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2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134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236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194篇
内科学   231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112篇
特种医学   6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13篇
综合类   571篇
预防医学   52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203篇
  2篇
中国医学   65篇
肿瘤学   248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1.
目的:建立Bre1及Rad6的表达和纯化方法,构建Bre1-Rad6的复合物,寻找复合物的结晶条件,为使用X射线晶体学的方法解析复合物的结构奠定基础。方法:使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蛋白质;使用共纯化的方法组装复合物;使用气象扩散的方法结晶复合物。结果:建立了来源于Lodderomyces elongisporus的Bre1(LeBre1)氮端与Rad6相互作用的结构域(RBD)和Rad6(LeRad6)在大肠杆菌中大量表达的方法;通过使用共纯化的方法,成功组装了LeBre1 RBD-Rad6复合物,并进一步通过两步凝胶过滤层析纯化的方法精细纯化,获得了纯度超过95%的蛋白复合物;使用气象扩散的方法结晶复合物,在18℃通过对1 000多个结晶条件的筛选,确定了复合物的两种结晶条件,进一步对该条件优化,获得了质量相对较好的晶体。结论:成功的构建了LeBre1 RBD-Rad6复合物的表达、纯化和结晶的方法,为使用X射线晶体学方法解析复合物的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电针预处理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后脑组织小泛素样修饰蛋白特异性蛋白酶3(SENP3)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72只雄性10周龄C57BL/6健康小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CIRI组(I/R组)和电针预刺激组(EA组),每组各24只。I/R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15 min后恢复脑血流的方法建立小鼠CIRI模型。EA组在模型建立前5 d使用电针刺激百会穴,频率1次/d,每次持续电刺激30 min,连续5d,最后1次电针预刺激后24h建立模型。分别于再灌注4、8、12及24 h时处死小鼠取海马CA1区脑组织,TUNEL法计算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SENP3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和EA组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均P <0.05),SENP3表达上调(均P <0.05);与I/R组比较,EA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 <0.05),SENP3表达下调(P <0.05)。结论 电针预处理可以减少CIRI时神经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SENP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趋化因子12(CXCL12)、泛素C末端水解酶L1(UCH-L1)、人类软骨糖蛋白-39(HC-gp39)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4月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CXCL12、UCH-L1、HC-gp39、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CXCL12、UCH-L1、HC-gp39水平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TC、TG、LDL-C水平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心源性心肌梗死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神经功能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泛素-蛋白水解酶复合体通路对Smad通路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mad通路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胞外信号自跨膜受体向核内传递的信号通路.Smads最终与靶基因启动子结合,完成TGF-β对核内基因转录的调控作用.泛素-蛋白水解酶复合体通路(UPP)是参与众多细胞生理事件的重要蛋白水解途径.Smad通路的适时关闭是完成Smads正确转录调控功能的重要机制.近3年的最新研究发现了降解Smads及Smad通路调节蛋白的泛素连接酶新成员,如Smurf1、Smurf2、SCF/Roc1、SIAH1、UbcH5等,从而证明Smad通路的关闭和调节通过UPP实现.本文首次综述了UPP对Smad通路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5.
凋亡或细胞程序性的死亡是一种细胞自杀机制,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体内稳态起着重要的作用。凋亡抑制剂(inhibitor of apoptosis,IAP)蛋白作为抗凋亡调控剂,通过对不同刺激的应答来阻止细胞死亡。IAP在人类恶性肿瘤中高水平表达,并已成为癌症新疗法发展的诱人靶目标。  相似文献   
16.
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MG132(Z-Leu-Leu-Leu-CHO)是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能进入细胞中可逆性地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从而抑制泛素—蛋白酶体通路所介导蛋白质的降解,进而影响细胞周期进程和诱导细胞凋亡。目前,许多文献报道MG132能够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是一种潜在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17.
蛋白酶体抑制剂对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proteasome)抑制剂LAC(lactacystin)和β-LAC(β-lactacystin)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方法: 以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作为刺激剂,经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BrdU掺入率),检测CD3+CD25+/CD3+及CD3+CD69+/CD3+细胞比例, 同时用RT-PCR检测蛋白酶体11S调节蛋白PA28及细胞因子IL-2 mRNA的表达。结果: (1)对预先活化的T淋巴细胞,LAC和β-LAC降低 T淋巴细胞BrdU掺入率(P<0.05);(2)LAC和β-LAC不影响T淋巴细胞CD69的表达(各时点,P>0.05),而显著抑制T细胞表面抗原CD25表达(48 h、72 h,P<0.05);(3)与对照组相比,LAC和β-LAC明显下调T淋巴细胞PA28、IL-2 mRNA的表达(48 h、72 h,P<0.05)。结论: LAC和β-LAC能够显著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这一效应与其抑制T淋巴细胞表面早期活化抗原CD25表达,下调PA28、IL-2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陈旧性坐骨神经缺损后肌肉萎缩过程中蛋白质降解的机制。方法:用SD大鼠建立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切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形成10 mm缺损。测定术后1、2、3、4、6、9及12个月腓肠肌肌总蛋白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组织中泛素的表达变化;Western印迹法测定组织中泛素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坐骨神经缺损后腓肠肌肌总蛋白含量随缺损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正常腓肠肌组织中泛素呈低表达,随缺损时间延长泛素表达水平增强,持续到9个月,随后呈下调趋势。结论:陈旧性坐骨神经缺损后腓肠肌蛋白的降解、肌总蛋白量下降及肌萎缩可能和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2、14和泛素因子E4A(UBE4A)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及癌旁正常卵巢组织间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RFDD-PCR、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USP2、USP14和UBE4A在40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卵巢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卵巢组织上的表达差异。结果: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2、USP14和UBE4A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组织中高表达,而在正常卵巢组织中无表达或低表达。结论:USP2、USP14和UBE4A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卵巢癌中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活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泛素蛋白酶系统(UPS)在正常和8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表达图谱,探讨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中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在限制片段差异显示PCR(RFDD-PCR)技术建立正常和8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基因表达谱的基础上,对差异片段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UPS DR相关基因,并以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RT-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RFDD-PCR结果显示,泛素蛋白酶系统DR相关基因UBS3A、PSMD8和PSMD11在糖尿病组表达上调。RT-PCR结果显示,糖尿病组UBS3A表达比正常组明显增高,PSMD8和PSMD11则仅在糖尿病组中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正常组UBE3A阳性免疫反应物见于内丛状层,外丛状层和锥、杆体细胞层,PSMD8和PSMD11未见阳性细胞;糖尿病组UBE3A、PSMD8和PSMD11阳性细胞明显增多,见于节细胞层、内核层和外核层。结论:UPS与DR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