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5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893篇
内科学   109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69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79篇
综合类   789篇
预防医学   189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280篇
  3篇
中国医学   196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成人心脏术后患者3种常用卧位(头高30°、头高30°左侧45°和右侧45°)测量中心静脉压(CVP)的差异及压力零点位置,为临床获取正确监测结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成人心脏术后患者100例,在同一时段分别采用头高30°、头高30°左侧45°和右侧45°三种常用卧位测得CVP,并与平卧位测量值进行比较;当侧卧位时沿标准零点位置上下移动传感器,标记与平卧位CVP值相同时的压力零点胸壁位置,同时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RR)、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结果头高30°卧位与平卧位时CV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高30°左侧45°卧位较平卧位时CVP值低,与平卧位CVP值相同的压力零点位于右侧腋后线与第四肋间交点(-0.15±0.49)cm;头高30°右侧45°卧位较平卧位时CVP值高,与平卧位CVP值相同的压力零点位于右侧腋前线与第四肋间交点(0.18±0.54)cm。3种常用卧位与平卧位时的HR、MAP、R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脏术后成人常用头高30°卧位下测得的CVP存在一定差异,且压力零点位置与平卧位不同。确定成人心脏术后患者临床3种常用卧位测量CVP的差异和压力零点位置的变化,有助于护理人员采取对应措施确保CVP测量值准确。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压力传感器在预防老年俯卧位手术患者术中面部压疮的应用效果,以降低术中体位性压疮的发生。方法将行全麻俯卧位脊柱后路手术的老年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两组按常规方法摆放手术体位,使用马鞍形硅胶头托固定头颈部,对照组巡回护士根据临床经验,每30分钟转换头部受压部位1次。观察组马鞍形硅胶头托内放置压力传感器,巡回护士根据计算机显示高数值部位,每30分钟转换头部受压部位。结果术后不同时间观察组面部皮肤受损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术后0.5h,观察组仅2例处于Ⅰ级皮肤损伤,而对照组仍有12例处于Ⅰ级皮肤损伤,1例处于Ⅱ级皮肤损伤,且术后12h有2例皮肤损伤由Ⅰ级进展到Ⅱ级。结论使用压力传感器可有效降低俯卧位手术老年患者面部皮肤压疮的发生,对于老年患者面部皮肤及器官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侧俯卧位及侧卧位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施行侧俯卧位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40例(试验组)与同期施行侧卧位食管癌根治术4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侧俯卧位胸腔镜组手术时间(5.10±0.74)h 显著短于侧卧位胸腔镜组(5.76±0.96)h(P =0.001);侧俯卧位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25.75±44.94)ml、术后胸腔引流时间(5.05±1.69)天、术后住院时间(12.73±5.01)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5/40),比侧卧位组术中出血量(131.67±56.22)ml、术后胸腔引流时间(4.90±1.53)天、术后住院时间(11.95±4.17)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9%(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侧俯卧位胸腔镜食管切除术在技术上是安全、微创、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综合性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本科收治的6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采用综合性复位结合PVP治疗,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脊髓/神经根明显损伤.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伤椎椎体前后缘相对高度、Cobb's角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性复位结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效果可靠,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明确俯卧位通气是否显著改善成人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CPB)术后的低氧血症。方法 回顾2019年1~12月在笔者科室经CPB行心脏病手术的患者251例 (年龄≥18岁),对术后氧合指数(P/F ratio)≤200mmHg并行俯卧位通气的18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患者在俯卧位通气前、俯卧位后1、24和48h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P/F ratio、肺动态顺应性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统计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ICU天数、二次气管插管率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51.1±10.9岁,机械通气时间中位数为4天,总俯卧位时间中位数为26h。俯卧位前后各时间点,患者HR、MAP和PCO2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俯卧位前比较,患者俯卧位后24和48h的SpO2显著升高(98.6±0.5、98.7±0.7 vs 93.9±5.7, P<0.05);与俯卧位后1h比较,患者俯卧位后48h的SpO2显著升高(98.7±0.7 vs 97.4±1.5, P<0.05);与俯卧位前比较,患者俯卧位后1、24和48h的P/F ratio显著升高(198.6±51.3、251.0±53.6、256.9±57.7 vs 139.4±43.2, P<0.05),与俯卧位后1h比较,患者俯卧位后24和48h的P/F ratio显著升高(251.0±53.6、256.9±57.7 vs 198.6±51.3, P<0.05);与俯卧位前比较,患者肺动态顺应性在俯卧位后24和48h显著升高 (46.0±6.5、47.1±6.1 vs 41.1±6.1, P<0.05)。结论 俯卧位通气改善成人心脏病术后患者的低氧血症,可能促进患者早期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996.
患者男,23岁。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乏力,右侧胸痛,深呼吸时加重,体力活动及右侧卧位时明显,近期加重。并乏力,盗汗,食欲不振,无咳痰心悸,咳血来诊。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胸廓对称无畸形,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MR示右侧胸腔占位性病变,可能来源于胸腔或胸膜,右侧胸腔积液,超声所见:  相似文献   
997.
胃肠营养支持是危重病人的重要护理内容,在颅脑损伤后2~5 d,通常按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给患留置胃管,鼻饲流质.由于颅脑损伤病人体位受病情及气管切开的影响,采用常规体位插管受限,因此,操作中常遇到困难.自1999年起,我科采用病人半卧位胃管置入法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进行胃管置入128人次,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索通过改变剖宫产术后产妇体位提高产妇术后舒适度的方法。[方法]将100例在蛛网膜下耳隙麻醉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术后体位,术后去枕平卧3h后改为去枕侧卧位至6h为实验组,术后去枕平卧6h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皮肤压红、头痛及产妇舒适度情况。[结果]实验组体位可改善皮肤压红,减少局部皮肤损害,不会增加产妇头痛发生率,可明显改善产妇术后体位不适。[结论]在蛛网膜下隙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术后采用去枕平卧3h后改为去枕侧卧位至6h是术后护理一种较理想的体位。  相似文献   
999.
1体位 体位:(1)仰卧位:患者去枕仰卧于床上,肩胛区垫枕以使两肩后伸;(2)半卧位:用三角巾将患肢悬吊于胸前,不低于心脏水平;(3)站立位:用三角巾将患肢悬吊于胸前。  相似文献   
1000.
屈膝半卧位腹部吸脂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腹部吸脂术的塑形效果。方法:采用屈膝半卧位,吸脂范围包括上下腹、两侧髂腰部及乳房下皱襞部分区域。结果:腹部吸脂52例,吸脂总量3000~5200ml,平均3500ml。6例术后早期皮肤有麻木感;4例皮下有轻度瘀斑和硬块。术后腹围缩小6~12cm。结论:采用屈膝半卧位吸脂,方法简便易行,减少吸脂操作时的难度,并有助于确定吸脂范围,增加吸脂量,术后有较好塑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