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1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84篇
内科学   3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14篇
预防医学   86篇
药学   88篇
  1篇
中国医学   1462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唐传铁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6):127-128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率较高,是消化系统中最常见疾病,现代医学治疗主要是消灭Hp、抑制胃酸和保护胃黏膜。但慢性胃炎病程长,西药治疗效果有时并不显著,或短期内有显著疗效,但容易复发,部分药物副反应较大不易让患者接受。祖国医学上无慢性胃炎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痞满"、"胃脘痛"、"嘈杂""、反酸""、呕吐"等范畴。其治疗历史经验较丰富,疗效突出。笔者在工作期间运用经验方"香砂白及汤"治疗脾胃病,取得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对心血管神经症患者应用新加升降散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治疗的200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A(120例)、B(80例)两组。对A组患者应用新加升降散进行治疗,对B组患者应用弥可保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5天,同时予以3个月的随访。结果 A组120例患者中,有28例为治疗显效,有84例为治疗有效,仅8例治疗无效,其总有效率达到93.3%;B组80例患者中,有20例为治疗显效,有36例为治疗有效,但24例治疗无效,其总有效率仅70.0%,两组相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经治疗后,其症状积分达到(4.23±3.35)分,B组患者经治疗后达到(7.12±3.56)分,两组相较,其差异呈显著性(P〈0.05)。结论对心血管神经症患者应用新加升降散进行治疗,不仅安全方便,而且疗效确切,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5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其中肥胖、过食肥甘厚美、喜逸恶劳等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因素。2型糖尿病的中医临床分型可分为湿热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而湿热型2型糖尿病现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型。本文将试从经典中的角度论述该病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54.
周士强 《光明中医》2022,37(1):142-144
目的 此文主要基于气机升降理论及四逆散组方特点,阐述临床治疗脑鸣的心得体会.方法 总结四逆散加减治疗脑鸣的临证经验,并结合脑鸣气机升降失常基本病理过程,进一步探讨脑鸣的临床论治.结果 结合气机升降理论可以充分阐述四逆散治疗脑鸣的内在机制,值得探讨研究.结论 脑鸣临床论治多以肾虚脑髓不足为主,但须认识到气血精津液之间转化的客观规律则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机升降失常是脑鸣发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大量临床实践亦表明,四逆散加减临床可有效治疗多种难治性脑鸣.因此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脑鸣的发病机制,为临床大夫诊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5.
《广西中医药》2014,(3):7-9
<正>升降散系温病学名方,该方最早见于明代医家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后为清代医家杨栗山命名,载于《伤寒瘟疫条辨》[1],并将其列为"温病郁热内伏"十五方之总方,备受近代中医名家蒲辅周、赵绍琴推崇。关于升降散的组成,《伤寒瘟疫条辨》云:"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1]方中虽仅有四味药,但药少力专,疗效显著,故而为后世医家在临床中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升降散加味联合普瑞巴林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治疗组口服升降散加味及普瑞巴林,对照组单纯口服普瑞巴林,2组疗程均为20 d。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及PPI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VAS及PP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组VAS及PP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减轻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升降散加味联合普瑞巴林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效果优于单纯普瑞巴林。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升降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上扰型偏头痛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痰浊上扰型偏头痛患者79例,给予口服升降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并随症加减,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结果:经过5~8个疗程的治疗,并随访1个月,治愈41例,显效24例,显愈率82.28%。