但完全切除 ISR术式应用可能增加术后吻合口慢性狭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5.
医源性肛门直肠狭窄是指由于手术损伤、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的肛管直肠腔径缩小,以致大便变细变形甚或排出困难的一类疾病。该病多由肛门直肠部手术损伤、局部注射治疗或放射治疗等原因引起,是肛门直肠部手术操作不当导致的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因此,对医源性肛门直肠狭窄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对保证手术疗效,降低该病的发生几率以及减轻患者痛苦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医源性肛门直肠狭窄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困  相似文献   
76.
高位肛瘘是指位于肛管直肠环平面以上的肛瘘。手术治疗仍是治愈高位肛瘘的最有效方法[1],因手术要牵涉到肛门的核心结构"肛直环",手术中过度损伤肛直环会导致不可逆的肛门损伤及造成患者一系列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本文系统性地归纳总结了目前国内治疗高位肛瘘的有效经验,主要分为括约肌保留术式和括约肌切断术式两大方向[2],分别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证,为临床提供多方法对比治疗,并为今后进一步论述及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7.
目的通过对肛管直肠异物嵌顿不同类型的划分及诊治方法的临床研究,总结该类疾病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00~2014年间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收治的肛管直肠异物患者26例,对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6例病例中,10例门诊治疗后恢复好,16例住院手术治疗,术后住院3~7d,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根据肛管直肠异物嵌顿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是顺利将异物取出,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8.
肛瘘很难自愈,一旦形成,手术仍为治愈肛瘘的最有效方法。高位复杂性肛瘘由于病变位置高、管道多弯曲复杂,常有支管、深部死腔,治疗上存在难度大、复发率高、并发症和后遗症多等问题,而被国内外专家称为难治性肛瘘。无论选择何种手术,其原则是首先保护患者的肛门功能,采取无痛、微创、整形手术,尽可能少的损伤肛管括约肌,最大限度地保护肛管括约肌功能,以免造成肛门失禁。对于病情复杂、再次手术不能完全避免损伤括约肌功能,从而导致大便失禁者,应该允许患者在定期随访的前提下带瘘生存,不应为盲目追求手术根治而忽视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79.
肠梗阻是左半结肠癌的常见并发症,手术是解除肠梗阻的有效措施,但因部分病例无法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术前肠道准备,故术中、术后的正确肠道处理则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院在手术治疗左半结肠癌致肠梗阻过程中,常规切除癌灶后采用安全有效的术中和术后肠道减压方法,保证了左半结肠癌致肠梗阻1期切除吻合术的顺利施行。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0—2013年我院收治的左半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46~78岁。均为结肠癌致完全或不完全肠梗阻的病例,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均符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