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54篇
  免费   1368篇
  国内免费   356篇
耳鼻咽喉   88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106篇
基础医学   189篇
口腔科学   31篇
临床医学   3398篇
内科学   418篇
皮肤病学   105篇
神经病学   94篇
特种医学   283篇
外科学   552篇
综合类   5788篇
预防医学   1193篇
眼科学   28篇
药学   2031篇
  40篇
中国医学   16858篇
肿瘤学   56篇
  2024年   276篇
  2023年   966篇
  2022年   723篇
  2021年   1050篇
  2020年   933篇
  2019年   828篇
  2018年   345篇
  2017年   736篇
  2016年   851篇
  2015年   864篇
  2014年   1767篇
  2013年   1590篇
  2012年   1837篇
  2011年   1875篇
  2010年   1624篇
  2009年   1292篇
  2008年   1262篇
  2007年   1151篇
  2006年   1064篇
  2005年   1110篇
  2004年   1113篇
  2003年   1120篇
  2002年   946篇
  2001年   903篇
  2000年   679篇
  1999年   583篇
  1998年   567篇
  1997年   633篇
  1996年   594篇
  1995年   477篇
  1994年   420篇
  1993年   285篇
  1992年   232篇
  1991年   173篇
  1990年   132篇
  1989年   181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在传统中医经穴理论治疗体系中,以针刺、灸法等作用于穴位的中医治疗疾病的方式,已被广为熟知和应用。磁刺激是一种新型刺激疗法,具有无痛、无创、操作简便、易重复、能进行深部刺激等优点,以前大多用于脑功能区或刺激外周的神经、肌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四大脑技术之一。近年来磁刺激技术也在逐步应用于穴位干预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此,本文对近十年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在睡眠障碍、脑疲劳状态、抑郁症、脑卒中后偏瘫、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肌肉疲劳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磁刺激穴位有一定的作用,能代替或部分代替常规治疗。但目前大多数研究的样本量偏小,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缺少,循证医学证据还不足,需要以后的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在机制方面,大多数研究主要围绕在不同穴位、不同参数、不同状态下的磁刺激干预的大脑皮层变化来进行探讨,目前的主要手段大多聚焦于脑电诱发电位、脑网络,并探讨了如何优化磁刺激系统来达到更好地效果。研究者除了中医针灸专业之外,还有不少的工科研究人员,存在多学科的交叉。综述表明将现代磁刺激技术和传统经穴理论相结合,是磁刺激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新开拓,对传统中医针灸学的临床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利于经穴治疗在全科医疗中的推广。   相似文献   
99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8):166-169
目的 探讨腹部推拿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肺癌患者术后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期间在本院胸外科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老年便秘患者59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其中2018年3月~2018年9月术后便秘者22例为对照组,2018年10月~2019年6月术后便秘者37例为干预组。两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同时给予腹部推拿及穴位贴敷,观察并记录两组症状前后积分、术后24 h、72 h VAS疼痛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疗效。结果 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89.19%)高于观察组(6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早期便秘症状治疗后积分[(10.54±3.31)分vs (16.18±5.09)分],术后72 h VAS疼痛评分[(2.91±0.68)分vs (2.30±0.66)分]明显低于观察组,总满意度(94.59% vs 72.73%)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推拿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肺癌术后老年便秘患者,能够缓解术后疼痛,并提高患者满意度,其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4):116-119+125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辅助全麻下对乳腺癌根治术中镇痛效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 年7 月~2020 年2 月全麻下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8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TEAS 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TEAS 组在麻醉诱导前30 min 行TEAS(取穴为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予相同位置贴电极片,不予电刺激处理。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诱导后置入喉罩全麻。记录两组术中各时间点的MAP、HR 和脑电双频谱值(BIS)、拔管时间、术中麻醉用药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手术情况无差异。TEAS 组的拔管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TEAS 组在插管后即刻(T1)、插管后5 min(T2)、拔管后即刻(T6)、拔管后3 min(T7)的MAP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EAS 组在插管后即刻(T1)、插管后5 min(T2)、拔管后即刻(T6)的HR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EAS 组的T1 时刻BIS 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全麻可以增强乳腺癌根治术中镇痛效应,减轻术中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本研究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患者为观察对象,针刺同一组腧穴,量化膝关节局部敏化态腧穴温度、压痛阈值,观察穴位敏化与穴位非敏化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 156例受试者依据是否符合敏化态腧穴诊断界值,分为穴位敏化组125例、穴位非敏化组31例。采用SPSS 19.0软件PSM功能均衡组间基线资料,最终纳入23对匹配患者,即穴位敏化组23例、穴位非敏化组23例。两组均采用针刺治疗,每次30 min,隔日1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3个月后随访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WOMAC)骨关节炎指数和健康调查12条简表(12-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F-12)评分情况。结果 (1)两组性别、年龄、病程、BMI指数、WOMAC评分、SF-12评分在组间不均衡的协变量经匹配后均达到均衡(P0.05)。(2)治疗后,两组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SF-12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穴位敏化组的WOMAC评分低于穴位非敏化组(P0.01),SF-12评分显著高于穴位非敏化组(P0.01)。(3)随访时,穴位敏化组WOMAC评分依然显著低于穴位非敏化组(P0.01),SF-12评分显著高于穴位非敏化组(P0.01)。结论针刺同一组腧穴,穴位敏化组对KOA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穴位非敏化组,为针灸临床治疗KOA提供进一步参考。  相似文献   
995.
996.
中医外治法中的针刺、艾灸、穴位贴敷、按摩、中药保留灌肠、耳穴、放血、足浴、药熨等治疗方法,在食管癌治疗中应用广泛。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疼痛等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和生活质量,增强防病抗病能力。其中,针刺疗法在缓解吞咽困难、呃逆及术后身体机能的恢复方面,效果较好;艾灸疗法在治疗腹胀方面优于其他方法;穴位贴敷常用于恶性肿瘤,贴敷药物不同,治疗效果有所差异;推拿疗法更适合治疗食管癌术后腹胀、肠梗阻;中药保留灌肠疗法可有效治疗患者胃肠功能紊乱;耳穴疗法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所治疗病症较多。但中医外治疗法缺乏实验室数据,临床机理尚不明确,临床样本量较小。未来可进行大样本临床研究,为中医外治法治疗食管癌的推广和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喘可治穴位注射对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方法 90例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喘可治足三里穴位注射。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C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mC 和5-hm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喘可治穴位注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哮喘控制症状和肺功能,推测可能与调控机体DNA甲基化和羟甲基化,调节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唐征 《北方药学》2019,16(2):80-81
目的:探讨大黄附子方穴位贴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防治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接诊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心肌梗死治疗期间予以常规照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大黄附子方穴位贴敷,比较两组治疗后1周自主排便和排便费力反应以及治疗后1周、4周大便性状评分及便秘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自主排便优良率与排便费力反应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4周大便性状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便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黄附子方穴位贴敷在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中效果显著,可明显提升排便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