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1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0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08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40篇
内科学   97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72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科学   106篇
综合类   542篇
预防医学   7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19篇
  1篇
中国医学   297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研究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盐酸纳美芬后血清β-内啡肽(β-EP)、强啡肽(DynA1-1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评价盐酸纳美芬对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40例,并随机分为盐酸纳美芬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不加用盐酸纳美芬治疗;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纳美芬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2、3、5、7、10天测定血清β-EP、DynA1-13、NSE的含量,同时记录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3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治疗组的血清β-EP、DynA1-13、NSE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总体变化趋势是下降。对照组的β-EP、DynA1-13的总体变化趋势升高,对照组的NSE总体变化趋势下降。以上三个指标在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的呼吸异常率及心率异常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例数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GOS评分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盐酸纳美芬可降低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β-EP、DynA1-13、NSE的含量,能减轻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继发性病理损伤,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可改善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心率异常率、呼吸异常率及预后。应用盐酸纳美芬后未加重和出现新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2.
仇园园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7):2528-2531
目的研究超短波联合神经松动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血清前列腺素E2(PGE2)及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使用坐骨神经松动术进行治疗,每天2次,持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超短波进行治疗,每天1次,持续治疗4周。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疼痛介质、神经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差异,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为76.4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中疼痛介质水平、下肢神经传导速度、血清应激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中疼痛介质水平、下肢神经传导速度、血清应激激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β-E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中皮质醇(Cor)、胰岛素(INS)、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短波联合神经松动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提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降低血清疼痛介质水平,提高血清应激激素水平,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3.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免疫介导物质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揭示针灸调节免疫功能的机理。方法将4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灸命门组、灸关元组,灸非穴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于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造模,模型组造模后不做任何处理,灸命门组灸命门穴、灸关元组灸关元穴、灸非穴组灸关元穴左侧旁开0.5cm处。观察足爪肿胀率并观测血浆、下丘脑、垂体和淋巴结中β-内啡肽(β-EP)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灸命门组与灸非穴组右足足爪肿胀率明显降低(P<0.01);与灸命门组比较,灸关元组与灸非穴组右足足爪肿胀率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左足足爪肿胀率明显升高(P<0.05),灸命门组与灸关元组左足组爪肿胀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灸命门组、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左足足爪肿胀率明显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灸命门组、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大鼠血浆中β-EP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大鼠垂体中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大鼠垂体中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灸命门组、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大鼠淋巴结中的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灸命门穴和非穴对右足原发性炎症有抑制作用;灸命门穴、关元穴、非穴对左足继发性炎症有抑制作用。推测艾灸上述穴位对机体免疫炎症的调整作用是通过提高淋巴结β-EP含量、调动中枢内β-EP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4.
Electroacupuncture has traditionally been used to treat pain, but its effect on pain following brachial plexus injury is still unknown. In this study, rat models of an avulsion injury to the left brachial plexus root(associated with upper-limb chronic neuropathic pain) were given 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t bilateral Quchi(LI11), Hegu(LI04), Zusanli(ST36) and Yanglingquan(GB34). After electroacupuncture therapy, chronic neuropathic pain in the rats' upper limbs was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β-endorphins in the arcuate nucleu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therapy. Thus, experiment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electroacupuncture can attenuate neuropathic pain after brachial plexus injury through upregulating β-endorphin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纳洛酮治疗溺水儿童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救治的97例溺水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纳洛酮分成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52例,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入院后给予纳洛酮0.4~0.8 mg/次,每4~6小时1次,疗程4~5 d,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主要症状持续的天数及治疗前后血浆β-内啡肽水平.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42/45),对照组为76.9%(40/52),差异有显著性(x2=8.1,P<0.05);治疗组存活者神经系统病残率为33.3%(14/42),对照组为65.0%(26/4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8.2,P<0.01);治疗组循环不良、呼吸不规则、抽搐、昏迷的持续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1、7.7、9.3和5.8,P<0.0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血浆β-内啡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17.1,P<0.01).结论 纳洛酮治疗溺水儿童临床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抑制β-内啡肽有关.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围绝经妇女外周血浆β-内啡肽水平的变化对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01例围绝经期妇女(≥40岁~60岁)根据月经情况分成五组,对各组妇女均进行外周血浆β—EP及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β-EP采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教研室放免实验室建立的放免测定方法,TG、LDL—C、HDL—C,采用常规酶法测定。结果β—EP水平在绝经初期(月经紊乱~绝经〈2年)降低,绝经≥2年~〈6年时降至最低(P〈0.005),而后回升至绝经前水平。绝经初期血HDL—C降低(P〈0.001),LDL—C升高(P〈0.001),之后稳定,TC在围绝经期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绝经初期(小于2年)β-EP水平的降低可能会引起神经内分泌的紊乱,影响血脂代谢,但随绝经年限的延长,未发现β—EP水平变化对血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7.
盐酸纳洛酮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病情轻、中、重的程度,分别静脉推注盐酸纳洛酮0.4、0.8、1.2 mg/0.5 h后可重复应用,直到取得满意疗效。结果治疗效果满意,该药除使个别患者血压升高外,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盐酸纳洛酮是急诊急救中安全、有效、应用范围较广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8.
纳络酮在血管迷走性晕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治疗效果,寻找治疗VVS的新途径。方法选择两组病人进行病例对照观察。对照组:38例VVS患者常规使用丹参注射液、能量和剂治疗;治疗组:40例VVS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纳洛酮注射液0.4~0.8mg,于注射后每30、60、120min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对照组比较。判定标准:30mnin内临床症状缓解,血压、心率、心电图恢复正常为显效;30~60min内达到以上标准为有效;60min或以上未达到以上标准或部分未达到标准为无效。统计学处理:观察资料用SPSS5.0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处理,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2%。两组都能升高患者收缩压和心率在正常范围内,但治疗组升高血压和心率较对照组更快。结论那洛酮用于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安全、起效快,可作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另一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9.
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中国医药》2008,3(1):41-41
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超过20s并伴有心动过缓(心率〈100次/min)或紫绀、面色苍白、肌张力低下者,多见于早产儿。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与内啡肽类物质有相关性,早产儿呼吸暂停时β-内啡肽(β-EP)含量增高。纳洛酮是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可降低血浆β-EP水平。为探讨纳洛酮对呼吸暂停的治疗价值,自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  相似文献   
80.
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在临床广泛用于吸食海洛因过量、酒精中毒、呼吸心跳骤停、过敏性休克、大面积脑梗死、一氧化碳中毒等急危重症,且用药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