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74篇
  免费   1352篇
  国内免费   2115篇
耳鼻咽喉   330篇
儿科学   190篇
妇产科学   231篇
基础医学   1247篇
口腔科学   356篇
临床医学   2957篇
内科学   2384篇
皮肤病学   211篇
神经病学   470篇
特种医学   122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4篇
外科学   2091篇
综合类   9427篇
预防医学   2848篇
眼科学   591篇
药学   2703篇
  23篇
中国医学   4820篇
肿瘤学   524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84篇
  2022年   285篇
  2021年   331篇
  2020年   374篇
  2019年   347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363篇
  2016年   603篇
  2015年   680篇
  2014年   1112篇
  2013年   1122篇
  2012年   1511篇
  2011年   1662篇
  2010年   1615篇
  2009年   1760篇
  2008年   2157篇
  2007年   1825篇
  2006年   1931篇
  2005年   2442篇
  2004年   1646篇
  2003年   1778篇
  2002年   1878篇
  2001年   1236篇
  2000年   826篇
  1999年   595篇
  1998年   549篇
  1997年   558篇
  1996年   500篇
  1995年   511篇
  1994年   428篇
  1993年   221篇
  1992年   223篇
  1991年   195篇
  1990年   174篇
  1989年   281篇
  1988年   105篇
  1987年   75篇
  1986年   64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兔股骨干缺损模型的制备及在组织工程骨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10  
目的为组织工程骨修复负重骨缺损的研究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测量兔股骨干基本解剖数据,用于指导制备模型.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取4~5个月龄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分别制备10、15、20mm的股骨干中段骨和骨膜缺损,并用普通钢板螺丝钉固定股骨.4、8、12周时分别摄X线侧位片进行定性分析,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仪(DXA)做骨密度扫描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每个时间点分别取2只动物取材做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兔股骨解剖数据:兔股骨长94.1 mm;股骨干中点横径7.4 mm,矢状径5.8 mm;骨皮质厚度:屈侧最厚,内、外两侧次之,伸侧最薄,平均1.2 mm;髓腔略呈椭圆形,其横径与矢状径相差约1mm,取其平均值,髓腔直径4.1 mm.骨缺损动物大体观察、X线片、骨密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显示:10 mm骨缺损组均于8~12周出现骨性愈合;15 mm和20 mm骨缺损组直至12周仍未见骨愈合.结论在不桥接和填充任何材料的情况下,钢板螺钉固定的兔股骨干15 mm以上的实验性骨缺损不能自行愈合,可用于组织工程骨修复负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2.
近日,美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杂志》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关于SARS病毒动物宿主和分子进化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初步阐明了SARS病毒的分子进化过程为:原始群→低致病性群→高致病性群→流行群;相关的SARS病毒溯源研究,没有发现广州新源市场果子狸携带的SARS病毒由外地饲养的果子狸带进的证据。  相似文献   
93.
眶下蒂鼻唇沟瓣修复鼻缺损的临床研究;膜引导龄槽突裂骨缺损区组织再生的实验动物研究;受压前颌上颌骨缝变化的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旋转推进原则中C瓣的应用研究;珊瑚复合人骨髓基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94.
小鼠吗啡依赖纳洛酮催促戒断跳跃反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稳定的小鼠吗啡依赖纳洛酮催促戒断跳跃反应模型。方法小鼠连续皮下注射吗啡,以纳洛酮催促戒断跳跃反应为指标,调整吗啡给予天数(5,6,7,10d)、吗啡累积剂量(360,560,640,945,1100,1105,1200mg/kg)、每日给予吗啡的频数[一天二次(bid),一天三次(tid)]、纳洛酮催促紧前给予吗啡与否、以及纳洛酮剂量(10,20mg/kg),建立四个造模方案包括八个子方案。结果方案A、B2、C2吗啡组小鼠跳跃反应率未达100%;方案B1、C1、D2、D3、D4吗啡组小鼠跳跃次数变异系数较大。方案D1采用小鼠连续皮下注射倍增剂量的吗啡,tid×6d,每日每次剂量分别为5,10,20,40,80,160mg/kg;第7天皮下注射吗啡160mg/kg,3h后腹腔注射纳洛酮10mg/kg,吗啡组小鼠可产生显著的跳跃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变异系数小(CV为0.22),该方案吗啡依赖小鼠跳跃反应次数适度,离散度小。结论选用方案D1可建立稳定的小鼠戒断跳跃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95.
