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00篇
  免费   7066篇
  国内免费   2794篇
耳鼻咽喉   835篇
儿科学   3144篇
妇产科学   1300篇
基础医学   7007篇
口腔科学   1504篇
临床医学   5078篇
内科学   11796篇
皮肤病学   757篇
神经病学   4005篇
特种医学   2463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9214篇
综合类   8476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3900篇
眼科学   3222篇
药学   8001篇
  36篇
中国医学   8953篇
肿瘤学   2159篇
  2024年   261篇
  2023年   1464篇
  2022年   2179篇
  2021年   3376篇
  2020年   3683篇
  2019年   4140篇
  2018年   3826篇
  2017年   2956篇
  2016年   2641篇
  2015年   2769篇
  2014年   4276篇
  2013年   4377篇
  2012年   3432篇
  2011年   3718篇
  2010年   2726篇
  2009年   2745篇
  2008年   2637篇
  2007年   2533篇
  2006年   2344篇
  2005年   1994篇
  2004年   1690篇
  2003年   1581篇
  2002年   1192篇
  2001年   1126篇
  2000年   958篇
  1999年   812篇
  1998年   679篇
  1997年   608篇
  1996年   482篇
  1995年   389篇
  1994年   339篇
  1993年   236篇
  1992年   235篇
  1991年   205篇
  1990年   157篇
  1989年   185篇
  1988年   157篇
  1985年   1071篇
  1984年   1837篇
  1983年   1129篇
  1982年   1277篇
  1981年   1230篇
  1980年   1022篇
  1979年   902篇
  1978年   817篇
  1977年   697篇
  1976年   803篇
  1975年   564篇
  1974年   500篇
  1973年   56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检测胰腺癌及癌旁组织中Pin1和周期素D1基因的表达,探讨Pin1在胰腺癌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27例胰腺肿瘤组织及其相应的肿瘤旁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Q RT-PCR)检测胰腺良恶性肿瘤及肿瘤旁组织中Pin1和周期素D1 mRNA 的表达,运用Fisher精确概率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临床分期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7例胰腺囊腺瘤中周期素D1和Pin1的表达与肿瘤旁组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20例胰腺癌中周期素D1和Pin1的表达明显高于肿瘤旁组织[(2.78±1.02)vs.(4.36±1.27)和(5.48±1.69) vs. (9.97±1.86),P<0.05)]。Pin1和周期素D1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化程度无明显的相关(组间差异均为P>0.05),但Pin1与周期素D1的表达有关(P<0.01)。 结论:胰腺癌中Pin1的过表达可促进周期素D1表达,由此诱导了肿瘤的发生;Pin1可能在胰腺癌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 ,用0 9%氯化钠注射液 30 0mL 葛根素 0 4g静脉滴注 ,每天 1次 ,10d为 1疗程 ,共 3个疗程。结果 用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5 3例 ,显效 31例 ,有效 12例 ,总有效率达 81% ,无明显副作用。结论 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较好 ,副作用小 ,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不同方案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经济效果,找出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案。方法:对目前临床常用的4种不同治疗方案(导升明、胰激肽原酶、复方血栓通胶囊、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时间均为90d)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4种方案所需费用分别为1417.50元、810.00元、891.00元、656.10元;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25%、85.09%、85.17%、83.53%;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5.04、9.52、10.46、7.8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104.
陈砺  朱春燕  王小平  徐敏 《循证医学》2004,4(3):141-144
目的 了解目前国内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研究的现状。方法 对检索到的50篇有关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按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证据水平标准和临床试验的没计原则,从诊断标准、纳入和排除标准、组间基线可比性、随机、对照、双盲、统计学方法、疗效判断、疗程及药物的不良反应、随访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50篇相关文献中,按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证据水平标准评价,推荐级别为B级的占44.0%,C级的占56.0%;证据水平为2b级的占40.0%,3b级的占4.0%,4级的占56.0%;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占44.0%;临床对照试验文献占4.0%;采用随机双盲者占9.1%,随机单盲者占18.2%,说明组间基线可比的占31.8%,有诊断标准的占90.9%,有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占86.4%,说明统计方法的占52.4%,有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占90.9%,说明药物不良反应的占9.1%。结论 有关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日益增多,但随机对照试验比例偏低,研究设计及论文撰写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建立滑膜炎颗粒剂中原儿茶醛的含量测定方法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方中原儿茶醛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表明原儿茶醛在0.1005~1.005μ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22%;RSD为0.72%。结论本法简便,重现性好、结果可靠,可作为控制滑膜炎颗粒剂的质量方法。  相似文献   
106.