结论:升降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上扰型偏头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基于葶苈子药性沉降,根据“病位在里者宜沉降”的治则,建立病位在里的肺水肿模型,结合病势趋向的改变,验证葶苈子药性“沉降”的科学性,以期初步阐释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的科学内涵。方法 选择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20 mg·kg-1)、阳性药地塞米松组(0.075 mg·kg-1)、葶苈子低、中、高剂量(1.167、2.334、4.668 g·kg-1)组并通过胸膜腔注射1%角叉菜胶(2 mL·kg-1)建立肺水肿模型,检测肺水肿评价指标(肺剖检、胸腔渗出液量、白细胞数量、肺湿重/干重比、肺含水量及肺通透性),确定葶苈子干预肺水肿的最佳剂量;检测与机体气机调节密切相关的五大系统(中枢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相关指标,观察葶苈子干预对肺水肿大鼠病势趋向的改变,确定其升降浮沉之性;并观察各组大鼠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切片、炎症细胞种类和数目等,初步探究葶苈子改善肺水肿的作用机制。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胸腔积水量和胸腔积水中白细胞渗出量显著增加(P<0.01),肺湿重/干重比、肺含水量及肺通透性显著升高(P<0.01),并出现咳嗽、喘促、呼吸困难、弓背现象,少量大鼠鼻子湿润,鼻孔出现泡沫状液体等症状,剖检时肺出现体积增大或伴有瘀血,气管处出现大量粉红色泡沫状液体;与模型组比较,葶苈子可减少大鼠胸腔积水量和胸腔积水中白细胞渗出量,降低肺脏器系数、肺湿重/干重及肺含水量,改善肺组织水肿出血等,且以葶苈子中剂量治疗肺水肿效果最佳(P<0.01);对于呼吸系统,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咳嗽潜伏时间、引喘潜伏时间明显减少(P<0.05,P<0.01),咳嗽次数和喘息次数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葶苈子低、中、高剂量组均显著增加咳嗽潜伏期、引喘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喘息次数(P<0.01);对于泌尿系统,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显著减少尿量,葶苈子中、高剂量显著增加尿量(P<0.01),低剂量组明显增加尿量(P<0.05),但均对排汗无影响;对于消化系统,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残留率显著增加(P<0.01),胃排空率、小肠推动率显著下降(P<0.01),胃泌素(GT)明显增加(P<0.05),和模型组比较,葶苈子低剂量组显著增加小肠推动率(P<0.01),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增加胃排空率、小肠推动率(P<0.01),显著减少胃残留率(P<0.01),显著或显著减少GT以促进胃肠运动及胃肠道的运输(P<0.01),增加胃动素(MTL)促进大鼠的胃排空(P<0.05,P<0.01);对于循环系统,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心输出量(CO)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的心率有升高趋势,收缩压(SBP)显著升高(P<0.01),舒张压(DBP)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葶苈子低剂量组明显增加LVEF、降低大鼠的DBP(P<0.05),葶苈子中剂量组显著增加LVEF、LVFS、CO和SBP(P<0.01),明显降低大鼠的DBP(P<0.05),葶苈子高剂量组显著增加LVFS(P<0.01),显著降低大鼠的SBP(P<0.01),明显降低大鼠的DBP(P<0.05);对于中枢系统,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站立次数显著降低(P<0.01),葶苈子明显减少大鼠的运动距离、运动时间、站立次数和在旷场中心活动时间,增加静止时间和旷场边缘活动时间(P<0.05,P<0.01);此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管腔周围的炎症浸润严重,气管增厚、内有水肿液聚集,肺组织破坏严重,血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1),单核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肺泡灌洗液中γ干扰素(IFN-γ)显著降低(P<0.01),白细胞介素-4(IL-4)明显提高(P<0.05)、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活性氧(ROS)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葶苈子能减少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积聚,减少肺小血管充血和肺间质水肿,降低肺泡灌洗液中IFN-γ和IL-4水平,升高IgE水平,降低肺组织ROS水平(P<0.05,P<0.01)。结论 葶苈子对病位在里的肺水肿模型具有显著改善作用,通过泻水逐饮、调节水液排泄,降泻肺气、调节气机、泻肺气之壅闭,促肺气肃降、调节气机下行,提示葶苈子作用趋势为沉降。其中以葶苈子中剂量作用最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来发挥干预作用的。  相似文献   
59.
本文基于中气升降相因对甲状腺结节的发生机制及治则进行分析。中气升降失调则精、气、血、津液转化及运输紊乱,致气滞、痰湿、瘀血阻于颈前,形成甲状腺结节。结合"中气斡旋、土枢四象"的特点,中气升降失调贯穿于本病发展的始终,无论是肝、脾、肾、心、肺等脏腑的病变,还是病理产物的产生,皆与中气升降失调有关。故其临床治疗大法当为"补益中土、健运中气、左升右降"。  相似文献   
60.
石拓  时昭红  张介眉 《光明中医》2014,29(2):239-241
张介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师带徒第二、第三批导师,湖北省知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至今已悬壶四十余载,广撷搏采,学验俱丰,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脾胃病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