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4篇
  免费   568篇
  国内免费   660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547篇
口腔科学   733篇
临床医学   833篇
内科学   357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22篇
特种医学   14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15篇
综合类   1120篇
预防医学   14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69篇
  1篇
中国医学   427篇
肿瘤学   42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282篇
  2012年   403篇
  2011年   513篇
  2010年   360篇
  2009年   334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351篇
  2005年   372篇
  2004年   321篇
  2003年   278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为进一步探讨I型胶原及其受体系统是否为成骨细胞功能活动所必需, 使用Ⅰ型胶原和整合素α2β1的一抗阻断Ⅰ型胶原整合素α2β1系统,以细胞计数法比较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成骨细胞的凋亡情况,RTPCR技术研究I型胶原、整合素α2β1 及骨钙素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发现阻断I型胶原整合素α2β1系统后,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凋亡率增高,Ⅰ型胶原、整合素α2β1 及骨钙素的mRNA表达减少,其中I型胶原一抗的阻断作用大于整合素α2β1的一抗,这种阻断作用具有可复性,随抗体的去除可部分恢复,表明Ⅰ型胶原整合素α2β1系统为成骨细胞功能活动所必需,构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时要考虑到骨组织的基质成份,应为成骨细胞提供相对正常的胞外基质环境。  相似文献   
72.
蛇床子素对新生大鼠颅盖骨成骨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osthle)在体外对新生大鼠颅盖骨成骨细胞增殖及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颅盖骨成骨细胞;改良Gomori钙钴法染色鉴定,^3H-胸腺嘧啶和^3H-脯氨酸掺入法分别测定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磷酸苯二钠法测定细胞内骨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以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依普黄酮(ipriflavone,IP)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结果:蛇床子素对新生大鼠颅盖骨成骨细胞的增殖、ALP的活性和胶原合成都有促进作用。其对成骨细胞的增殖作用比IP强,但对胶原合成的促进作用弱于IP。结论:蛇床子素通过增加成骨细胞数量、促进细胞胶原蛋白及ALP的合成而促进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73.
丹参对人成骨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观察丹参对成骨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人髂骨骨膜为材料进行成骨细胞的体外培养,经丹参预处理后,行模拟缺血-再灌注采用唑蓝比色法测定细胞的夏活率。结果:预处理组成骨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丹参对人成骨细胞缺血-再灌注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雷公藤甲素抗骨质疏松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老年性骨质疏松模型。40只22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雷公藤甲素(每天15μg/kg腹腔注射)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天15μg/kg腹腔注射),连续8周。采用显微CT分析胫骨近端骨松质的骨密度(BMD)和骨显微结构。WB检测成骨相关蛋白表达水平。TRACP-5b染色法测定破骨细胞数,同时检测骨吸收标志物表达水平。结果 显微CT结果显示,雷公藤甲素治疗组大鼠骨密度、骨体积/总体积比值(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间距(Tb.S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成骨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TRACP-5b染色显示雷公藤甲素减少了体内破骨细胞的数量(P<0.05),同时血液骨吸收标志物水平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雷公藤甲素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生成进而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有保护作用。雷公藤甲素可能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75.
兔成骨细胞两种分离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了两种分离兔骨外膜成骨细胞的方法。结果表明:原分离方法(先用0.125%胰蛋白酶消化30min,再用0.1%胶原酶消化2h)对成骨细胞破坏严重,培养成活率仅为12.5%(1/8)。而新的分离方法(先用0.1%胶原酶消化1h,再用0.125%胰蛋白酶消化3min)对成骨细胞破坏甚微,培养存活率可达87.5%(7/8)。  相似文献   
76.
锌促进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锌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从大鼠颅骨分离出成骨细胞,于 D M E M 培养基中进行传代培养。实验设置4 个组,分别为对照组和10 μmol/ L、25 μmol/ L及50 μmol/ L Zn2 + 3 个剂量组,采用3 H Td R 参入法确定成骨细胞在不同时点 D N A 的合成状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细胞周期、3 H脯氨酸参入法测定胶原蛋白的合成;采用酶动力学和放免方法分别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结果 3 个锌剂量组细胞3 H Td R 掺入量在各个时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5 μmol/ L 及50 μmol/ L Zn2 + 可以促进成骨细胞从 G0/ G1 期向 S期转化。3 个锌剂量组胶原蛋白、骨钙素的合成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锌能够促进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相似文献   
77.
缺锌抑制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缺锌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从大鼠颅骨分离出成骨细胞,并于DMEM培养基中进行传代培养。锌特异性络合剂TPEN络合掉培养基中的锌建立细胞体外培养的缺锌模型。采用3H-TdR掺入法确定成骨细胞在不同时点DNA的合成状况,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的分析;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细胞骨架的变化、3H-脯氨酸掺入法确定胶原蛋白的合成;采用酶动力学和放免方法分别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结果表明,缺锌组成骨细胞3H-TdR掺入量在各个时点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被阻滞于细胞周期中G2/M期,这与细胞骨架受损密切相关。缺锌组胶原蛋白合成、骨钙素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但缺锌补锌组的各个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因此,缺锌能够抑制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78.
人类已发现了7种胶原,最常见的是Ⅰ、Ⅱ、Ⅲ、Ⅳ胶原。它们在人体有不同的分布,如骨、皮肤中主要是Ⅰ型胶原(COLLI),而软骨中是Ⅱ型胶原、瘢痕中存有Ⅲ型胶原。  相似文献   
79.
益骨胶囊对成骨细胞增殖影响的时效及量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运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 ,观察益骨胶囊含药血清对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 (OB)体外增殖的影响 ,并探讨用于OB药效观察的益骨胶囊含药血清制备条件。方法 :雌性 12月龄SD大鼠 80只 ,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益骨胶囊低剂量 (11 6g/kg)、中剂量 (34 8g/kg)、高剂量 (10 4 4g/kg)组 ,每日灌胃一次 ,连续 12天 ,分别在灌胃后的 0 5h、1h、1 5h、2h采血 ,分离血清 ,用含不同浓度益骨胶囊的血清培养SD新生大鼠颅骨OB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末次灌胃后 1 5h采血组的吸收度 (A)值明显高于各组其它时间 (P <0 0 5 ) ;不同剂量各浓度的益骨胶囊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OB增殖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其中以高剂量组的稀释比为 2 5 %的血清浓度最佳。结论 :益骨胶囊含药血清对OB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益骨胶囊用于OB药效观察的大鼠含药血清制备条件以人等效剂量 9倍连续 12天灌胃、末次灌胃后 1 5h采血 ,血清添加浓度以 2 5 %为宜。  相似文献   
80.
OPG与RANKL系统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芳  邱明才 《天津医药》2003,31(9):621-624
护骨素 (Osteoprotegerin,OPG)、细胞核因子_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activatorofNF_κBligand,RAN KL)、细胞核因子_κB受体活化因子 (ReceptoractivatorofNF_κB ,RANK)这3种因子是1997年—1999年分别由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骨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在纤维原细胞、脾细胞、T淋巴细胞、成骨细胞(OB)、基质细胞 (SC)、破骨细胞 (OC)和滤泡树状细胞等细胞中发现的[1,2]。1概述OPG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TNFR)家族成员 ,其cDNA编码一401个氨基酸的多肽原 ,包括21个氨基酸的信号肽 ,切除后留下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