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58篇
  免费   1853篇
  国内免费   1671篇
耳鼻咽喉   336篇
儿科学   1012篇
妇产科学   1134篇
基础医学   5162篇
口腔科学   374篇
临床医学   7577篇
内科学   4114篇
皮肤病学   623篇
神经病学   1142篇
特种医学   170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0篇
外科学   2354篇
综合类   15196篇
预防医学   6325篇
眼科学   598篇
药学   5497篇
  56篇
中国医学   2861篇
肿瘤学   1713篇
  2024年   221篇
  2023年   870篇
  2022年   772篇
  2021年   1029篇
  2020年   991篇
  2019年   906篇
  2018年   495篇
  2017年   771篇
  2016年   930篇
  2015年   1059篇
  2014年   2100篇
  2013年   2157篇
  2012年   2937篇
  2011年   3113篇
  2010年   2928篇
  2009年   2966篇
  2008年   4352篇
  2007年   3794篇
  2006年   3719篇
  2005年   3831篇
  2004年   2649篇
  2003年   2364篇
  2002年   1807篇
  2001年   1520篇
  2000年   1176篇
  1999年   1038篇
  1998年   929篇
  1997年   958篇
  1996年   866篇
  1995年   948篇
  1994年   830篇
  1993年   577篇
  1992年   475篇
  1991年   465篇
  1990年   407篇
  1989年   451篇
  1988年   148篇
  1987年   108篇
  1986年   104篇
  1985年   68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目的:探讨胸膝卧位矫正枕位异常的可行性。方法:将单胎初产临产的枕位异常的产妇186例,随机分成两组,入选者均无绝对头盆不称、胎儿窘迫、严重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其中96例为观察组采取胸膝卧位矫正枕位,另90例为对照组按常规处理。结果:观察组产程明显缩短,阴道分娩率明显增加,而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膝卧位在产程中矫正枕位异常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2.
笔者根据现代临床子宫内膜的病理演变过程结合中医“异病同治”理念,提出“子宫内膜功能亢进性疾病”概念,涵盖5种常见的子宫内膜疾病: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Ovulatory dysfunction,AUB-O),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基于文献的汇总,分析得到此类疾病的子宫内膜病理演变与中医病因病机的关联性,为寻找关键通路、创新性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方向,对深化中医妇科学常见疾病的共性病因病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探索思路。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研究臀位助产术在异常分娩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式及相关注意事项。方法 160例胎儿臀位异常产妇,根据产科医师评估建议结合产妇及其家属意愿分为剖宫产组(82例)、臀位助产组(52例)和臀位牵引组(26例)。剖宫产组选择剖宫产,臀位助产组选择臀位助产术,臀位牵引组选择臀位牵引方式助产术。观察比较三组胎儿体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情况;产妇产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臀位助产组及臀位牵引组胎儿体重分别为(2.88±0.32)、(2.91±0.24)kg,均明显轻于剖宫产组的(3.45±0.56)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臀位助产组、臀位牵引组胎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08%、61.54%,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的1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臀位助产组、剖宫产组胎儿死亡率分别为1.92%、0,均显著低于臀位牵引组的15.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臀位助产组产妇产后住院时间(4.51±0.54)d显著短于臀位牵引组的(5.02±0.58)d、剖宫产组的(7.54±1.0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臀位牵引组产妇产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臀位助产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15.38%显著低于臀位牵引组的65.38%和剖宫产组的30.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臀位牵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5<0.05)。结论臀位助产术应用于异常分娩中不会对产妇造成较大的手术伤害,产妇产后并发症较少,恢复快,但臀位助产术可使胎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仅适用于体重较小的胎儿,临床应用前必须预先进行充分评估,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25.
2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5):56-58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手术时机选择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3月~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急性胆囊炎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时间分成两组,早期组(发病72 h内)36例,延期组(发病72 h后)32例。早期组患者直接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延期组患者肝功能改善后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临床指标、手术前后生化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术中出血量方面,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早期组少于延期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5 d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延期组为6.25%,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胆囊炎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应用早期腹腔镜手术治疗与延期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相当,但前者能够减少手术时间,显著减轻患者经济压力,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7.
28.
<正>有时候,痴呆有多种原因。了解诊断知识有助于制定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患痴呆的最常见原因,是约80%患者的病因。随着阿尔茨海默病进展,异常蛋白开始在脑部堆积,影响记忆力、推理能力、计划能力和其他大脑功能。但其他原因也可导致痴呆。老年人常见的痴呆为血管性痴呆,即供应血液至大脑的动脉被堵塞。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育龄、绝经过渡期子宫肌瘤患者异常阴道出血危险因素,为异常阴道出血临床精准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06月—2020年06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实验组设为非月经期异常阴道出血的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为无异常阴道流血子宫肌瘤患者。根据第9版教科书年龄18-43岁定为育龄组;44-54岁定为绝经过渡期组(我国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5岁,80%在44-54岁之间〔1〕)。 应用Excel双录入,核对无误后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用R×C列联表卡方检验、四格表卡方检验及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子宫肌瘤阴道异常出血危险因素的分析,并分别得到OR值与相应95%的可信区间。在此模型中,OR值>1认为是危险因素,OR值<1认为是保护因素。统计学显著性水平设定为双侧p≤0.05,即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统计分析选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将与子宫肌瘤阴道异常出血相关的33项临床指标纳入单因素分析得出,月经周期异常、肌瘤位置(子宫颈肌瘤)、肌瘤直径≥9cm、血红蛋白异常、子宫内膜癌、核分裂像>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是子宫肌瘤阴道异常出血的危险因素;2.子宫肌瘤异常阴道出血核分裂像>5个与子宫内膜病理性改变和异常阴道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1. 子宫内膜发生病理改变是子宫肌瘤患者引起异常阴道出血的原因之一。2.月经周期异常、子宫颈肌瘤、肌瘤直径≥9cm、血红蛋白异常、子宫内膜病理改变均是子宫肌瘤阴道异常出血的危险因素;子宫肌瘤核分裂像>5个是子宫平滑肌瘤出现异常阴道出血的独立高危因素;3.子宫肌瘤核分裂像>5与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病理改变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得知,月经周期、肌瘤位置、肌瘤大小、血红蛋白、子宫内膜病理变化均子宫肌瘤阴道异常出血的发生有关。 关键词育龄;绝经过渡期;子宫平滑肌瘤;异常阴道出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0.
脑小血管病     
徐运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4):342-342
目的探讨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分布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201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基因确诊的连续CADASIL患者21例(CADASIL组),以及性别匹配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患者21例(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组)。所有患者均行头MRI检查(含T2^*/SWI序列),盲法读片并记录CMBs的数量和部位,分析两组CMBs分布的差异。结果CADASIL组年龄和常见血管病危险因素比例均低于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组。CADASIL组47.6%患者检出CMBs(共计115个),而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组高达95.2%(共计218个)。CADASIL组CMBs分布以丘脑最常受累(45.2%),其次是脑叶(皮层/皮层下,35.7%)、基底节(11.3%)。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组则以丘脑以外的基底节CMBs最多见(35.3%),其次是脑叶(26.6%)、丘脑(19.2%)、脑干(16.1%)。CADASIL患者丘脑CMBs/总CMBs比例、丘脑CMBs/(基底节CMBs+脑干CMBs)比例均高于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组(均P<0.001)。结论CADASIL患者CMBs分布以丘脑最常见,其次是皮层/皮层下区域,而高血压脑小血管病患者则以丘脑以外的基底节、脑干更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