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58篇
  免费   421篇
  国内免费   240篇
耳鼻咽喉   253篇
儿科学   282篇
妇产科学   50篇
基础医学   261篇
口腔科学   524篇
临床医学   1860篇
内科学   423篇
皮肤病学   438篇
神经病学   437篇
特种医学   1115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1391篇
综合类   3566篇
预防医学   420篇
眼科学   386篇
药学   1133篇
  10篇
中国医学   269篇
肿瘤学   393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244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501篇
  2013年   512篇
  2012年   715篇
  2011年   741篇
  2010年   728篇
  2009年   699篇
  2008年   737篇
  2007年   731篇
  2006年   793篇
  2005年   774篇
  2004年   672篇
  2003年   687篇
  2002年   618篇
  2001年   491篇
  2000年   360篇
  1999年   292篇
  1998年   252篇
  1997年   272篇
  1996年   233篇
  1995年   200篇
  1994年   189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32.
新生儿急性泪囊炎误诊2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病例报告 例1:女,2日龄.患儿因右眼下睑内侧包块伴面部出血45 h以新生儿出血症、右眼睑血管瘤收入院.查体:面部密集针尖大小出血点,右眼睑内侧可见约1.0 cm×1.0 cm×0.8 cm大小包块,呈青紫色,边界不清,质软.查血常规WBC13.3×109/L,凝血相APTT(S)50.90S,APTT(R)1.7,FIB4.609 g/L,疑诊为血管瘤,新生儿出血症.予静脉滴注青霉素、止血敏,3 d后面部出血点逐渐消退,右眼出现溢泪伴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右下睑内侧包块渐变红,并增大至1.5 cm×1.2 cm×1.0 cm,质变硬,排除血管瘤诊断,考虑为新生儿急性泪囊炎,换用先锋霉素Ⅵ静脉滴注及下泪小点注入0.1 ml,肿胀区外敷樟姜膏,1周后红肿消退,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33.
血管瘤分为真性瘤和血管畸形,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血管瘤好发于婴幼儿.这是因为小儿皮肤内的微小血管的内皮细胞易发生异常增生所致。  相似文献   
34.
直肠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少见,其主要症状是无痛性大量的直肠出血或便血。治疗方法有硬化剂注射、瘤体局部缝扎或直肠切除术。2006年2月我们治疗1例,采用腹腔镜下结扎供应血管瘤主要血管,游离盆底,经肛门直肠内套叠切除病变,行乙状结肠肛管袖套式吻合治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博莱霉素A5、碘化油、地塞米松、利多卡因(BIDL)四联药物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8例海绵状血管瘤行BIDL四联药物瘤腔注射,观察瘤体变化并定期随访。结果:BIDL四联药物治疗海绵状血管瘤88例经1年后复查治愈率90.9%,有效率100%。结论:BIDL四联药物疗法可作为海绵状血管瘤保守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6.
1临床资料 患者男,14岁,以发作性抽搐3年入院.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右侧肢体抽搐,继之发展为全身抽搐伴意识丧失,小便失禁,持续1~2分钟后清醒.  相似文献   
37.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rbital cavemous hemangioma,OCH)是眶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占眶内良眭肿瘤的第2位,具体数字各家报道不一,约3.06%~21.3%。我院自2000年以来共收治OCH患者18例,经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8.
强脉冲光治疗浅表(皮肤)血管瘤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PL)治疗浅表(皮肤)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浅表(皮肤)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535nm、580nm强脉冲光治疗皮损,每三周治疗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波长为532nm的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每两周治疗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皮损的治愈率、并发症等情况,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皮损三次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患处瘢痕形成及炎症性色素沉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强脉冲光(IPLTM)治疗浅表(皮肤)血管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9.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颅内,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较为少见,笔者收治胸椎椎体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0.
血管瘤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即Kasabach—Merritt(K-M)综合征较为罕见,死亡率高,在新生儿期更为危险,患儿常因DIC或颅内或内脏器官出血死亡。我们应用手术方法治疗1例危重新生儿期的K-M综合征,结合复习既往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