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8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132篇
内科学   87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40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281篇
预防医学   290篇
眼科学   47篇
药学   71篇
  3篇
中国医学   56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目的了解患者退药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实行应对措施,以减少退药现象。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医院2013年7月25日至8月10日收治的495例住院患者退药单的退药情况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日平均退药率为2.20%,退药原因为出院(43.64%),调整用药(17.98%),医生原因(10.91%),手术原因(9.90%);退药较多的科室为普外科、妇产科、骨科、中医科,分别占10.30%,8.89%,8.08%,8.08%;退药种类中营养及补液类药物最多(28.31%),其次为抗感染药物(20.48%)。结论退药现象由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医生、患者等多方面因素造成,只有医患共同努力,医院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才能减少退药情况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获得沈阳市2008-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及主要死亡原因, 探讨干预措施。方法 对沈阳市2008-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沈阳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城乡差距缩小。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其它先天异常、窒息、肺炎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预防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农村医疗保健水平、降低婴儿特别是新生儿死亡率, 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3.
崔敏 《现代保健》2014,(26):109-113
目的:分析本院住院药房退药情况,提高临床服务质量。方法:对本院2013年7-12月住院药房2208张退药处方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08张退药处方中,根据退药金额和退药处方数统计,退药较多的科室为儿科和呼吸内科;各科退药原因主要有调整医嘱982例(占44.47%)、患者临时出院579例(占26.22%)、患者拒绝用药301例(占13.62%),而药物不良反应ARD退药仅62例(占2.83%);退药种类以抗感染药物为主,共912例(占41.30%),其次心脑血管药333例(占15.08%)。结论:本院住院药房的退药量较大,不合理退药比例较高,医院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护药三方面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的退药制度,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合理用药,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退药。  相似文献   
54.
目的分析湖北谷城县2009-2013年居民死亡率、死亡趋势、死因谱,掌握主要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谱和变化趋势,为全县卫生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谷城县2009-2013年死因监测资料,按ICD-10国际疾病分类对死因进行分类及编码,对死因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人群粗死亡率、死因构成、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谷城县2009-2013年居民年平均粗死亡率为683.77/10万,其中男性为850.32/10万,女性为512.23/10万,男:女为1.71∶1;全人群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占全死因95.75%;0-14岁组、15-39岁组主要死因均为损伤与中毒分别占35.59%,58.53%;40-64岁组、65岁以上组主要死因均为循环系统疾病分别占38.36%,42.87%;死因顺位第一循环系统疾病中,以脑血管疾病为主,死亡率196.92/10万;其次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118.78/10万。肿瘤死亡主要肺癌死亡率42.69/10万,占26.37%;其次肝癌死亡率29.78/10万,占18.40%。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死因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死亡率52.21/10万,占全死因的7.63%;损伤与中毒死亡中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占29.33%,自杀占18.77%,淹死占9.92%。结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意外和中毒是谷城县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各类死因对四川省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政府就提高期望寿命、促进居民健康制定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DeathReg2005软件收集、整理2012年四川省居民死因监测数据,采用Excell软件、SPSS软件编制蒋氏简略寿命表、去死因寿命表,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减寿率等。结果 2012年四川省居民粗死亡率621.78/10万,标化死亡率621.49/10万,平均期望寿命校正值75.22岁;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显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所致期望寿命损失年居前5位,去掉该死因,分别可增加4.51年、3.42年、3.34年、1.13年、0.39年。去单病种死因期望寿命分析,增值前5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心脏病、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潜在寿命分析,减寿率顺位为肿瘤、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其导致每千人寿命缩短的人年数分别为18.67人年、12.21人年、10.35人年、5.44人年、2.55人年。不同性别和城市与农村间各类分析顺位略有差异。结论四川省居民期望寿命的提高需要加强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及意外伤害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56.
目的了解2012年循化县居民的死亡情况及死因分布特点,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死亡率、构成比对我县2012年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循化县2012年报告粗死亡率为475.00/10万,报告全死因寿命69.4岁;居民死因前6位的疾病为心脏病、脑血管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意外死亡,占全部死因构成的77.25%。结论心脑血管、消化道、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意外死亡为影响我县居民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刻不容缓,应积极开展慢性病的监测、防治工作和伤害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分析2003-2013年玉龙县孕产妇情况,探讨孕产妇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2003-2013年玉龙县孕产妇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13年玉龙县出生活产数为19,474例,死亡孕产妇13例,平均死亡率为66.76/10万。孕产妇死因的前三位依次为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妊娠期高血压病、羊水栓塞及产科出血。[结论]降低玉龙县孕产妇死亡的重点是加强基层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建设及产科人员技术培训,提高其对高危妊娠的识别、处理能力、完善转诊机制;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加强孕产妇高危专案管理;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孕产妇及家庭成员的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分析主动脉弓杂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原因,总结护理方法.方法 对12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弓杂交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5例(3.88%)并发脑梗死,其中1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家属放弃治疗,治愈出院4例,但均遗留神经系统症状,需进一步行康复治疗.结论 桥血管狭窄或闭塞、主动脉弓部斑块或附壁血栓脱落造成栓塞、术后低血压、伤口血肿及小动脉瘤形成是主动脉弓杂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原因.对主动脉弓杂交术后患者,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避免低血压的发生外,还要做好神经系统、伤口出血和肢体血运的观察,以预防和及早发现脑梗死并发症.  相似文献   
59.
This study tested whether previously reported associations between early life factors and later adolescent sexual orientation could be replicated in another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the UK Millennium Cohort Study (MCS). We used data on 9,795 youth from the MCS. Emerging sexual orientation was assessed using measures of sexual attraction to males and females in separate items at 14 years. Factors including birthweight, breastfeeding, sibling composition, parental ages, maternal psychopathology,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contextual risks were separated into three developmental periods: prenatal (n = 5 factors), before 7 years (n = 6 factors), and after 7 years (n = 5 factors). We controlled for handedness as a putative marker of prenatal androgen exposur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mischievous responding statistically. Girls with greater maternal psychological distress since age 7 and greater pubertal body mass index were more likely to be nonheterosexual but the effect sizes were very small. Among boy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any early life conditions and later sexual orientation. However, focusing on effect sizes rather than significance levels, there were small associations between preterm birth and nonheterosexuality. The results offer further evidence that psychosocial influ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sexual orientation are weak or non-existent.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