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15篇
  免费   596篇
  国内免费   171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378篇
妇产科学   90篇
基础医学   318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2212篇
内科学   983篇
皮肤病学   151篇
神经病学   105篇
特种医学   279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331篇
综合类   4331篇
预防医学   1671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1889篇
  14篇
中国医学   3857篇
肿瘤学   125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208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356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227篇
  2016年   270篇
  2015年   301篇
  2014年   641篇
  2013年   682篇
  2012年   845篇
  2011年   1024篇
  2010年   908篇
  2009年   723篇
  2008年   1293篇
  2007年   1082篇
  2006年   904篇
  2005年   1074篇
  2004年   1006篇
  2003年   830篇
  2002年   503篇
  2001年   465篇
  2000年   362篇
  1999年   288篇
  1998年   321篇
  1997年   277篇
  1996年   229篇
  1995年   218篇
  1994年   196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110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9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宋国平  张成强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2):1532-1533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笔者2004年3月~2007年3月采用中药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癌性发热34例,并与西药消炎痛治疗癌性发热30例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补中益气法治疗术后非感染性发热9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术后发热为临床常见并发症,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种。感染性发热西医多针对病因,采用抗生素治疗;非感染性发热认为是术后自身所产生的一系列应激性反应,轻者无需处理,重者多采用物理疗法对症处理,但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笔者根据中医辨证,采用补中益气法为主治疗该症,效果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3.
《养生大世界》2005,(12A):5-5
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格林巴利综合征患、怀孕三个月以内的妇女、急性发热性疾病患、慢性病发作期的人群、严重过敏体质、六个月以下儿童、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人员。此外,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怀孕三个月以上的孕妇要慎用。  相似文献   
44.
1临床资料及结果 自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MPP20例,男14例,女6例,其临床特点为:(1)潜伏期较长,约2—3周;(2)本病多见于年长儿,5—15岁较多;(3)症状轻重不一,一般起病缓慢,但也有急性起病;(4)常有不规则发热,热型不定,多以低热为主;(5)全部患儿均有咳嗽,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咳出粘稠痰,甚至带血丝,咳嗽不少于3周;(6)肺部体征常不明显;(7)X线检查为本病的重要依据;(8)实验室检查,血清MPPIgM阳性,白细胞可正常;(9)病程自数日至2—4周不等;(10)本病治疗的首选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红霉素为代表,疗程为2-3周。  相似文献   
45.
汤礼共  张宪勇 《光明中医》2009,24(11):2158-2159
刺血疗法是用三棱针、梅花针或其他针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或病灶处,放出少量血液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属于针灸疗法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 刺血疗法对全身性疾病可选腧穴治疗,对某些局部皮肤性病变可直接介入治疗,临床如用之得当,不仅经济简便,且取效迅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6.
感染科收治的发热待查患者比率逐渐增加,而其诊断比较困难.1961年Petersdorf等[1]提出发热待查的诊断标准是:发热热程>3周,体温高于38.3℃,在住院1周后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与常规实验室检查而病因不明者.国内学者则对标准稍加修改,将热程定为2周或2周以上[2].  相似文献   
47.
《医药保健杂志》2009,(2):60-60
浑射无力同时伴有手脚心发热时,若无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则有可能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中医认为脾胃为湿邪阻滞,致使人体乏力手脚心发热。  相似文献   
48.
高明  顾伟 《中国防痨杂志》2007,29(3):290-290
nt face="宋体" size="3"〉高明 顾伟 患者,女,33岁,因反复发热4个月,伴口干,眼干,咳嗽,胸痛,气喘,发现双下肢浮肿10 d入院.近4个月反复发热,为驰张热,以夜间为高,最高可达40.5℃.曾于3个月前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就诊,查血常规WBC 4.67×109/L,RBC 3.46×1012/L,PLT 51×109/L.[第一段]  相似文献   
49.
谭来勋  王芬  张弦 《疑难病杂志》2009,8(4):221-222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对脑梗死后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疗效。方法用免疫荧光法测定不明原因长期发热脑梗死患者112例的血清抗肺炎衣原体抗体,患者随机分为2组并分别给予阿奇霉素和新青霉素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0d,每日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病情。结果所有病例抗肺炎衣原体IgM抗体滴度均≥1∶16;阿奇霉素组显效率为92.86%,高于新青霉素组的4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期发热的脑梗死患者肺炎衣原体的感染率高,用阿奇霉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50.
颚口线虫病在我国尚属少见。棘颚口线虫偶尔寄生于人体。该虫致病部位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身,受累部位可间歇性出现移行性肿块,常伴有局部水肿、疼痛,虫体移行可引起机械性损伤,如虫体停留在某一寄生部位,可形成以虫体为中心的脓肿及隧道样损害。该虫较易侵入眼、脑,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炎,后果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发生在北京地区首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该病例提示:(1)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该病进行了解。(2)临床遇有可疑表现者,尤其有生食本虫第二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者,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并做进一步检查(例如: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红细胞沉降率等),能在病损部位查见虫体者即可以确诊。皮内实验和血清学试验亦可做辅助诊断。(3)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喜食烧、烤、涮或生食各种动物的人群增多,食源性寄生虫病病人亦有增多趋势,本病正是诸多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