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93篇
  免费   3411篇
  国内免费   2291篇
耳鼻咽喉   88篇
儿科学   1265篇
妇产科学   186篇
基础医学   2484篇
口腔科学   38篇
临床医学   13523篇
内科学   8099篇
皮肤病学   139篇
神经病学   5943篇
特种医学   239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0篇
外科学   1825篇
综合类   23223篇
预防医学   8995篇
眼科学   431篇
药学   11179篇
  177篇
中国医学   7525篇
肿瘤学   176篇
  2024年   746篇
  2023年   2642篇
  2022年   2039篇
  2021年   2630篇
  2020年   2461篇
  2019年   2226篇
  2018年   987篇
  2017年   1841篇
  2016年   2024篇
  2015年   2293篇
  2014年   3913篇
  2013年   3783篇
  2012年   4954篇
  2011年   5160篇
  2010年   4639篇
  2009年   4834篇
  2008年   5546篇
  2007年   4901篇
  2006年   4640篇
  2005年   4697篇
  2004年   3812篇
  2003年   3242篇
  2002年   2262篇
  2001年   2020篇
  2000年   1635篇
  1999年   1370篇
  1998年   1258篇
  1997年   1321篇
  1996年   1030篇
  1995年   868篇
  1994年   648篇
  1993年   445篇
  1992年   296篇
  1991年   226篇
  1990年   127篇
  1989年   136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96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联合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联合组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比较两组各功能恢复时间、治疗前后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婴幼儿发展量表指标和应激反应指标,统计两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NBNA评分、婴幼儿发展量表指标[精神运动发育商(DQ)、智力发育指数(MDI)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和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和D-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联合组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5)。联合组呼吸、正常肌张力、意识状态和反射功能等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够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调节应激反应,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 观察SWIM技术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8年11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采用SWIM技术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 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该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观察指标为术后即刻成功再通(mTICI≥2b)、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分),以及术后24 h任何颅内 出血、90 d全因死亡。 结果 共纳入35例患者,平均年龄66.1±12.1岁,男性26例(74.3%),基线NIHSS评分22(15~34)分。 术后即刻成功再通率为94.3%(33/35),90 d良好预后率为45.7%(16/35),24 h颅内出血率为17.1% (6/35),90 d全因死亡率为37.1%(13/35)。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较低(P =0.001)、基 线后循环ASPECTS评分较高(P =0.016)、发病至到院时间较短(P =0.039)、发病至再通时间较短 (P =0.047)、血管成功再通率较高(P =0.036)以及饮酒比例较低(P =0.042)与良好预后相关。 结论 使用SWIM技术治疗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4.
对于下肢缺血性坏疽,截肢(趾)术仍是不可完全替代的治疗手段。正确地判断截骨平面、恰当的手术方式对于最大可能保留肢体、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重点介绍了不同截骨平面下的截肢(趾)术,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5.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4):3074-3076
目的:研究远程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本院接受治疗的5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然后将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与6个月时的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进行分别检测与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与6个月时观察组的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及同时间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程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较好,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6.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VP属中医学老年颤证范畴,近年来中西医学均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分别从中、西医的角度出发,对有关VP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7.
目的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LAN)患者预后关键,但临床检查及诊断方法较多,当前尚未明确各方法在LAN中诊断价值。本研究探讨LAN患者实施三维CT血管造影术(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河南省儿童医院2015-10-01-2018-10-01收治的80例LA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检验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实施3D-DSA检查,对照组实施3D-CTA检查,以全脑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对两组检出情况、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进行评估。结果以全脑血管造影为金标准,研究组阳性检出率及阴性检出率分别为62.50%和37.50%,对照组分别为52.50%和4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8 4,P=0.365 6。瘤体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检出准确率为92.50%,与对照组的9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 2,P=0.809 4;灵敏度为92.00%,与对照组的90.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3 2,P=0.817 6;特异性为93.33%,与对照组的89.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2 1,P=0.956 3;阳性预测值为92.00%,与对照组的90.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0 8,P=0.470 7;阴性预测值为93.33%,与对照组的89.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5 1,P=0.325 9。结论 LAN患者实施3D-CTA和3D-DSA技术诊断均有显著价值,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治疗需求及实际需求选择合适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8.
<正>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schemicmitral regurgitation, IMR)也称为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或继发性二尖瓣反流,其病理生理学不同于粘液性二尖瓣、风湿性二尖瓣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二尖瓣疾病~([1])。IMR是冠心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主要的基础机制是心室肌疾病而不是瓣膜本身的病变。心肌缺血影响心肌而不是瓣膜本身,心肌供血减少会导致心肌受损,从而导致左心室重构、左心室扩大、瓣环扩张、乳头肌移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合并脑血管病变的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bv FTD)患者的临床特点,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bv FTD患者186例,根据是否存在脑血管损害分为脑血管病变组(BV组)和无脑血管病变组(NBV组),比较分析临床资料和神经心理评分。结果 BV组发病年龄和高血压发病率较NBV组更高,被诊断为路易体痴呆概率更大,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腔隙性梗死发生率更高,神经精神量表和额叶行为量表评分均较NBV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v FTD的诊断可结合临床特征及神经心理评分的差异性,避免对脑血管病变bv FTD患者的误诊。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糖尿病并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09—2013-09糖尿病患者120例,按照有无发生脑血管疾病,分为未发生脑血管疾病的对照组和发生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患者120例作为正常组,比较血清hs-CRP水平,建立ROC曲线,评价hs-CRP在糖尿病并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正常组,研究组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诊断糖尿病并脑血管疾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3.4%和81.3%。结论 hs-CRP与糖尿病并脑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水平检测可作为糖尿病并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检验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