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下丘脑室旁核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KATP通道)在大鼠炎性痛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250280 g),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每组6只):正常组(Normal组)、完全弗氏佐剂致炎性痛组(CFA组)、生理盐水组(Saline组)、KATP通道特异性激动剂组(Diaoxide组)和激动剂溶媒组(Vehicle组)。以热痛敏刺激仪检测各组大鼠热缩足潜伏期(TWL),观察痛行为学变化;以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室旁核KATP通道和脊髓背角c-Fos阳性细胞数的变化。并观察KATP通道激动剂对大鼠痛行为和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影响。结果 1与术前和Saline组相比,CFA组大鼠炎症侧后足术后d 1、d 3和d 7的TWL降低(P<0.05),CFA组术后d 3、d 7的KATP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脊髓背角c-Fos阳性细胞数增加(P<0.01);2与Vehicle组相比,激动剂组大鼠热痛觉过敏减轻(P<0.01),脊髓背角c-Fos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结论下丘脑室旁核KATP通道可能与CFA所致炎性痛的发生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观察抗抑郁药氟西汀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小鼠左后掌心皮下注射6%甲醛溶液10μl制备炎性疼痛模型小鼠;造模前1h给予氟西汀灌胃,观察小鼠疼痛行为的变化,计算疼痛加权评分(PIS).结果 模型组一相PIS=(533.50±54.40)s,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35、70 mg/kg)组PIS值明显下降[(198.28±62.71)s、(141.13±49.90) s];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对此镇痛作用有一定的阻断作用,氟西汀与吗啡联合应用使镇痛效果加强.结论 抗抑郁药物氟西汀对甲醛诱发的炎性疼痛有抑制作用;氟西汀与吗啡联合应用具有协同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索硬膜外腔注射蛇床子素对髓核致坐骨神经痛大鼠DRG中CGRPR1表达的影响,以阐明其镇痛机制。方法♂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Blank组(12只)、Sham组(12只)、手术模型组(NP,30只),检测大鼠术前1d,术后1、3、7、14、21 d的50%MWT和TWL。Blank组和Sham组于术后7 d及NP组于术后1、3、7、14、21 d取术侧L5DRG,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GRPR1蛋白相对浓度。另♂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8只):NP组,DMSO组,蛇床子素组,CGRP8-37组。手术前后所有大鼠均进行疼痛行为学检测,NP组、DMSO组、蛇床子素组于术后7 d取材,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GRPR1蛋白相对浓度。结果NP组在术后各时间点50%MWT和TWL比术前和Sham组明显降低(P<0.05),术侧L5DRG中CGRPR1蛋白表达水平比Sham组明显升高(P<0.05)。与NP组和DMSO组相比,蛇床子素组50%MWT和TWL明显升高(P<0.05),同时术侧L5DRG中CGRPR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CGRPR1表达上调参与介导髓核源性坐骨神经痛,蛇床子素可通过抑制CGRPR1蛋白表达而缓解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64.
病理性疼痛病理机制复杂,临床常用的药物治疗效果差。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疼痛的形成与维持。动物试验及部分临床研究初步表明,p38MAPK特异性的抑制剂用于治疗病理性疼痛可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电针的镇痛效应及其对脊髓背角活化转录因子2(ATF-2)苏氨酸71(Thr71)位点活化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模型对照组(CFA组)和电针治疗组(EA组)。CFA组和EA组通过足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CFA)建立大鼠炎性痛模型,EA组于造模后1d选取双侧"足三里"、"昆仑"穴进行电针治疗。分别观察造模前、造模后1、3和14d的足缩腿阈(PWTs),及患侧脊髓背角磷酸化ATF-2(p-ATF-2)(Thr71)阳性细胞数。结果:与N组相比,于造模后各时段,CFA组大鼠PWTs显著降低(P0.05),p-ATF-2(Thr71)阳性细胞数增多(P0.01);造模后3、14d时,EA组大鼠PWTs显著高于同期CFA组(P0.01),而p-ATF-2(Thr71)阳性细胞数则明显少于同期CFA组(P0.05)。结论:电针抗炎性痛作用与抑制脊髓背角ATF-2(Thr71)的磷酸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在弗氏佐剂致大鼠炎性痛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75只,体重200~300g,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组)、完全弗氏佐剂(CFA)组(F组)和CaN+CFA组(NF组)。C组大鼠右侧后爪趾底注射生理盐水100μl,F组和NF组大鼠右侧后爪趾底注射CFA 100μl制备炎性痛模型,NF组大鼠于右侧后爪趾底注射CFA前1d鞘内注射CaN 10 U。三组大鼠于右侧后爪趾底注射前30 min(T0)、注射后0.5h(T_1)、1h(T_2)、2h(T_3)及4h(T_4)测定大鼠热刺激缩足潜伏期(PWTL);同时各取5只大鼠脊髓组织,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脊髓中CaN、核因子κB(NF-κB)p65蛋白含量;RT-PCR法测定大鼠脊髓中CaN及NF-κB基因的表达。ELISA法测定大鼠脊髓组织中IL-1β、TNF-α和IL-10浓度。结果T_2~T_4时F组,T_3、T_4时NF组PWTL明显短于T0时和C组(P0.05);T_2~T_4时NF组PWTL明显长于F组(P0.05)。T_1~T_4时F组,T_2~T_4时NF组脊髓组织CaN蛋白含量明显低于,NF-κB p65蛋白明显高于T0时和C组(P0.05);T_2~T_4时F组、NF组脊髓组织CaN基因表达、IL-10浓度明显低于,NF-κB基因表达及IL-1β、TNF-α浓度明显高于T0时和C组(P0.05);T_1~T_4时NF组脊髓组织CaN蛋白含量和基因表达明显高于,NF-κB p65蛋白含量和基因表达及IL-1β、TNF-α明显低于,IL-10浓度明显高于F组(P0.05)。结论 CaN通过抑制NF-κB,调节抗炎细胞因子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平衡,抑制大鼠炎性痛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7.
