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7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3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24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61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555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86篇
预防医学   199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05篇
  2篇
中国医学   9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自从今年4月上海精神医学(第19卷第2期)刊出我的一篇“有关强迫症的几个问题”以后,有好几位病家拿了杂志复印件来找我咨询。我认为这几个病例很值得临床医生参考,所以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疗效及随访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对难治性强迫症进行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 ,评定手术疗效并进行 2年随访 ,以进一步探索脑外科手术对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 ,并探讨手术治疗的良好适应症。方法 对 2 8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进行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 ,并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二周、手术后三月、手术后六月、手术后一年、手术后二年进行Y BOCS、HAMA、HAMD量表评定及术后疗效评定。结果  (1)强迫症患者手术后各期Y BOCS评分、HAMA评分与手术前比较均下降 ,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0 1) ;(2 )手术后各期Y BOCS的强迫思维评分均有明显下降 (P <0 .0 0 1) ,强迫行为在手术后 1年和 2年 ,与手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3)手术后 2年的总有效率为 5 3.5 % ,明显低于手术后 3月的总有效率 (P <0 .0 1)。结论 采用双侧内囊毁损术有相当的治疗效果 ,对于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可作为一种补充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对强迫行为的长期疗效较差 ,以严重的强迫思维为主的难治性强迫症患者为手术更好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13.
难治性强迫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于难治性强迫症治疗方案的进展作一个综合性的报道。  相似文献   
14.
强迫症单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阻滞剂类(SSRIs)药物治疗疗效差者,有时合用抗精神病药能提高疗效[1],我们用奎硫平为增效剂合并氟西汀治疗,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03年6月至2005年8月的门诊咨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强迫症诊断标准,强迫症量表(Y-BOCS)评分>16分,年龄18~50岁;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及药物过敏史者。共52例,随机分成两组。合用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29.1±12.7)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3.6±6.1)年。氟西汀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34.0±11.2)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3.7±7.2)岁…  相似文献   
15.
患儿男,10岁。母孕期体健,顺产,由外婆抚养长大。2002年底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课不能集中注意,说粗话,调皮捣乱,并渐清嗓、挤眉弄眼、口齿欠清。2004年喉咙依次发出细小“嗯嗯”声、“青蛙”叫声、“山羊”叫声、“突突”爆发性声音等,以及鼓腮、频繁吐口水、倒地,并反复问家人问题,如“电风扇功率多大”,反复拆电子琴、开关电灯和水龙头。家族史:其外公、外婆和姨娘患“强迫症”,父亲患“疑病症”,表姐患“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表舅患“抑郁症”,表姑患“强迫性人格障碍”。  相似文献   
16.
强迫症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强迫症的遗传机制研究近年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综述了国外强迫症的遗传学研究及进展。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通过对20例强迫症患者的咨询案例,对综合性心理治疗强迫症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治疗过程不拘泥于某一治疗模式的理论与技术,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多模式综合性心理治疗,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患者 ,男 ,18岁 ,学生。患者于 3年前无明显原因逐渐出现反复洗手 ;出门时反复检查是否锁上门 ;走路时反复回头看 ,怕掉东西 ;放学时反复检查书包 ,担心遗忘东西 ,经用氯丙咪嗪治疗 ,曾有所缓解。近 1年来因停药又逐渐出现站立、走路时总叉腰 ;反复抬脚看自己鞋底 ,饭后不停吐痰 ,怕吃进草、针之类东西 ;喝水时总从碗中间喝 ,嘴唇不敢粘染碗边 ,以“强迫症”收入院 ,入院后用氟西汀治疗 ,初始量2 0mg/d ,1周后加至 40mg/d ,1月后加至 60mg/d ,维持治疗 1月 ,大部分症状消失 ,仍顽固存在喝水时从中间喝 ,嘴唇不敢粘染碗边。患者自述“害怕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儿茶酚-邻-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同强迫症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技术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测定120例强迫症(OCD)患者和130例健康对照者的基因型;根据Yale-Brown强迫量表评分将强迫症划分亚型。结果:强迫症患者COMT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与健康对照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强迫行为组与强迫思想组的COMT基因型分布存在差异;G/A基因型多见于强迫行为组。结论:COMT基因多态可能对强迫症的发病没有直接的作用,但G/A基因型可能对症状是否表现为强迫动作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