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32篇
  免费   315篇
  国内免费   920篇
耳鼻咽喉   76篇
儿科学   60篇
妇产科学   83篇
基础医学   1024篇
口腔科学   163篇
临床医学   823篇
内科学   983篇
皮肤病学   33篇
神经病学   318篇
特种医学   315篇
外国民族医学   29篇
外科学   1050篇
综合类   2349篇
预防医学   234篇
眼科学   174篇
药学   615篇
  4篇
中国医学   86篇
肿瘤学   114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318篇
  2011年   378篇
  2010年   397篇
  2009年   488篇
  2008年   630篇
  2007年   665篇
  2006年   633篇
  2005年   658篇
  2004年   669篇
  2003年   666篇
  2002年   668篇
  2001年   633篇
  2000年   549篇
  1999年   402篇
  1998年   274篇
  1997年   229篇
  1996年   220篇
  1995年   152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01.
脑梗死现阶段治疗主要采用溶栓、改善微循环、抗凝、降低颅内压、神经细胞保护等。基因是治疗脑梗死的潜在目标。中医治疗脑梗死目前已取得可喜成果。骨髓问质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可望在将来治疗脑梗死中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当前慢性乙肝治疗的新方法、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3.
α-病毒载体在基因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治疗是近10年来随着现代医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而出现的,基因治疗的研究已迅速扩大到肿瘤、艾滋病、心血管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而且,基因载体(包括质粒、病毒和脂质体等)的研究也进展迅速,各种新型载体不断出现。近10年来,α-病毒的多个成员已经被作为表达载体,并被引入基因治疗领域,其中最常用的是森林病毒(Semliki forest virus,SFV)、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应用成功制备的携带人Fas基因的两种重组腺病毒,联合类固醇激素进行瘢痕疙瘩的动物实验研究,判断携带人Fa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与类固醇激素联合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方法构建瘢痕疙瘩裸鼠模型。使用Ad-Fas(B),Ad-Fas(T)两种构建成功的腺病毒注射及其它辅助治疗手段,实施针对植入裸鼠皮下的瘢痕疙瘩组织的体内治疗方案。通过大体观察,常规病理及电镜观察检测瘢痕疙瘩组织块的变化。结果①单纯使用腺病毒注射后的瘢痕疙瘩组织块体积仅轻度缩小。②前期注射Ad-Fas(B)或Ad-Fas(T)后,使用类固醇激素作为后续治疗因素,其瘢痕疙瘩组织块均明显缩小。③使用腺病毒治疗后,能有效地减少曲安缩松的使用,从而减轻类固醇类激素治疗的副作用。结论①裸鼠为免疫缺陷动物,所以该结果并不能否认病毒的直接治疗作用,在免疫性动物体内直接注射腺病毒的治疗效果尚无结论。②重组腺病毒Ad-Fas(B)及Ad-Fas(T)的瘢痕疙瘩基因治疗的动物实验为瘢痕疙瘩的治疗展示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5.
106.
近年来生长因子转基因在治疗皮瓣远端缺血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前景,我们的实验旨在探讨局部应用以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d-bFGF)基因治疗,对大鼠缺血皮瓣生存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1动物分组、皮瓣设计选用30只SD大鼠,于大鼠背部正中设计蒂在尾  相似文献   
10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定向转染诱导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质粒直接心肌注射对兔急性心肌缺血后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建立兔左冠状动脉结扎的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取缺血边缘区以先期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VEGF165和真核载体pcDNA3的DNA分别多点心肌注射,给药后2、4周取材分别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浓度分析、苏木素-伊红(HE)染色、VEGF染色。结果治疗组VEGF165 mRN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蛋白浓度分析转染后VEGF165显著增多,高峰出现于实验后2周;治疗组缺血心肌新生血管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VEGF165外源性基因能在转染心肌细胞后成功表达,促进了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108.
以大剂量化疗后骨髓功能严重损伤、进行同基因骨髓移植小鼠为实验模型,观察白细胞介素-3基因治疗后实验小鼠骨髓细胞粘附分子表达水平。实验结果示,白细胞介素-3基因治疗小鼠骨髓细胞表达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分子-1及免疗球蛋白粘附分子-1水平为27.46%和22.35%,明显高于未经白细胞介素-3基因治疗单纯骨髓移植组的14%和12.17%。表明白细胞介素-3基因疗法能显著加快骨髓移植后骨髓细胞免疫功能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109.
Duchenne肌营养不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uchenne肌营养不良 (DMD)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严重肌营养不良 ,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 ,病因为基因突变所致抗肌萎缩蛋白先天缺陷 ,主要病理过程为肌肉纤维进行性变性、坏死、脂肪填充 ,可累及多系统。本文就DMD的基因诊断、临床诊断及治疗方面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 DMD的基因诊断1 987年由美国哈佛大学的Kunkel博士克隆了DMD致病基因 ,DMD基因长约 2 30 0Kb ,有 80个外显子 ,Xp2 1基因产物为抗肌萎缩蛋白 ,是 1 4Kb长的mR NA编码 ,主要位于骨骼肌的质膜面起细胞骨架作用 ,抗肌萎缩蛋白的基因缺失、重复或点突变 ,引起…  相似文献   
110.
生物体经过漫长的进化和自然选择后逐渐形成了对异常基因活动进行监控和防御的能力,这种天然免疫机制在最近几年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认识。所谓异常基因活动是指病毒基因侵入和复制,转座子和转基因表达。正常基因活动几乎不产生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而异常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