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51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探讨炎琥宁注射液配合微波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所致急性外耳道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来我院因急性外耳道炎就诊,并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收治入院的患儿中随机选取8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观察组40例全部给予注射炎琥宁配合微波治疗,对照组40例则采用注射阿奇霉素,对两组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上,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外耳道炎,尤其是因上呼吸道感染导致的患儿的治疗中,炎琥宁注射液配合微波体现了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大范围应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联合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免疫、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肺炎16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80例。两组均予止咳、平喘、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对症处理,同时给予利巴韦林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5 d。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炎性因子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细胞免疫相关指标[CD4+/CD8+、辅助性T淋巴细胞(T helper cells,Th)1/Th2、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水平及中医症候(咳嗽、喘促、咳痰痰鸣)评分,评估治疗后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IL-6、hs-CRP、Th17/Treg水平及咳嗽、喘促、咳痰痰鸣评分降低,CD4+/CD8+、Th1/Th2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IL-6、hs-CRP、Th17/Treg水平及咳嗽、喘促、咳痰痰鸣评分下降,CD4+/CD8+、Th1/Th2水平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75/80)、85.00%(68/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9,P=0.003)。观察组2例出现轻度肝功能损伤,对照组1例出现轻度肝功能损伤,给予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两组均出现1例轻度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未予处理,1周后恢复正常。结论联合中药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炎琥宁注射液下调机体炎性反应、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3.
张飞忠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0):1792-1794
目的观察炎琥宁与病毒唑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28)采用炎琥宁治疗,对照组(n=28)采用病毒唑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6%,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和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炎琥宁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炎琥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诊疗的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236例随机分为利巴韦林组(A组)、炎琥宁组(B组)、对照组(C组),再按入院时距发病时间分为病程0-48 h组,病程48 h组。C组仅给予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A组加用利巴韦林(10-15)ng/(kg·d)静脉滴注,B组加用炎琥宁(5-8)mg/(kg·d)静脉滴注,比较各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退热时间、腹泻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时总病程时间。结果:在病程0-48 h组中,A组、B组的退热时间均明显短于C组,B组总病程明显短于C组,P均0.05;在病程48 h组中,A组、B组、C组退热时间均无明显差异,B组总病程短于A组、C组。结论:在起病0-48 h间使用利巴韦林、炎琥宁有助于轮状病毒肠炎患者退热,使用炎琥宁可缩短病程,有助于改善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患者时联合使用干扰素与炎琥宁的效果。方法:收集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共89例,根据患儿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44例对照组和45例观察组,对照组患儿使用炎琥宁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干扰素,将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家属满意度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观察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9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P 均<0.05)。结论:在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联合使用干扰素与炎琥宁进行治疗能够有效保证治疗的效果,使患儿家属更加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与炎琥宁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眼科诊治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64例(70眼),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滴眼液治疗;观察组采用更昔洛韦联合炎琥宁治疗。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1.67%、70.59%,治疗时间分别为(15.32±3.56)d、(27.65±4.82)d,复发率分别为11.11%、23.5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有1例患者在给予更昔洛韦后发生轻度上腹不适;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更昔洛韦联合炎琥宁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可相互促进,并可缩短治疗疗程,提高治愈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控制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对我院干预前后(2012、2013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百分比由2012年的31.3%下降至21.9%,重点中药注射剂品种2013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2012年,部分科室使用中药注射剂比例下降。结论:我院制定的对中药注射剂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38.
张秀琴 《中外医疗》2016,(16):126-127
目的:分析探讨小儿手足口病采取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该院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8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纳入该研究,在征得患儿监护人同意的条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单用干扰素治疗,观察组43例采取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进一步对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在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明显要比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要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5.35%﹑69.7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明显要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49,P<0.05)。结论对于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采取干扰素联合炎琥宁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加快患儿退热﹑疱疹消失以及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并缩短住院时间,进一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因此,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及应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炎琥宁注射液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08年3月-2013年3月收治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75例,采用炎琥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7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儿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腹泻停止时间,住院时间及HRV转阴率等。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腹泻停止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HRV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炎琥宁注射液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HRV转阴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0.
罗恒 《中外医疗》2012,31(35):114-115
目的探讨观察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在治疗手足口病上的疗效,并研究两者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6月—2011年1月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50例观察组和50例对照组。观察组对患者采用5~10mg/(kg·d)炎琥宁联合10mg/(kg.d)利巴韦林予以治疗,对照组则仅采用10mg/(kg·d)利巴韦林,两者均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予以静滴,1次/d。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退热时间(2.10±1.21)d和痊愈时间(4.45±1.42)d明显比对照组的(3.75±1.34)d、(6.48±1.49)d短,且观察组的治愈率(30/50)高于对照组(10/5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在手足口病的疗效高于利巴韦林,不良反应较小,安全性较高,值得医学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