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7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124篇
耳鼻咽喉   31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401篇
内科学   165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0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38篇
综合类   1105篇
预防医学   523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410篇
  1篇
中国医学   1045篇
肿瘤学   5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70篇
  2012年   449篇
  2011年   522篇
  2010年   384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485篇
  2007年   286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91.
目的总结汉代以来白术的临床用量特点。方法采用Excel 2007建立从汉至今白术用量数据库,选取各朝代最具代表的医学著作,录入含有白术方剂的方名、总药量、白术药量、整方药味数、加水量、服法等。统计白术出现的频次、最常用量、常用量上限、常用量下限、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并结合文献分析白术用量特点。结果从汉至唐,白术的常用量范围有所变小,然其平均用量基本不变,且其最常用量呈上升趋势,剂量范围明显增大。从唐至宋金元时期,白术用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并且变化较大。在宋金元期间用量基本保持小剂量的特点。当代白术的用量延续着明清时期的特点,依然以小剂量为主,但当今医家亦不乏大剂量使用白术者。结论从汉代至今白术的临床用量一直较大。白术大剂量使用,偏于取其苦温燥湿之意;小剂量使用偏于取其甘温益气之旨,轻清外浮以助表阳。  相似文献   
992.
根据《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元、世纪、年、月、日、时刻、计数和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每3位数字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号不能省略,如25%~30%不要写成25~30%;(10.44±2.12)%不要写成10.44%±2.12%。  相似文献   
993.
994.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甘草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3~6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甘草最佳剂量,如甘草发挥益气补中功效时,常治疗干燥综合征、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胃脘痛、胃下垂),早泄、痛经、哮喘等疾病,为5~60 g;清热解毒时,常治疗血尿、低热、痈疮、痤疮、外感咳嗽,为5~30 g;缓急止痛时,常治疗胃痛、颈椎病、痛经、不安腿综合征、热痉挛、强中症,为6~6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补中益气常配伍党参、黄芪、白术等;清热解毒常配伍桔梗、黄芩、生地黄;缓急止痛常配伍白芍。  相似文献   
995.
《中国药房》2019,(12):1669-1674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期春秋两季采收黄芩药材中有效成分种类及含量的差异,为确定黄芩的最佳采收期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赤峰产黄芩不同采收期药材样品(一年、二年、三年生长期,在各年份的春季和秋季分别采挖),应用红外光谱三级鉴别技术(IR-TL)分析其整体成分构成变化,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分析药材中6种黄酮类成分(千层纸素A、白杨素、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的变化。结果:IR-TL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生长期黄芩所含黄酮类、苷类、糖类、酯类等成分均有所不同,其中二年生黄芩中的苷类物质含量最高、药材质量更稳定;6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采收期对上述指标成分含量有较大影响,其中二年生春季采收样品的整体含量高于同年份秋季采收样品。结论:本研究可为黄芩药材质量的控制提供可靠的分析方法;二年生长期春季采收可能为黄芩的最佳采收时间。  相似文献   
996.
杨艳  梁薇  苟小军 《西部医学》2019,31(7):1115-1120
【摘要】 目的 探讨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代谢谱的变化,为过敏性鼻炎的诊断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12月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过敏性鼻炎(AR)患者20例(病例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采用气相 质谱联用(GC/MS)法检测两组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采用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分析两组血清中脂肪酸代谢谱的变化。结果 两组血清游离脂肪酸谱分离趋势良好。两组筛选出了棕榈酸(C16:0)、十七酸(C17:0)、硬脂酸(C18:0)、亚油酸(C18:2)、花生酸(C20:0)、二十一酸(C21:0)、榆树酸(C22:0)7个有显著差异的脂肪酸 (P.<0.01)。对7个显著差异的脂肪酸进行ROC曲线绘制并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C16:0为0778,C17:0为0785,C18:0为0830,C18:2为072,C20:0为083,C21:0为0783,C22:0为0840。结论 过敏性鼻炎的发生与体内脂代谢紊乱有关,可将棕榈酸(C16:0)、十七酸(C17:0)、硬脂酸(C18:0)、亚油酸(C18:2)、花生酸(C20:0)、二十一酸(C21:0)、榆树酸(C22:0)作为过敏性鼻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97.
通过搜集中医古籍及检索现代名家临证经验,总结出牡丹皮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1.5~6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牡丹皮的最佳剂量,用于活血化瘀时,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常用6~15 g;用于清热凉血时,如治疗急性胰腺炎、胆囊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及高热昏迷、斑疹、吐血、过敏性紫癜等循环系统疾病常用9~60 g;用于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治疗儿科疾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时,常用1.5~10 g。3)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需要,配伍相应中药,如活血化瘀常配伍赤芍、当归,清热凉血配伍生地黄、栀子等。  相似文献   
998.
万科  田锋平  李文进  刘青平 《新中医》2019,51(7):113-116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豁痰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痰阻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拜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胶囊、倍他乐克、阿托伐他汀片、拜新同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化瘀豁痰方口服,2组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绞痛发作改善情况,观察2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浆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栓素B2(TXB2)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1.42%,对照组总有效率62.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较治疗前均改善(P 0.05)。治疗后,2组间心绞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间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血脂指标均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LDL-C改善优于对照组(P 0.05),2组间治疗后TG、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VEGF升高,ET、TXB2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ET及TXB2较前下降(P 0.05)。治疗后,2组间VEGF、E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前后S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益气化瘀豁痰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降低硝酸甘油的服用量,同时改善患者TG、LDL-C、HDL-C、VEGF、ET、TXB2的血清浓度,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99.
本文回顾分析2011~2012年我科在救治43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过程中阿托品的使用,并对阿托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相关的应对措施。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3例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18~64岁,平均41岁。农药中毒种类:甲胺磷3例,敌百虫6例,乐果12例,敌敌畏21例。中毒途径:43例均为口服中毒,服毒量为20~140ml,平均为80ml。服毒至入院时间20min~6h,平均  相似文献   
1000.
<正>现今乳腺外科以良性包块居多,手术短小,但患者对麻醉要求高,既要全程无痛,又要在等待冰冻结果时全程不知晓。因此高位硬膜外麻醉因风险高、镇痛不全而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全身麻醉。因乳腺包块在胸壁外侧,表浅,麻醉无需肌肉松弛,单纯的静脉全身麻醉或适度的肌肉松弛以插入喉罩保持呼吸道通畅配合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是当前的首选,这样患者麻醉药用量少、恢复快。但如何选择伍用药物,既减少术中用量,又减轻术后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