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13篇
  免费   496篇
  国内免费   359篇
耳鼻咽喉   40篇
儿科学   108篇
妇产科学   113篇
基础医学   769篇
口腔科学   281篇
临床医学   982篇
内科学   1140篇
皮肤病学   89篇
神经病学   204篇
特种医学   271篇
外科学   1196篇
综合类   1404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一般理论   5篇
预防医学   459篇
眼科学   351篇
药学   616篇
  11篇
中国医学   326篇
肿瘤学   102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270篇
  2022年   295篇
  2021年   518篇
  2020年   366篇
  2019年   256篇
  2018年   202篇
  2017年   184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379篇
  2013年   585篇
  2012年   381篇
  2011年   473篇
  2010年   371篇
  2009年   392篇
  2008年   358篇
  2007年   352篇
  2006年   344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27篇
  1978年   20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6篇
  197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的左肝内胆管结石的扫描数据,进行图像程序分割、三维重建和左肝切除术的可视化仿真手术.方法 利用64排cT扫描采集肝内胆管结石的数据集.运用医学图像处理系统(MIPS)对CT序列图像进行程序分割和三维重建,得到肝胆三维模型的数据以标准模板库STL格式输出,然后导入FreeForm Modeling System(FreeForm)利用自行开发的虚拟手术器械进行左肝切除的可视化仿真手术.结果 利用MIPS软件进行肝内胆管结石二维的CT图像程序分割速度快、效果满意.将分割的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所获得的肝胆模型结构清晰、立体感强,形态逼真,可完成左肝切除的可视化仿真手术.结论 MIPS可以有效、快速地完成肝内胆管结石的64排螺旋CT的二维图像数据的程序分割、三维重建及在FreeForm进行左肝切除可视化仿真手术,为仿真的胆道外科手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电化学方法研究医用钛合金在0.9%NaCl生理盐水,模拟人工唾液,模拟人工体液中的腐蚀情况,分析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扫面电镜观察腐蚀表面形貌,CA-A型接触角测试仪测试钛合金表面被腐蚀后接触角的变化。实验表明:钛合金在三种生理电解液中的腐蚀情况依次是:模拟人工唾液〉模拟人工体液〉0.9%NaCl生理盐水。扫面电镜观察表明,医用钛合金在0.9% NaCl生理盐水腐蚀后,表面出现了许多腐蚀孔,经模拟人体体液腐蚀后,表面变得粗糙不平整,腐蚀孔数目变化不大,钛合金经人工唾液腐蚀后,腐蚀孔数目增多,部分腐蚀孔孔径明显增大。经三种生理电解液腐蚀后,钛合金表面接触角都减小。结论:医用钛合金在人工唾液中的腐蚀最严重,在临床应用中应给予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物医用材料研制和医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生活水平、医疗保健、康复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组织、器官及骨骼缺损的修复和置换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尤其对人造骨骼和人工关节的需求越来越广泛。由于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CT(computed tomography)已经成为显示和研究人体内部结构非常有用的手段,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omputer aided design)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等相关技术应用于人造骨骼和内置假体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同时,结合CT和计算机三维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同时应用融合及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损伤的远期疗效,对照该术式与非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对4例由于急性外伤引起的L4/L5及L5/S1椎间盘损伤患者进行影像学评价。根据生物力学稳定性对病变节段分别采用融合和非融合技术。手术全部经前路腹膜外切口。L5/S1采用椎间融合(自体髂骨 cage植入),L4/L5采用人工椎间盘植入。术后随访4年,摄术后X线正侧位、动力位片,术后2年MRI检查,SF36问卷调查。同期8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结果术后6、12、24、36及48个月X线片显示,融合节段正侧位椎体间无移位,全部患者均有明显的骨性融合。非融合节段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良好,术后2年MRI显示有正常活动。同期8例非手术治疗患者5例缓解,3例因症状加重实施手术。结论前路融合技术可以有效稳定椎节,缓解腰椎不稳所致的疼痛。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可以有效地维持放射学稳定性,但不能完全替代正常椎间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MRI研究兔眼眶内植入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义眼台血管化过程,探讨义眼台血管化MRI表现和特点。方法12只新西兰白兔眼眶内植入直径12mmHA义眼台,于术后第2、3、4、5、6周对所有手术兔行双眼MR平扫及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计算义眼台强化区体积与义眼台体积比值(VE/VHA),对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于第2、4周采用随机数字法抽取2只,第6周对剩余动物义眼台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第2、3、4、5、6周VE/VHA值分别为0.570±0.055;0.787±0.036;0.995±0.014;1.000±0.000;1.000±0.000。第2、3、4周VE/VHA值逐渐增加,均数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3.094,P=0),第4、5、6周均数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86,P=0.520)。术后2周病理显示义眼台周边有纤维血管生长,第4、6周整个义眼台完全血管化。结论MRI可直观、准确地评价义眼台血管化的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珊瑚人工骨的遗传毒性。方法采用Ames试验;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不同浓度的浸提液加与不加S9mix条件下Ames试验;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以及微核试验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果为阴性。结论在本试验系统条件下,可吸收性珊瑚人工骨无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7.
COPD机械通气病人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人机械通气后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特点。②方法 取32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病人下呼吸道分泌物做痰细菌学培养,同时做药物敏感试验。③结果 32例病人共分离出菌株76株,阳性率71.7%,其中混合感染10例次。其中革兰阴性杆菌(GNB)58株,占76.3%;阳性球菌10株,占13.2%;真菌8株,占10.5%。常见致病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杆菌为主,GNB中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的耐药率高。④结论 COPD应用机械通气病人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性高。  相似文献   
18.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联合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结合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  8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 (7例原发病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1例为Wilson病 )在等待肝移植期间经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 3~ 7次 ,所有患者均接受同种异体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结果 患者等待供肝时间 8~ 30d ,平均 13d ,所有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痊愈出院。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后 ,患者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1) ,但凝血功能的改善不明显。结论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可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 ,帮助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顺利渡过肝移植等待期。  相似文献   
19.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萍  高海莲 《护理学报》2004,11(10):22-23
笔者报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护理措施认为重视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氧分压监测,注意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呼吸系统症状,及时发现并纠止低氧血症,对不同的病人制定不同护理方案,严密观察病情,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Part III of this series of articles, like Part II, reviews the pioneering efforts in the 19th centur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rtificial teeth.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unlike that of Part II, is specifically modifications in the design of the occlusal anatomy of the 19th century denture teeth, along with the theories of mandibular movement that inspired those modifications.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e introductory phase of this project, which seeks to unravel the confusing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sterior) denture tee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