目的:比较炎性痛后三种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亚型的表达变化,以及选择性COX抑制剂不同应用方式对炎性痛的镇痛效应。方法:小鼠足底注射福尔马林诱导炎性痛。用放射免疫分析及RTPCR分别评估脑COX1、COX2及COX3在福尔马林注射前、注射后1、12h、1、3、7、14、30、60d的变化。在镇痛效应的比较中,动物被分成5组:对照组、SC组、NS组、IN组及NS SC组。前4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SC560、NS398和indomethacin。NS SC组在前一个月接受NS398,后一个月接受SC560。测定各组动物在福尔马林注射前、注射后1、12h、1、3、7、14、30、60d的热痛阈。结果:COX2的表达在炎性痛后12h到3d升高显著,而COX1的表达在2周到2月升高显著。在整个观察时限内COX3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与其他组相比,NS SC组动物的热痛阈在整个炎性痛过程中均明显提高。结论:炎性痛后早期COX2升高而晚期COX1升高。COX3变化不明显。COX1抑制剂和COX2抑制剂的结合使用比单纯使用其中一种能取得更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 (TSN ⅡA)对完全弗氏佐剂(CFA)引起的炎性痛大鼠机械性痛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完全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n=6只):正常对照组(Control)、TSA ⅡA处理组(TSA ⅡA)、炎性痛组(CFA)、炎性痛+TSA ⅡA处理组(CFA+TSA ⅡA)。利用CFA注射大鼠左下肢足底制作炎性痛大鼠模型,各组大鼠分别用腹腔注射法给予20 mg/kg TSN ⅡA或等量生理盐水,利用von Frey丝检测各组大鼠的痛行为学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Toll样受体4(TLR4)和高迁移率蛋白-1(HMGB1)蛋白表达变化,利用Real-time RT-PCR检测TNF-α、IL-1β和IL-6等分子m RNA表达变化。结果:CFA可诱发大鼠出现明显的痛敏反应,TSN ⅡA可以显著地缓解炎性痛大鼠机械性痛敏; CFA引起的炎性痛大鼠脊髓TLR4、HMGB1、TNF-α、IL-1β和IL-6等分子表达增加,而TSN ⅡA可以显著逆转上述分子的表达上调。结论:TSN ⅡA可通过抑制HMGB1-TLR4通路缓解CFA引起的大鼠炎性痛。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大蒜素抗炎性痛作用及抗氧化应激机制。方法采用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小鼠足底注射甲醛致痛、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趾肿胀等实验,观察不同剂量大蒜素的抗炎性痛效应;采用生化法检测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趾肿胀组织SOD、MDA、GSH-Px及T-AOC含量变化。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大蒜素20 mg/kg组及40 mg/kg组小鼠扭体次数和累计舔足时间均降低;大蒜素40mg/kg组小鼠耳廓肿胀度和小鼠足趾肿胀度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蒜素40 mg/kg组小鼠足趾肿胀组织SOD、GSH-Px、T-AOC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蒜素对小鼠炎性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其机制与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完全弗氏佐剂(CFA)所致炎性痛大鼠模型中炎症局部肥大细胞(MCs)的表达,探讨MCs在炎性痛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A、B、C、D4组(n=8、8、27、27),于右后肢踝关节外侧皮下分别注射0.9%生理盐水(A、C组)或0.1%CFA(B、D组)50μl。A、B组用热敏测痛法测定注射生理盐水或CFA前及注射后1、4、12h及1、3、7、9、14d时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C、D组在上述时间点取注射局部组织用甲苯胺蓝法染色MCs并观察MCs的数目和形态学变化。结果(1)B组TWL在4h时与A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12h时为最低点,TWL下降62%,持续3d后逐渐恢复,14d时基本恢复至基础水平(P〉0.05)。(2)与C组相比,D组MCs总数在1h时显著上升,在7d时最多,14d时仍显著高于C组同时点,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脱颗粒MCs数在1h时明显增多(P〈0.01),12h时达到高峰,1d后渐降,14d时基本正常(P〉0.05);镜下见D组MCs胞体增大,细胞多呈不规则状。结论CFA能诱导大鼠产生为期2周的炎性痛,MCs通过聚集和脱颗粒启动并参与炎性痛觉过敏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