糖尿病肾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肾内分级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用脉冲多普勒方法分别测量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正常蛋白尿阶段,隐匿性肾病.临床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代偿期及糖尿病肾病肾功失代偿期各组肾内分级动脉Vmax、Vmin、TAMX、PI、RI血流参数.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糖尿病不同时期Vmax均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Vmin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减低;PI、RI随病情的进展逐渐增高.尤以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代偿期及肾病肾功失代偿期明显。结论:多普勒超声是一种简便、直观、快速非创伤性检查糖尿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方法.通过对肾内分级动脉血流参数的观察.尤其是PI、RI的变化,判断糖尿病肾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雌性SD大鼠切除卵巢后机体尿DPD及血1,25-(0H)2D3变化与骨质量的相关性。方法:40X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OVX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分别于术后12、24周取材。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L1、股骨、股骨颈骨密度,ELISA法测尿DPD浓度,激素放免法测血1,25-(OH)2D3浓度,光测弹性仪测L1压缩强度极限、弹性模量及右侧股骨弯曲破坏栽荷,不脱钙骨切片技术观察胫骨上段骨组织形态结构并计量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OVX组除尿DPD/Cr明显升高外,其他检测指标均较Sham组低,且随术后时间推移持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尿DPD/Cr与腰椎、股骨密度、椎体压缩强度极限、股骨弯曲破坏荷载和骨小梁面积均呈负相关。血清1,25-(OH)2D3水平与腰椎、股骨、股骨颈密度、骨小梁面积、椎体压缩强度极限和股骨弯曲破坏荷载呈正相关。结论:大鼠卵巢切除后尿DPD、血1,25-(0H)2D3水平变化与骨质量显著相关,可以通过检测尿DPD、血1,25-(0H)2D,水平变化预测骨质量。  相似文献   
108.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无血清培养体系对鼠中孕期乳腺组织细胞(COMMA-1D细胞)、鼠乳腺肿瘤细胞(FUKU细胞)以及CD8F1细胞的原代培养中。BM Matrigel是一良好的细胞附着和细胞生长的促进剂,而Ⅳ型胶原、昆布胺酸和Vitrogen 100对上述细胞的附着和生长也有一定的作用。BM Matrigel和昆布胺酸对FUKU细胞的克隆产率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昆布胺酸应用方便,价格较低,更适于在实验研究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和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以及银杏达莫注射液在DN防治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检测65例2型糖尿病患者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CEC数,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将UAER为30~300mg·d-1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2例,进行常规降血糖、控制血压等治疗;银杏达莫治疗组2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压、UAER及CEC水平的变化。结果:单纯糖尿病(SDM)组和早期糖尿病肾病(EDN)组的外周血CEC水平比对照组(NC)显著性升高,并呈逐渐增高的趋势(P<0.01)。UAER与收缩压(SBP)、外周血CEC水平呈正相关(P<0.01)。EDN组中,银杏达莫治疗后UAER及CEC明显降低(P<0.01);而常规治疗组无明显变化。线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银杏达莫治疗后UAER的改变与CEC数的变化成正相关(P<0.01)。结论: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在DN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银杏达莫对VEC的保护作用可能是其延缓DN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0.
Massive immune hemolysis due to passenger lymphocyte-derived anti-D has not been reported in renal transplantation. A 50-year-old (B-positive) male received a dual deceased-donor kidney transplant (B-negative) for diabetic renal failure. Two weeks post-transplant, the patient developed severe hemolytic anemia. The donor anti-D titer was 1:8. The recipient anti-D titer (zero pre-transplant) increased from 1:4 to 1:16 over 4 days. Rapid hemolysis caused severe anemia, minimum Hb = 4.2 g/dL, while selectively lysing the patient's autologous red cells during this time. The hemolytic anemia did not impair the allografts and subsided without monoclonal B-cell pharmacotherapy or apheresis. The anti-D titer decreased to barely detectable levels at four months and had cleared when checked 2 years post-transplant. Transfusion support subsided after two months. If complications of anemia can be avoided, the deleterious effects of hemolysis may be well tolerated by renal allografts using antigen negative transfusion al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