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614篇
  免费   8450篇
  国内免费   4508篇
耳鼻咽喉   363篇
儿科学   115篇
妇产科学   372篇
基础医学   1477篇
口腔科学   408篇
临床医学   12750篇
内科学   3617篇
皮肤病学   1039篇
神经病学   500篇
特种医学   2490篇
外国民族医学   46篇
外科学   2936篇
综合类   38123篇
预防医学   7269篇
眼科学   385篇
药学   24524篇
  143篇
中国医学   80673篇
肿瘤学   6342篇
  2024年   824篇
  2023年   2794篇
  2022年   2173篇
  2021年   3015篇
  2020年   2833篇
  2019年   3183篇
  2018年   1479篇
  2017年   3175篇
  2016年   3528篇
  2015年   4106篇
  2014年   8432篇
  2013年   7653篇
  2012年   9764篇
  2011年   10728篇
  2010年   9767篇
  2009年   9284篇
  2008年   9884篇
  2007年   8761篇
  2006年   8191篇
  2005年   9210篇
  2004年   9470篇
  2003年   10409篇
  2002年   8871篇
  2001年   8200篇
  2000年   6092篇
  1999年   4358篇
  1998年   3339篇
  1997年   2831篇
  1996年   2370篇
  1995年   2056篇
  1994年   1407篇
  1993年   876篇
  1992年   845篇
  1991年   903篇
  1990年   1047篇
  1989年   984篇
  1988年   199篇
  1987年   154篇
  1986年   108篇
  1985年   86篇
  1984年   67篇
  1983年   43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9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7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关于中药灌肠在中风病中的一些研究文献,发现中药灌肠基于通腑法在治疗中风病中应用广泛,主要具有通腑化痰、通腑降逆、通腑开窍等作用,确实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除常规口服及静脉治疗外的又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丰富了中风病的临床治疗思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方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2月湖北省英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研究组患儿给予中药灌肠方联合双歧杆菌活菌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总胆红素水平、心肌酶及免疫功能相关指标、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变化,并观察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CK-MB)、PCT、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CK、CK-MB、CRP、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s M,Ig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s G,IgG)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患儿的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IgG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灌肠方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显著,且能明显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心肌酶及减轻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3.
血管新生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炎症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形成的病理基础,抑制皮肤微血管新生已成为治疗银屑病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对血管新生的不断认识,中医药在治疗银屑病血管新生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该文详细介绍了中药对抑制银屑病血管新生相关细胞因子目前研究进展。在抑制银屑病血管新生方面,中药治疗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势,探究中医药抑制银屑病血管新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接受选择性淋巴结照射(ENI)的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和失败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179例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鳞癌患者,分析肿瘤局部相关因素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分析影响患者近期疗效、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对影响患者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和复发的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1、3、5年OS和PFS分别为77.1%、40.1%、26.0%和62.6%、30.6%、20.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声音嘶哑、cN分期、cTNM分期、GTV-横径(GTV-D)和GTV-体积/长度(GTV-V/L)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声音嘶哑、cTNM分期和近期疗效为影响患者PFS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全组有75例(41.9%)患者出现复发,61例(34.1%)远处转移,其中19例(10.6%)为合并复发和远处转移。75例复发患者中64例(85.3%)患者为单纯食管复发,4例(5.3%)为单纯淋巴结复发,另7例(9.3%)患者为食管合并淋巴结复发。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的63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中仅有2例患者出现淋巴结复发;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周边组织/器官受侵、GTV-D和近期疗效为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结论食管鳞癌患者接受ENI确实可行,其失败主要模式仍为食管复发;治疗前声音嘶哑、GTV-D和GTV-V/L较大、临床分期较晚和近期疗效不佳为患者预后较差的指标;肿瘤周边组织受侵、GTV-D和近期疗效是影响患者失败的独立性因素。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索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技术于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诊治73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应用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技术,观察本组患者摆位误差。结果本组患者摆位左右方向误差为(0.172±0.155)cm、头脚方向误差为(0.200±0.182)cm、腹背方向误差为(0.193±0.170)cm,均较小。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技术在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具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摆位误差小,可保证治疗精度。  相似文献   
26.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的机制众多,以调脂代谢降低炎症反应为基础较多。本文将近几年他啶类、贝特类、烟酸类以及中药等调脂药物
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红花注射液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方法使用互联网技术对CHKD以及CNKI数据库中2001年—2018年发表的关于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检索,分析文章内容,探讨该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以及安全性。结果本次研究一共检索到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文章54篇,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为280例,其中,男患者有124例,占比为44. 29%;女患者共156例,占比为55. 71%。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物引起全身损伤以及过敏反应,分别占比32. 70%、25. 14%。结论将红花注射液应用于临床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进而引起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而且症状进展较快,严重威胁着患者健康,医务工作者要明确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好防范,出现问题时及时处理,做到临床用药的安全、规范,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究中药烫熨技术对老年上肢骨折患者术后中后期功能康复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10月收治的上肢骨折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锻炼联合穴位按摩、穴位贴敷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烫熨技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VAS评分、SDS评分、关节活动情况、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83. 33%60. 00%);关节屈伸、伸展度高于对照组; VAS评分、SD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中药烫熨技术联合运动锻炼、穴位按摩、穴位贴敷法可有效提升患者上肢骨折屈伸、伸展功能恢复程度以及降低疼痛程度、改善负性情绪,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9.
30.
当代社会,老年人口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因此,如何有效地延缓衰老不仅成为了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也成为了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在延缓衰老方面经验丰富,而滋阴药在此类研究中效果显著。本文通过整理滋阴药抗衰老作用机制的若干文献,对滋阴复方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左归丸及其他滋阴中药延缓衰老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