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2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101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78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54篇
皮肤病学   41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88篇
综合类   531篇
预防医学   198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310篇
  3篇
中国医学   1150篇
肿瘤学   39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13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经典名方之一。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有关半夏泻心汤的古籍文献,筛选出有效数据共399条,涉及中医古籍238部。从半夏泻心汤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主治病证、组方原理、用药剂量、药味炮制、制法、煎法、服法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半夏泻心汤源于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7味药物组成,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后世记载的半夏泻心汤大多遵从《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组成和主治,并在临床应用有延伸和扩展。在有主治病证记载的352条文献中,痞证(341)最多,约占96.88%,此外,亦零星用于暑证、疟疾、反胃、湿温、黄疸等病证。在记载药物剂量的122条文献中,近二分之一与《伤寒杂病论》原文记载完全相同。在有药味炮制的112条文献中,甘草(86)最多,多为炙(80);其次为半夏(79),多为"汤洗去滑"(67)。在有煎法记载的111条文献中,继承《伤寒杂病论》"去滓再煮"最多(68),另有"水煎"(32)和"姜枣煎"(11)。在有服法的108条文献中,近一半继承了《伤寒杂病论》"温服一升,日三服"。通过挖掘整理、系统分析记载半夏泻心汤的中医古籍文献,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研发提供更准确的古代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GE16排多层螺旋CT应用于经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经GE bright speed elite 16排螺旋CT诊断的30例经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其临床诊断结果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对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经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发现38个病灶,其中单肾单发28例、单肾多发1例、双肾多发1例;圆形病灶2个、椭圆形24个、不规则形12个;28个病灶位于肾实质、10个病灶突于肾包膜外.病灶最大截面为5.3 cm×7.2 cm,最小截面为0.3 cm×0.4 cm,9个较大病灶造成同侧肾脏发生轻度移位.平扫病灶内可见脂肪、索条、软组织等密度影,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现不均匀强化,三维重建处理病灶内脂肪组织约占病灶容积75%.结论 GE16排多层螺旋CT应用于经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中,有利于明确病灶内脂肪密度、病灶位置及大小,为术前评估及随访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3.
格纹衬衫作为超百搭的必备单品深受广大美妞儿青睐,这个春天,格纹衬衫无论外穿还是内搭仍然超级大热。搭配针织开衫俏皮甜美,搭配皮衣外套帅气自然,抑或是单穿件格纹衬衫也能变身性格小女生。低调的暗色格纹衬衫低调的暗色格纹衬衫很容易穿出"村姑"味,那么下身的搭配显得十分重要,设计简洁的短裙或者短裤都是好选择。黄色系格纹衬衫黄色系格纹衬衫可搭配深色高腰短裙,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全麻下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病人,进行SLIPA(Streamlined Liner of the Pharynx Airway)或经典喉罩(laryngeal mask airway,LMA)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 6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所有病人使用相同的麻醉药物.有食管胃反流危险因素的病人被排除.评估两种通气道应用的容易程度;呼吸道密封效果;通气情况;插管反应;副作用.结果 SLIPA或LMA均容易插入和通气,除了SLIPA有较大的峰值气道压,分别是16.2 cmH2O±3.8 cmH2O,13.4 cmH2O±2.3 cmH2O(P=0.03),其它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平均呼吸道密封压分别是24.1 cmH2O±5.4 cmH2O,25.7 cmH2O±6.4 cmH2O(P=0.2).SLIPA或LMA的密封质量:均能允许低流量麻醉,环路最低气流量分别为558 mL/min±377 mL/min,573 mL/min±382 mL/min(P=0.88).插管反应:插入2 min后的血压,心率与基础值,诱导后的血压比较,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24 h的咽痛发生率:两组相比无差异(P=0.95).结论 应用SLIPA或LMA进行控制通气,两种通气道均较容易插入,气道管理满意.  相似文献   
95.
