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3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张艳  王倩 《临床肺科杂志》2005,10(3):296-297
目的 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注药配合全身化疗治疗初治失败的空洞型肺结核的疗效。方法 经纤支镜局部病灶注入异烟肼、丁胺卡那霉素、左旋氧氟沙星,配合全身化疗治疗初治失败的空洞型肺结核36例(治疗组) ,与单纯全身化疗34例(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治疗组2个月及6个月时的痰菌转阴率和空洞改善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注药配合全身化疗治疗初治失败的空洞型肺结核的疗效优于单纯全身化疗,无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92.
目的分析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及不同ART方案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HIV/AIDS-TB)患者在强化期内血液学红细胞系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4—2017年某传染病专科医院确诊为HIV/AIDS-TB的患者,分为在ART基础上接受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组(A组),抗结核药物治疗8周内开始ART联合治疗组(B组),抗结核药物治疗8周后开始ART治疗组(C组);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基线(0周)和治疗后1、2、4、8周等红细胞系参数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变化的差异。结果共选取180例HIV/AIDS-TB患者,其中A组71例、B组75例、C组34例;共85.00%(153例)的患者发生轻度贫血,其中A、B、C组分别为84.51%(60/71)、85.33%(64/75)和85.29%(29/34)。抗结核药物治疗后,A、B和C组患者RBC绝对值增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B组患者HGB增加均高于基线(均P0.05);A、B和C组患者MCV和RDW-CV在治疗后均较基线上升(均P0.05),但C组治疗8周时RDW-CV恢复至基线水平。A、B两组患者中TDF/3TC/EFV方案在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4周时,HGB均较基线增高(均P0.05),其他方案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IV/AIDS-TB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应尽快启动ART治疗,最好8周内开始ART治疗,不同ART方案联合抗结核治疗患者的红细胞系参数变化有差异,TDF治疗方案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3.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四味抗痨丸中巴豆苷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四味抗痨丸中巴豆苷的含量。色谱柱为Luna C18柱,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1∶4∶95),检测波长为292nm,流速为1.0mL·min-1。结果巴豆苷在6.195×10-2~1.239μg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n=7),平均回收率为98.4%,RSD为1.0%,经测定供试品中巴豆苷平均含量为0.207 3mg·g-1。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四味抗痨丸中巴豆苷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94.
目的:分析新疆汉族、维吾尔族抗结核药物相关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与免疫特征,并比较两民族间的差异。方法:服用抗结核药物诱导的肝损伤患者176例(汉族79例、维吾尔族97例),记录临床资料,采集空腹肘静脉血,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T细胞频率,ELISA检测血清TNF-α、IL-10。结果:在年龄、性别构成、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ALT、AST、γGGT、ALP、LDH、TBA、肝损伤出现时间、肝损伤轻重程度占比、肝损伤靶位临床分型等方面两民族间无差异;维吾尔族患者血清Glb、TNF-α、IL-10水平及CD8+T细胞频率均明显高于汉族患者(P=0.001;P<0.001;P<0.001;P<0.001)。结论:提示维吾尔族患者细胞免疫应答强于汉族患者;两个民族肝损伤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不存在民族间差异。  相似文献   
95.
