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6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痤疮     
《广西中医药》2009,32(2):62-62
方药:紫花地丁20g,大青叶20g,白鲜皮20g,丹皮20g,生地20g,赤芍20g,刺蒺藜15g,地肤子15g,白芷15g,皂角刺12g。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皂角刺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溶剂萃取部分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筛选皂角刺抗肿瘤活性部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结果:皂角刺乙醇提物、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对七种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乙酸乙酯部位对Bel-7402细胞、HeLa细胞和KB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IC50值分别为122.67μg·mL-1、118.3μg·mL-1和145.91μg·mL-1;氯仿部位对Bel-7402细胞、HeL丑细胞和KB细胞的抑制作用次之,IC50值分别为189.66μg·mL-1、196.43μg·mL-1和191.77μg·mL-1;正丁醇部位对Bel-7402细胞、HeLa细胞和KB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小;水溶性部位对所选细胞均无抑制作用.结论:乙酸乙酯部位有较好的细胞毒作用,初步确定为皂角刺抗肿瘤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23.
皂角刺药学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棘刺.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1].皂角刺又名皂荚刺、皂刺、天丁、皂角针、皂针.我国对皂角刺的研究较偏重于生药鉴别和临床功效.本文对皂角刺的生药学、炮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状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4.
当前皂角刺的掺杂品湖南省衡阳市中医院(421001)刘邦玉主题词皂角刺/解剖学和组织学皂角刺又名天丁,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SinensisLam的干燥棘刺,落叶乔木,高达15m,棘剌粗壮,红褐色,常分枝。一般生长于村边、路旁、向阳温暖的地...  相似文献   
25.
26.
乳香、没药、当归、浙贝母、陈皮、穿山甲(炙)、白芷各9克,皂角刺、甘草、防风各6克,天花粉、赤芍、金银花各12克。研末和匀。每次取12克,每日2次,早晚饭后用开水冲服。连服20天,脸部炎症逐渐消失,丘疹消退,瘢痕及色素沉着亦消除。  相似文献   
27.
田吉  ;何兵  ;李翅翔  ;肖顺汉 《中国药房》2009,(15):1156-1157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皂角刺提取物中槲皮素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Dikma Kromasil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30∶70),检测波长为360nm,柱温为30℃,流速为1.0mL·min-1。结果:槲皮素进样量在0.134~1.07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98%,RSD=1.87%(n=9)。结论:本方法灵敏、准确、简便、快速,可用于皂角刺提取物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8.
目的:对皂角刺进行定性鉴别。方法:分别从性状、显微及薄层色谱对皂角刺进行鉴别。结果:得出了皂角刺的形状、显微及薄层鉴别特征。结论:本方法可用于控制皂角刺的质量。  相似文献   
29.
皂角刺抗肿瘤作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皂角刺的抗肿瘤作用近年来日益引起广泛关注,其作用机制呈现多层次、多部位和多靶点的特点,已被列为抗癌中草药之一。本文从其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0.
目的考察现时中药材市场和使用单位商品皂角刺的真伪质量情况。方法采用药材市场调研和使用部门抽样的方法,用性状、显微组织鉴别的方法,对获得的样品进行比较鉴别。结果皂角刺为主刺及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长圆锥形,刺端锐尖,刺体圆柱形,直,平滑,断面中心疏松;横切面显微:木质部中无导管,髓部细胞壁薄,不木化。野皂角刺常带茎枝,表面具多数黄白色皮孔,主枝刺较细,分枝刺短。日本皂角刺主刺及分枝刺体较短小而扁平,分枝刺短,表面红棕色,光泽较强;断面髓部小;显微:木质部宽广,无导管,细胞壁木化性强;髓部狭窄,细胞壁增厚,微木化。插秧泡为茎枝的段,较粗,表面或具多数纵向的棱纹,可见短小侧扁带沟的皮刺,断面髓部疏松,有亮星点;显微:中柱鞘纤维束呈帽状,木质部中有多数导管,髓部宽广,为薄壁细胞。树枝段伪充品为茎枝的特征,表面粗糙,不平滑,无刺,无光泽,断面黄白色。结论皂角刺的真伪鉴别,可根据性状和横切面组织显微特征比较达到鉴别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