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02篇
  免费   1240篇
  国内免费   770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54篇
妇产科学   58篇
基础医学   808篇
口腔科学   93篇
临床医学   8925篇
内科学   3272篇
皮肤病学   51篇
神经病学   5826篇
特种医学   153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7篇
外科学   2056篇
综合类   18976篇
预防医学   2944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7736篇
  133篇
中国医学   4745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235篇
  2023年   970篇
  2022年   701篇
  2021年   1123篇
  2020年   1195篇
  2019年   1356篇
  2018年   546篇
  2017年   1350篇
  2016年   1460篇
  2015年   1658篇
  2014年   2798篇
  2013年   2829篇
  2012年   3309篇
  2011年   3509篇
  2010年   3483篇
  2009年   3076篇
  2008年   3208篇
  2007年   3061篇
  2006年   2754篇
  2005年   3063篇
  2004年   2594篇
  2003年   2458篇
  2002年   1986篇
  2001年   1781篇
  2000年   1387篇
  1999年   1105篇
  1998年   874篇
  1997年   832篇
  1996年   637篇
  1995年   526篇
  1994年   419篇
  1993年   261篇
  1992年   235篇
  1991年   197篇
  1990年   123篇
  1989年   126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研究分析对脑出血患者使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在本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中选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35例分为对照组,另外35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甘露醇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的神经肽Y、颅内压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肽Y、颅内压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94.29%)高于对照组(77.14%);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2.86%)低于对照组(17.14%);两组患者的神经肽Y、颅内压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使用呲拉西坦氯化钠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改善神经肽Y和颅内压情况,可取得较佳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 研究凉血通瘀方对高血压大鼠急性脑出血模型脑组织miRNA表达的影响,对差异表达的miRNA靶基因进行分析,探索凉血通瘀方可能的药效机制。方法 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B)和实验组(C)。适应性饲养一周后,C组灌胃凉血通瘀方,B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5天,每天1次。构建脑出血模型后收集脑组织,借助全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miRNA表达量,与miRBase数据库比对获取已知miRNA,使用miRDeep2预测新miRNA。差异分析软件为DESeq2,筛选阈值为|log2FC| ≥1 并且P <0.05。对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对靶基因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和PPI网络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共发现21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上调有9个,下调有12个,共预测得到1243个有统计学意义的靶基因。GO富集分析发现,生物过程中突触囊泡分泌的调节、神经递质分泌的调节和神经递质运输的调节占前三位,神经元投射终点、全膜、质膜区域和细胞投射则是主要的细胞成分。分子功能分别为小GTPase绑定、底物特异性跨膜转运蛋白活性和离子跨膜转运体活性。通路分析结果显示,靶基因在癌证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和MAPK通路等分布广泛。采用STRING网站和Cytoscape软件,根据MCC算法筛选出ADRA2C、CASR、CCL28、CCR1、DRD2、GNAT3、GRM2、DYNC1LI1、GABBR1、GNAI1等核心靶基因。结论 凉血通瘀方对脑出血急性期鼠脑组织内miRNA的表达有重要影响;显著差异表达miRNAs可能通过靶向核心基因调控凉血通瘀方干预急性脑出血的病理过程及预后。  相似文献   
2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0):3685-368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脑出血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脑出血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外科护理,观察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比较两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a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0%(19/20)高于对照组的60.00%(1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出血术后患者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联合Endport技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CH)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和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140例HCH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经侧裂、颞叶皮层造瘘)84例与B组(采用神经内镜联合Endport技术治疗)56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差异。结果相比A组,B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B组出院时和术后3、12个月预后不良[格拉斯哥预后扩展(GOS-E)评分≤4分]的比例较A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采用神经内镜联合Endport技术具有微创的优势,可减少HCH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且可减少气管切开的发生,同时可促进术后功能恢复,且不会增多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术中止血方便、彻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分析脑萎缩并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脑萎缩并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22例)与死亡组(3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出血部位、血肿形态及出血量。结果:存活组患者的出血部位、血肿形态、出血量情况均要好于死亡组,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萎缩并发脑出血患者的病情程度和脑出血部位、血肿形态、出血量等有着密切关系,需要及早确诊,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降低颅内压,减少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长期随访过程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与脑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筛选2008年至2011年本院神经内科诊治的脑出血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脑出血后6个月内开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37例纳入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均为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或氯吡格雷75 mg/d),未在脑出血后6个月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101例纳入非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所有患者均随访36个月,并记录随访期两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以及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的发生情况;有条件的患者在随访满36个月时进行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MRI-SWI)序列检查脑微出血情况,并采用MARS评分分级。结果随访完成时,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为8.1%(3/37),非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发生率为16.8%(17/10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5);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患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为2.7%(1/37),非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发生率为3.0%(3/10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78)。87例患者完成了MRI-SWI检查,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患者MARS评分2~3级(代表较严重微出血)的比例为12.0%(3/25),非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组为9.7%(6/6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83)。结论脑出血后整体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比例较低,脑出血后6个月开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不明显增加症状性脑出血复发以及严重脑微出血。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