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6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41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270篇
中国医学   20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681.
生物转化是利用微生物的酶对外源性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获得衍生物的方法。与传统化学合成相比,微生物转化具有位置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强、绿色经济的优势,能够完成化学合成难以实现的复杂空间位点的反应。微生物因其具有丰富的酶系,反应类型多样,不仅是获得新型活性衍生物的有效手段,也是体外模拟哺乳动物药物代谢研究的有效工具。青蒿素是首次从植物黄花蒿中分离得到的抗疟特效药物,其结构中的过氧桥是主要药效官能团。在青蒿素基础上陆续开发的双氢青蒿素、蒿甲醚、蒿乙醚等倍半萜类化合物,均已成功上市,并成为WHO推荐的一线抗疟药物。药理研究表明,青蒿素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疟疾、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抗氧化及免疫调节等。因此,以青蒿素类化合物为母核的新型活性衍生物的开发备受关注。作为结构修饰的有效手段之一,大量研究聚焦于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微生物转化,并获得了丰富的衍生物。该文全面总结了青蒿素类化合物微生物转化研究的进展,对微生物菌种、培养条件、产物分离及产率、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微生物转化在获得青蒿素类化合物活性衍生物及模拟药物体内代谢研究方面进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82.
目的 建立灵芝菌与何首乌双向发酵的最佳发酵体系,并探讨灵芝菌生物转化对何首乌特异质肝毒性的影响。方法 70%乙醇回流提取生何首乌粉末制备何首乌醇提物(PMEE,二苯乙烯苷质量分数为7.85%);HPLC法检测二苯乙烯苷转化率,考察底物浓度、发酵温度、转速、瓶装量、接种量、发酵时间6个因素对灵芝菌与PMEE双向发酵体系的影响,并制备不同二苯乙烯苷转化率的发酵物。采用脂多糖 (LPS) 制备 SD 大鼠特异质肝毒性模型,考察 PMEE 高、低剂量 (以生首乌计2.16、1.08 g·kg-1,分别为4、2倍临床等效剂量)及灵芝菌转化后PMEE发酵物(二苯乙烯苷的转化率分别为0、50%、75%、100%,以生首乌计2.16 g·kg-1)的特异质肝毒性,ELISA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HE染色法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 灵芝菌转化PMEE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 28 ℃、摇床转速 180 r·min-1、菌种接种量 2.5%、培养基瓶装量 25%、底物质量浓度 19.11 mg·mL-1,转化时间 88~104 h,二苯乙烯苷转化率与转化时间呈一定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20.657X-12.959R2=0.988。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ALT、AST、LDH无显著性差异,提示LPS特异质肝毒性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PMEE灵芝菌转化后二苯乙烯苷转化率为 75%、100% 组 ALT、AST、LDH 的释放量无显著差异,其他给 药 组 ALT、AST、LDH 释 放 量 均 显著升高(P<0.01),且ALT、AST、LDH的释放量随二苯乙烯苷含量的减少而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有少量炎症因子增加,但无显著性病理学改变,未见肝损伤现象;PMEE高剂量组出现肝细胞广泛性坏死,胞核消失,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脂滴空泡,偶有灶性炎症;PMEE低剂量组可见多数汇管区有大量库普弗细胞浸润,多数肝细胞水肿,有少量肝细胞胞质内可见小泡性或细颗粒状脂质空泡;PMEE灵芝菌转化组随着二苯乙烯苷含量降低,肝脏损伤程度也减轻,二苯乙烯苷转化率为100%组基本上未见肝细胞损伤。结论 灵芝菌生物转化能降低何首乌特异质肝毒性,减毒作用与减少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683.