目的:评价经皮血气分析方法在动态监测皮瓣血液供应中的作用。方法:30只新西兰兔制作双侧下腹部腹壁浅动脉皮瓣模型,随机分为3组:动脉阻断组,静脉阻断组,动静脉阻断组。阻断及复通血管,动态测定皮瓣经皮血气分析值,与皮瓣颜色、温度变化时间作比较。结果:动脉阻断后皮瓣经皮氧分压(tcPaO2)陡然降低,复通后(309&;#177;63)s后回升达到(8.8&;#177;0.7)kPa。静脉阻断后tcPaO2缓慢降低,复通后(1043&;#177;135)s后平缓到达稳定值(8.8&;#177;0.7)kPa,动、静脉阻断组下降时间与复通时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68~3,95,P&;lt;0.001)。全血管阻断后tcPaO2下降时间与复通时间与静脉阻断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与动脉阻断组相似。动脉或静脉及全血管阻断之后,二氧化碳分压(tcPaCO2)即开始上升,实验的观察时间内未见最终稳定值。皮瓣温度、颜色的变化时间与皮瓣tcPaO2和tcPaCO2变化时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经皮血气分析方法能够敏感、客观、连续定量的反映皮瓣的灌注状况,是皮瓣血供动态监测的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96.
97.
内镜腔内手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腔内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 6只家猪经皮建立胃内通道,腹腔镜引导下胃内模拟缝合止血操作实验. 结果 6只家猪均很好地耐受了手术.术后开腹检查所有胃壁缝合处无渗漏及其它脏器损伤.建立胃内通道时间、胃内缝合时间及总手术时间分别为(60.5±12.2)min、(26.5±5.78)min和(92.1±15.0)min. 结论内镜腔内手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磷酸钙人工骨(CPC)和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磷酸钙人工骨(rhBMP-2/CPC)在山羊骨质疏松症模型上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的组织学表现。方法:6~8岁雌性山羊8只,均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4个月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随机选取8只山羊的L2-L6的两节椎体行PVP,分别充填PMMA、CPC和rhBMP-2/CPC,保证每只山羊的两节穿刺椎体的充填材料各不相同,术后4个月处死所有动物,取出椎体,组织学观察。结果:8只山羊16个椎体的PVP均成功,共出现4个椎体的渗漏。肉眼观察:PMMA与松质骨界限清晰,一个椎体取材时交界面出现破碎和脱落现象;而CPC和rhBMP-2/CPC与椎体内松质骨界限不清,互相融合生长。HE染色光镜观察:PMMA与骨小梁松散结合,界限明显,未见PMMA吸收和新生骨形成;CPC均匀分布于骨小梁和骨髓组织内,有CPC吸收现象,同时可见有新生软骨样团块形成,并有新生骨组织形成向其中心长入;rhBMP-2/CPC除了CPC的表现外,可见成骨活动活跃。结论:在组织学上,rhBMP-2/CPC和CPC均具有降解活性和骨传导活性,优于PMMA。rhBMP-2/CPC还具有诱导成骨活性,可能成为PVP中强化骨质疏松性椎体的首选充填材料。  相似文献   
99.
口腔正畸学     
牙周炎牙齿正畸加力前后龈沟液中PGE2和ALP的变化/秦科…∥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快速上颌扩弓保持与复发的动物实验研究/陈莉莉…∥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埋伏倒置上中切牙导萌正畸中旋转中心变化规律的研究/王勤波…∥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前牙覆He相关因素的研究/刘月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预处理对培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前后TNF-α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其可能的NF-kB信号机制。方法采用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EPO组[缺氧复氧前24h,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10U/ml的重组人促红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uEPO)]、EPO+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盐(PDTC)组(缺氧复氧前24h,加入终浓度10U/ml的RHuEPO和5μg/ml的PDTC)和PDTC组(缺氧复氧前24h,加入终浓度5μg/ml的PDTC)。分别于缺氧复氧损伤前后,以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心肌细胞TNF-α基因表达变化,同时以EMSA检测各组心肌细胞NF-kB活性变化。结果缺氧复氧损伤前,各组心肌细胞TNF-α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较弱。损伤后各组心肌细胞TNF-α基因表达水平较损伤前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EPO组TNF-α基因表达水平低于其他各组(P〈0.01)。缺氧复氧损伤前EPO组NF-kB活性高于其他各组(P〈0.01),损伤后各组NF-kB活性显著高于损伤前对照组(P〈0.01),EPO组NF-kB活性低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EPO预处理抑制缺氧复氧后心肌细胞TNF-α基因表达升高,可能与缺氧复氧后NF-kB活性升高被抑制有关。EPO预处理可能通过NF-kB活化的负反馈机制抑制缺氧复氧后心肌细胞NF-kB活性的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