笔者对已报道的经典名方药物考证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总结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经典名方药物考证要点建议,为经典名方药物考证相关研究提供借鉴。该文分别从注意古今药物考证内涵的异同、注重多维信息的综合利用、注重药物不同关键环节历史流变的梳理与考证、注重近代学名考订沿革梳理、注重尊古不泥古的考证原则、注重文献学基础知识等角度进行探讨,提出经典名方药物考证应对本草考证的现状、问题、成果进行深入的总结分析,吸收前人的优点,补充以往考证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经典名方药物考证自身特点,形成特有的研究体系,注重历史变迁的脉络梳理,注重横断面分析,在全面分析基原、道地产区、药用部位与炮制等不同关键环节历史变迁基础上,充分吸收近现代研究成果,并结合当前生产力和认知水平,给出不同时期经典名方药物的合理关键信息,为经典名方的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相关文献资料,笔者拟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薄荷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及性味功效进行本草考证。经考证可知,历代主流以“薄荷”一名为正名,尚有多个异名,多源于方音讹传、产地及功效等。历代文献记载有薄荷、龙脑薄荷、胡薄荷、石薄荷、大叶薄荷、野薄荷、南薄荷等多个品种,经考证,其中薄荷、龙脑薄荷、野薄荷与今薄荷Mentha haplocalyx一致,为主流品种,龙脑薄荷为薄荷因产地形态而命名,石薄荷为石香薷Mosla chinensis,大叶薄荷为今藿香Agastache rugosa,南薄荷为皱叶留兰香Mentha crispata。薄荷自唐代以来便已广泛人工种植,至明清时期多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地,以江苏为道地产区。其品质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古代薄荷常于夏秋采茎、叶,晒干,与现代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记载基本一致,古今薄荷常以生品入药。关于薄荷的性味功效记载,宋代以前均记载为味辛性温,至《履巉岩本草》始将薄荷订作“极凉”,可能早期认为与白苏、水苏、香薷及石香葇等性温药材外形相似,皆有辛散之功,故记载为性温,至清代后主流本草多记载为性凉,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薄荷味辛性凉,功效为消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古今功效记载基本一致。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薄荷药材的经典名方时,选用M. haplocalyx为其药用基原,且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97.
国学是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古代圣贤那些被人们广为传播的名言警句,是他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他们个人生活的体验,是献给后人的智慧的结晶。学习运用这些名言警句,可以使我们明智慧、辨正误、正言行、健身心,可以使我们成为爱的使者、善的布者、正的行者。我在阅读一些国学经典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古人的一些名言警句,往往概括成三个方面。正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里很重要,标志着一定的规模或分寸。三以下,不足;三以上,多了。到了"三",就应适可而止。人们常说"事不过三",也是这个意思。下面,根据我的理解,向读者推介古人的十个"三"。我的理解可能有不准确甚至错误之处,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8.
何曜 《内蒙古中医药》2014,(10):122-123
中医学的消渴临床多见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数、或尿有甜味、消瘦等症,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虚,燥热偏盛,病变脏腑以肺、胃、肾为主。中医治疗消渴的历史源远流长,历代皆有治疗本病的名方,现对此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99.
[目的] 对徐大椿(以下简称徐氏)著作《医学源流论》中的“治未病”思想进行探究,从而更好地将该思想运用于临床,发挥其理论的学术特色。 [方法] 通过研读《医学源流论》及相关现代文献,从医与患两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中医各家学说,概括总结其“治未病”思想。[结果] 《医学源流论》涉及到“治未病”思想的相关章节有15章,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相关文章有32篇。徐氏专设《防微论》阐释“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并在多个章节以“医”与“患”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溯源穷流,针砭时弊”的理论,结合中医各家思想,囊括内外妇儿各科治法治则,涵盖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多方面的调摄。徐氏要求医者时言辞锋利,但对患者多以委婉之词,在多个章节也予以反复提示,意在表明将“治未病”思想发挥最大作用,不仅仅需要医生拥有高明的医术,而且还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以此达到“标本相得”的效果。[结论] 《医学源流论》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完善了“治未病”思想,独具特色,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0.
中医经典是古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的宝贵财富。只有熟悉中医经典,才能真正领会经典的奥秘和经典的生命活力,提高临床疗效。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学必本于经,病必明于论,治必究于方,而能变通而无滞,斯能尽夫立医之意”。现将自己学习应用经典的临床点滴体会记录如下,与同道共参。1典型验案案一2013年9月3日,王某某,女49岁,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