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1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0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08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40篇
内科学   97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72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科学   106篇
综合类   542篇
预防医学   7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19篇
  1篇
中国医学   297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目的明确手足口病患儿皮质醇、β-内啡肽和部分细胞因子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6月该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普通组30例、重型组30例)及健康儿童(对照组30例),比较皮质醇、β-内啡肽、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3(IL-13)、γ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对其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水平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普通组与重型组的皮质醇、β-内啡肽、IL-10、IL-13、IFN-γ及TNF-α水平均有所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皮质醇、β-内啡肽及细胞因子水平逐渐增加,且重型组与普通组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患儿治疗后,皮质醇、β-内啡肽、IL-10、IL-13、IFN-γ及TNF-α水平下降,接近对照组。重型组患儿治疗后,皮质醇、β-内啡肽、IL-10、IL-13、IFN-γ及TNF-α水平升高。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皮质醇、β-内啡肽及细胞因子水平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皮质醇、β-内啡肽及部分细胞因子水平对手足口病的病情判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氧化樟脑注射液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环磷腺苷葡胺注射液,18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肌肉注射氧化樟脑注射液,2 mL/次,1次/d。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3.72%和97.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显著降低(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E)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心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β内啡肽(β-E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肌钙蛋白(cTnT)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IGF-1)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上述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氧化樟脑注射液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心肌重塑风险。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脊液中β-内啡肽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临床收集10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脊液标本为实验组,另外选取92例脑脊液标本为对照组。应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患者24h、1周及2周脑脊液中β-内啡肽(β-EN,β-endorphin)的含量变化。结果测试发现高血压脑出血后β-内啡肽在脑脊液中的含量有明显变化,与脑损伤程度和疾病转归有密切关系。实验组所有脑脊液标本中β-内啡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转出血患者脑脊液中β-内啡肽的含量有明显改变,对疾病的临床转归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4.
缺血性脑卒中β—内啡肽值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伟辉  王伟 《临床医学》1997,17(9):36-37
β-内啡肽(β-EP)是近年发现的与脑缺血性损伤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的神经肽。本文报道3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β-EP含量测定,并初步探讨了其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病例组:均系近3年来随机选择的住院病人,年龄43~82岁,平均年龄54岁,其中脑梗塞29例,混合型中风6例,全部病例均经CT或磁共振明确诊断。所有对象取样前均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例,年龄27~60岁,平均46岁。 1.2 方法:在病人急性发病期间同时抽取肘静脉血、脑脊液。静脉血用EDTA—Na_2抗凝(每管内  相似文献   
65.
绝经后妇女血β—内啡肽及其抗体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五禽戏联合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P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催产素(OT)及β-内啡肽(β-E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PD女大学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五禽戏组、推拿组及五禽戏+推拿组,对照组给予田七痛经胶囊治疗,其余3组分别给予五禽戏、推拿及五禽戏+推拿治疗,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经周期。采用中医证候积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血清TNF-α、CD4+、OT、β-EP表达的变化探讨五禽戏联合推拿治疗PD的作用机制。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后均降低(P<0.05),且随着疗程增加逐渐降低。停止治疗3个月后,4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3个疗程时上升(P<0.05);五禽戏+推拿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五禽戏组和推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血清TNF-α、O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血清CD4+、β-E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4组治疗后CD4+、O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β-E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五禽戏+推拿组O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五禽戏组及推拿组(P<0.05),CD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经秩和检验,4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禽戏联合推拿治疗PD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的血清TNF-α、CD4+、OT、β-E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7.
摘要:目的:观察浮针治疗颈肩部肌膜疼痛综合征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对患者肌张力及超声弹性成像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颈肩部肌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针灸疗法联合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浮针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颈肩部疼痛程度,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部功能障碍,并对两组患者疗效情况、肌力变化、关节活动度、超声弹性成像指标、血清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N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双侧肌张力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超声弹性成像指标弹性评分、杨氏模量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5-H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β-E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颈肩部肌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颈肩部肌肉疼痛,提高颈肩部双侧肌力与关节活动度,调节血清5-HT、β-EP水平,改善颈椎功能障碍,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上腹下丛毁损术改良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慢性盆腔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CT引导下经蛛网膜下腔及L5~S1椎间盘以无水酒精毁损上腹下丛。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天、1个月、3个月对患者行VAS、血浆β内啡肽变化的评价。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β内啡肽较治疗前明显增高,且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上腹下丛毁损术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慢性盆腔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9.
放免法测定4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用开搏通治疗前后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VP)及β-内啡肽(β-EP)含量,同时测定呼吸困难疲劳指数。总外周阻力及心指数。结果表明治疗前患者血浆AVP及β-EP分别较正常人增高1.1及1.2倍,治疗后两者均明显降低,AVP降低更明显,接近正常人含量。治疗前、后AVP与β-EP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303及0.349,P均<0.05),AVP及β-EP与临床指标均有良好相关。提示CHF者血浆AVP及β-EP含量增高,并与CHF疾病严重程度相平行,开搏通对CHF的治疗作用可能部分通过改善β-EP及AVP分泌及其相互关系介导。  相似文献   
70.
纳洛酮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纳洛酮(naloxone)于1960年合成,1963年开始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内源性阿片肽主要是β-内啡肽(β-EP)在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进一步明确。纳洛酮作为阿片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能阻断和逆转内源性阿片肽的毒性作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学科。现就近几年的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纳洛酮临床应用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