文题释义: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是一种参与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迁移及伤口愈合、角膜上皮再生和组织修复等过程的趋化因子,能促进干细胞的生长和发育,参与调节成骨分化,可通过细胞归巢提高干细胞向病灶区的趋化作用。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失活会损害成骨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此外,其还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异烟肼:具有较高的杀菌活性,是治疗结核病的一线药物。世卫组织建议将异烟肼作为结核病的标准疗法,用于潜伏性结核病感染者的预防治疗,与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一起用于治疗活动性肺结核。异烟肼的活化形式与脂肪酸生物合成Ⅱ型系统中的NADH依赖型烯醇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异烟肼a结合,阻断细菌细胞壁关键成分支原体酸的合成。 背景:抗结核化疗是目前治疗骨关节结核的主要手段,然而全身给药难以维持病灶区的有效浓度,治疗效果欠佳。 目的:制备一种原位、长期释放抗结核药物且兼备促成骨作用的壳聚糖-明胶/聚乳酸-羟基乙酸联合载药水凝胶。 方法:将亲水性的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和疏水性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通过复乳法负载到聚乳酸-羟基乙酸中,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载药微球,共混至壳聚糖-明胶水凝胶支架中,制备壳聚糖-明胶/聚乳酸-羟基乙酸联合载药水凝胶。检测聚乳酸-羟基乙酸载药微球、壳聚糖-明胶/聚乳酸-羟基乙酸联合载药水凝胶的体外释药与抗结核杆菌的能力。将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分别接种于载药微球与联合载药水凝胶表面,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细胞的成骨性能。 结果与结论:①载药微球中异烟肼1 h内的突释约为23.3%,2 d内的释放率约为42.6%,随后进入缓释期,25 d后进入平台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1 h内的累积释放率约为19.8%,2 d内的释放率约为44.7%,随后进入缓释期,25 d后进入平台期;联合载药水凝胶中异烟肼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最初1 h的释放分别为8.3%和8.5%,第2天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15.2%和17.6%,远低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②体外4周后,联合载药水凝胶的抑菌直径大于载药微球,抑菌率高于载药微球(P < 0.05);③联合载药水凝胶与载药微球均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细胞活力均约为100%;④培养5,10 d后,联合载药水凝胶表面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与载药微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原位壳聚糖-明胶/聚乳酸-羟基乙酸联合载药水凝胶有作为治疗骨关节结核及其他骨关节感染的潜力。 ORCID: 0000-0003-4166-2492(张贺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6.
吴璇  张萌涛  王勃  徐纾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0,43(12):2477-2480
目的 探讨不同疗程左氧氟沙星联合四联抗结核疗法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西安市胸科医院治疗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2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30例。所有患者均行左氧氟沙星联合四联抗结核方案治疗,四联抗结核方案中,肌注硫酸链霉素注射液0.75 g,1次/d;口服异烟肼片0.3 g,1次/d;口服利福平片0.45 g,1次/d;口服吡嗪酰胺片1.5 g,1次/d。同时静滴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0 mg,静滴时间≥ 60 min,1次/d。对照组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CD4+CD25+T细胞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积液消失时间、引流流量、穿刺次数、完全退热时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CD4+ CD25+ 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的胃肠道反应、关节痛、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发生率为1.5%,低于对照组的9.2%(P<0.05)。结论 相对于长疗程,短疗程左氧氟沙星联合四联抗结核疗法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也具有很好的疗效,能促进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7.
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治疗的344例肺结核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资料,对肝功能损害与年龄、用药时间、结核病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大部分在用药两周至两个月时发生,年龄〉60岁、粟粒型肺结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结论:强化期内、老年肺结核、粟粒型肺结核、HBsAg阳性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应加强临床观察及肝功能监测,并预防性应用保肝药。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个体化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DR-PTB)的疗效。 方法选取80例MDR-PTB患者,随机均分为化疗组(抗结核化疗)和联合组(抗结核化疗+还原型谷胱甘肽)。比较两组疗效、肝功能指标、CD4+/CD8+、CD4+CD25+、CD4+PD-1+、CD8+CD28-、CD8+PD-1+比值、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γ干扰素(IFN-γ)等。 结果治疗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化疗组,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低于化疗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CD4+/CD8+比值、IFN-γ升高,CD4+CD25+、CD4+PD-1+、CD8+CD28-、CD8+PD-1+比值、CRP、IL-6降低;且治疗后联合组较化疗组变化更显著(P<0.05)。 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个体化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有效,且可解除患者免疫耐受,抑制炎症反应,规避化疗后肝损伤,可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9.
10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衰竭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提高对药物性肝衰竭的认识、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56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用药情况、临床表现、肝衰竭的分型、并发症的发生、生化指标的特点及治疗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导致肝衰竭前3位的药物是中成药(30.3%)、抗结核药(26.8%)和非甾体类抗炎药(23.2%)。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64.2%)、纳差(60.7%)、尿黄(60.7%)。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感染(73.2%)、其次为肝性脑病(66.1%)、腹水(64.3%)。感染部位以腹腔最常见(46.4%),其次为肺部(41%)。治愈好转者为18例(26.2%),治疗无效者14例(25.0%);死亡者为24例(42.9%)。从患者发病到死亡的中位时间为35 d。治愈好转组的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效死亡组,激素治疗与预后好密切相关(P<0.05)。结论药物性肝衰竭的主要致病药物有中药、抗结核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患者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一旦出现提示预后差。在疾病早期采用适当的激素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肝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