传统工业广泛采用直接酸水解盾叶薯蓣根茎制备薯蓣皂苷元,该方法大量使用无机酸催化剂,废水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探寻清洁、高效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成为实现薯蓣皂苷元工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故笔者综述并分析了近10年来酶水解、微生物转化及改进酸水解等方法在盾叶薯蓣制备薯蓣皂苷元中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酶水解反应条件温和,但薯蓣皂苷元产率低、经济成本高、活性酶纯化过程复杂。微生物特异性好,转化效率高、转化过程清洁环保,但转化周期长,代谢产物复杂。改进酸水解法中,双相酸水解工艺优势在于酸使用量减少,磺酸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优势在于可代替无机酸,循环性能良好,但二者均无法避免废液排放,固体酸催化剂无腐蚀性,易回收,但需使用乙醇作为反应溶剂具有一定安全隐患,且催化剂制备过程繁琐。综上所述,探索清洁高效的转化方法是盾叶薯蓣制备薯蓣皂苷元的重要发展趋势。对于酶水解法,应深入探寻生物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糖苷水解酶,充分阐明酶解皂苷的转化路径及酶特异性,着力提高酶水解效率;对于微生物转化法,以选育高效转化菌株为基础,优化稳定的转化体系和转化过程,加快推动微生物转化的工业应用进程,深入探究生物转化机制,充分阐明特异性关键水解酶及其催化特性,着力提高生物转化效率;对于改进酸水解法,探索使用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生物降解的新型酸催化体系,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及生产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684.
浅谈中西药配伍中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西药在胃肠道中吸收,分布,排泄及药效学上的相互作用的综述。  相似文献   
685.
目的 利用重组酰亚胺酶催化3-异丁基戊二酸亚胺(3-isobutylglutaric anhydride, IBI)的去对称化水解,制备普瑞巴林的重要中间体(R)-3-异丁基戊二酸单酰胺[(R)-3-isobutyl glutaric acid monoamide,(R)-IBM]。方法 构建酰亚胺酶BpIH基因工程菌pT67/BL21(DE3),并在摇瓶和3 L发酵罐上进行表达,细胞均质后用于底物IBI的转化反应,提取及精制得到产物(R)-IBM,并测定其色谱纯度、对映体过剩值和相对分子质量。结果与结论酰亚胺酶BpIH得到了较好的表达,3 L发酵罐中的酶活达到了1 880 mU·L-1,利用该酶液进行IBI的转化,产物(R)-IBM的质量浓度达到了49.11 g·L-1,转化率和提取收率分别达到了90.9%和68.74%,产物的对映体过量值达到了99.96%,该工艺路线已经具备了替代常规酶拆分路线的基础。  相似文献   
686.
目的 去氢木香内酯在内生真菌Y0液体发酵中的生物转化。方法 对内生真菌Y0纯化培养,采用色谱法及波谱技术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及结构鉴定,并采用MTT法评价其对结肠癌SW620细胞的毒性。利用网络药理学相关数据库获取化合物1、2以及结肠癌SW620细胞靶点信息,对化合物与结肠癌SW620细胞结合能较强的靶点做进一步的分子对接。结果 去氢木香内酯在Y0菌液中转化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1S, 3S, 5S, 6S, 7S, 11S)-3-hydroxyl-11, 13-dihydrodehydrocostuslactone和(1S, 3S, 5S, 6S, 7S, 11R)-3-hydroxyl-11, 13-dihydrodehydrocostuslactone。化合物1和2对结肠癌SW620细胞的IC50分别为 (42.82 ± 8.32) μg/mL, (29.23 ± 7.17) μg/mL。化合物1和2与结肠癌SW620细胞均有结合靶点。结论 化合物1和2为愈创木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与化合物2对SW620细胞毒性相比,化合物2的细胞毒性更强。  相似文献   
687.
目的 以獐牙菜苦苷为底物,用黑曲霉菌对獐牙菜苦苷进行生物转化,并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方法 以獐牙菜新素生成率和獐牙菜苦苷转化率为指标,考察不同培养时间、不同碳源、不同氮源、不同种类金属离子、磷酸盐、生长因子(酵母膏)、接种量、底物加入量、不同初始pH值、不同温度条件,优化獐牙菜苦苷在黑曲霉培养液中的转化条件。结果 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葡萄糖10 g/L,蛋白胨5 g/L,酵母膏5 g/L,KH2PO4 5 g/L,MgSO4 1 g/L,CaCl2 1 g/L,初始pH 6.0,接种量0.5%,底物加入量1 mg/mL,28 ℃,培养5 d。结论 黑曲霉转化獐牙菜苦苷生成獐牙菜新素的生成率稳定在8%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