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419篇
  免费   6056篇
  国内免费   4003篇
耳鼻咽喉   857篇
儿科学   730篇
妇产科学   1726篇
基础医学   4919篇
口腔科学   1184篇
临床医学   23304篇
内科学   8997篇
皮肤病学   553篇
神经病学   3231篇
特种医学   7092篇
外国民族医学   89篇
外科学   27028篇
综合类   51402篇
预防医学   10969篇
眼科学   1629篇
药学   20197篇
  271篇
中国医学   14831篇
肿瘤学   3469篇
  2024年   846篇
  2023年   2831篇
  2022年   2552篇
  2021年   3492篇
  2020年   3735篇
  2019年   3757篇
  2018年   1719篇
  2017年   3367篇
  2016年   3935篇
  2015年   4494篇
  2014年   8290篇
  2013年   8519篇
  2012年   10901篇
  2011年   11686篇
  2010年   11081篇
  2009年   10580篇
  2008年   12384篇
  2007年   11077篇
  2006年   9896篇
  2005年   10388篇
  2004年   8524篇
  2003年   7633篇
  2002年   6090篇
  2001年   5364篇
  2000年   4014篇
  1999年   2933篇
  1998年   2499篇
  1997年   2160篇
  1996年   1918篇
  1995年   1530篇
  1994年   1112篇
  1993年   664篇
  1992年   508篇
  1991年   527篇
  1990年   436篇
  1989年   494篇
  1988年   167篇
  1987年   114篇
  1986年   94篇
  1985年   77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8-01间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将2014-01—2016-02间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6-03—2018-01间实施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患者作为观察组,每组48例。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和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短(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及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创伤小、术后愈合快、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82.
83.
84.
目的:探究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的特点及其耐药情况。方法:抽取2017年11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82例资料,统计其临床采集标本中细菌培养、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其不同标本中分离病原菌谱的特点分布及其对15种抗菌药物的体外耐药情况。结果:82例患者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87株,主要来自痰液(49株)、尿液(17株)、伤口分泌物(13株)等标本中,导致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为最强,其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为最弱;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唑林的耐药性为最强,而其对美罗培南的耐药性为最弱。结论:四肢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发生感染致病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为最常见,多数致病菌为多重耐药菌,且对临床常使用的抗菌药物均由较高的耐药率;建议临床对术后感染患者尽早采集标本做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以确保其用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5.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2):154-156
本文通过查阅历史文献中对苦木毒的记载,结合现代研究结果,分析苦木引起毒性反应的物质基础、分子机制、毒性反应的临床主要表现及对策,评价毒性反应与药效活性的关系,以期为苦木的科学认识及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87.
韩颖 《天津护理》2020,28(2):234
总结1例急性重症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肾功能衰竭患者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的护理经验,严密观察病情,备好抢救物品及药品,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早发现病情变化,保持各管路通畅,妥善固定,定时冲管,做好管路记录,班班交接,适当限制肢体活动,加强基础护理避免出现压疮,并适当进行心理疏导是其中的要点环节。  相似文献   
88.
89.
肝内胆管癌(ICC)恶性程度高,症状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由于缺乏有效的筛查,确诊时多处于进展期,大多失去手术切除机会。目前,根治性手术仍是惟一可以使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治疗方式,但存在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等难题。新辅助治疗能缩小原有病灶及转移的淋巴结,提高R0切除率,对于无法切除的局部晚期ICC,新辅助治疗可使局部进展的ICC降期为可切除,也可改善肝移植病人的预后。但目前对ICC行新辅助治疗的潜在效用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90.
【摘要】目的:比较非对比增强血管和斑块内出血同时成像(SNAP)序列与常规黑血(BB)序列在颅颈动脉(CCA)成像中的图像质量,探讨SNAP序列的临床实用性。方法:对45例患者行颅颈动脉高分辨率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SNAP、T1WI-BB、T2WI-BB及容积采集各向同性快速自旋回波质子加权成像(PDWI-VISTA)。分别在各序列图像上测量和计算管腔及管壁的信噪比(SNR)、管壁与管腔信号差异噪声比(SDNR)及管壁与管腔的对比噪声比(CNR)。对诊断为颈内动脉夹层壁内血肿(IMH)的20例患者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壁内血肿的SNR及壁内血肿与管腔的SDNR和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tudent-Newman-Keuls q检验对4个序列的上述各项测量指标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1)SNAP序列与T1WI-BB、T2WI-BB及PDWI-VISTA序列之间的管腔SNR、管壁SNR、管壁与管腔SDNR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与其它序列的管壁与管腔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4);(2)两两比较发现SNAP序列的管腔和管壁SNR与其它3个序列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例有壁内血肿的患者壁内血肿SNR及血肿与管腔CNR在SNAP序列与其它3个序列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SNR:P<0.001;CNR:P<0.001),而壁内血肿与管腔SD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8),但血肿与管腔SDNR在SNAP序列中均值最高;(4)两两比较发现血肿SNR及血肿与管腔CNR在SNAP序列与其它3种序列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SNAP序列能够清晰显示管壁及管腔结构,但管壁与管腔对比度不及T1WI-BB序列;而SNAP序列在识别壁内血肿方面较其它3个序列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