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01篇
  免费   3075篇
  国内免费   266篇
耳鼻咽喉   57篇
儿科学   91篇
妇产科学   280篇
基础医学   212篇
口腔科学   230篇
临床医学   1421篇
内科学   662篇
皮肤病学   45篇
神经病学   106篇
特种医学   827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378篇
综合类   2791篇
预防医学   2398篇
眼科学   79篇
药学   2450篇
  14篇
中国医学   1036篇
肿瘤学   160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387篇
  2022年   471篇
  2021年   448篇
  2020年   490篇
  2019年   188篇
  2018年   275篇
  2017年   714篇
  2016年   980篇
  2015年   1463篇
  2014年   767篇
  2013年   840篇
  2012年   1230篇
  2011年   1258篇
  2010年   874篇
  2009年   617篇
  2008年   499篇
  2007年   393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221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石芳  葛鹏  柯贤柱 《医药导报》2012,31(9):1166-1168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唑来磷酸治疗椎体转移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椎体转移癌患者56例,分为PVP治疗组29例,接受PVP术联合治疗组27例,接受PVP术,联合唑来磷酸4 mg加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每3~4周1次。手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量表对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观察患者6个月后疼痛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1个月后疼痛均明显缓解(P>0.05)。手术后6个月,PVP治疗组骨转移疼痛复发率为34.48%,联合治疗组复发率为11.1%(P<0.05)。手术后1年,PVP治疗组患者ADL总分为(79.3±10.9)分,联合治疗组(89.6±10.2)分,两组患者手术后ADL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联合唑来磷酸治疗椎体转移癌临床镇痛疗效明显,能够加强脊柱稳定性,有效预防椎体病理性骨折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2.
阳艳  黄艳明  张敦兰  王燕 《医药导报》2012,31(9):1169-1170
摘要目的探讨竹叶在退乳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引产或难免流产患者193例,分为治疗组98例,对照组95例。治疗组给予竹叶50 g(新鲜竹叶或干竹叶),煎水饮用,每天3次;对照组给予戊酸雌二醇5 mg,po,tid。两组均治疗6 d。观察退乳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8%,77.9%(P<0.01)。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9例,治疗组无不良反应。结论竹叶退乳疗效好,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3.
张成珍  张玉侠 《医药导报》2012,31(9):1181-1184
摘要 羟苯磺酸钙作为一种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最早临床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已发展到用于糖尿病肾病、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冠心病等多个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其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而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了解,该文对目前其应用进展与相应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94.
摘要目的研究两面针中木脂素化合物结晶8(简称结晶8)对甲醛所致伤害性疼痛大鼠的即早基因(c fos)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雌性大鼠34只,随机分为5组:0.9%氯化钠溶液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罗通定注射液2 mg·kg-1)、结晶 8高剂量(2 mg·kg-1)组各7只,结晶 8低剂量(1 mg·kg-1)组6只。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疼痛大鼠c fos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脑干、下丘脑及脊髓视野中Fos阳性颗粒分别为(20.33±2.63),(19.28±2.42),(18.36±5.11)颗;结晶 8高剂量组分别为(10.76±3.66),(12.49±2.80),(6.87±2.10)颗。结论结晶 8的镇痛机制可能与抑制中枢FOS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95.
镰形棘豆黄酮类成分提取工艺与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 目的用正交实验法对镰形棘豆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体外实验评价镰形棘豆总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以镰形棘豆总黄酮的提取率和出膏率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法,优化镰形棘豆水提取工艺。选择清除羟自由基的Fenton法、清除1,1 二苯基 2 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法及还原能力,检测镰形棘豆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镰形棘豆最佳水提取工艺为用药材10倍量体积的水,80 ℃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1.0 h。该水提物中总黄酮含量达到(72.92±5.04) mg·g-1。镰形棘豆总黄酮提取物对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能力,达到50%清除率所需药物的浓度(EC50)分别为1.10 mg·mL-1和262.57 μg·mL-1。结论该工艺可以显著提高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方法可靠,简便易行。富集后的镰形棘豆总黄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且活性与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6.
摘要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急性前髓性白血病细胞HL60生长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方式。方法建立急性前髓性白血病细胞HL60的裸鼠皮下实体瘤模型,经尾静脉隔日给予ATRA,第14天测量肿瘤大小;体外实验中,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分化相关抗原CD11b的表达,观察ATRA对HL60分化水平的影响,用碘化丙啶(PI)染色法观察ATRA对HL60的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ATRA治疗14 d后,ATRA组瘤体体积为(0.5±0.6) cm3,对照组为(1.9±1.7) cm3(P<0.05);体外实验中,ATRA处理HL60细胞72 h后,细胞分化相关抗原CD11b的表达为(27.3±3.2)%,对照组(5.1±3.2)%(P<0.01);ATRA处理HL60细胞24 h后,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比例,ATRA处理组静止期(G0/G1期)细胞比例为(57.6±1.5)%,对照组(43.0±2.0)%(P<0.01)。结论ATRA能够有效抑制HL60实体瘤的生长;体外实验证实,ATRA抑制HL60生长的作用机制是诱导细胞G0/G1期阻滞,诱导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97.
摘要目的建立肾骨颗粒中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苯酚 硫酸法显色,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肾骨颗粒中多糖的含量进行测定,检测波长为486 nm。结果该方法线性、精密度、准确度、范围、耐用性均良好,高、中、低浓度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85%,99.99%,98.35%(n=9)。 结论该方法灵敏快速,准确可靠,可用于肾骨颗粒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98.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维吾尔医药阿米乐努西达日蜜膏没食子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phenomenex C18(4.6 mm×250 mm,5 μm);检测波长:273 nm;流动相:甲醇 0.4%磷酸水溶液(10:90);流速:1.0 mL•min-1;进样量:10 μL;柱温:25 ℃。结果没食子酸在0.106~0.530 μg范围内峰面积与进样量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n=9),RSD=1.13%。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为阿米乐努西达日蜜膏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胡巍  计成 《医药导报》2012,31(3):395-395
患者,女,45岁。因“咳嗽、咯痰10 d,抗感染治疗无改善”于2010年2月4日入院。患者既往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年,1个月前行移植手术后一般情况尚可,无结核、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传染病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化学制剂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入院体检:体温36.8 ℃,脉搏87次•min-1,呼吸率24次•min-1,血压112/8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无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皮肤、黏膜无淤点、淤斑,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咽部无充血,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音,心浊音界无明显增大,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未及明显包块,无压痛或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无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胸部CT示肺部感染。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000.
双氯芬酸钠致不良反应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卫珍  陈华  孔令春 《医药导报》2012,31(3):392-394
摘要目的分析双氯芬酸钠所致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中有关双氯芬酸钠引起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1994~2011年),按年龄、性别、剂量、合用药物、给药方法、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布、临床表现症状、治疗与转归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双氯芬酸钠引起的不良反应与性别关系不大,年龄分布以41~60岁为主。所致的不良反应类型以泌尿系统损害(26.1%)和消化系统损害(23.9%)为主;前3位的表现形式为急性肾衰竭、血尿、消化道出血;发生时间以第1天发生不良反应为主,占58.7%。 结论要严密观察患者使用双氯芬酸钠时的异常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停药、及时处理,警惕严重不良反应(急性肾衰竭、血尿、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