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37篇
  免费   899篇
  国内免费   275篇
耳鼻咽喉   75篇
儿科学   175篇
妇产科学   146篇
基础医学   944篇
口腔科学   242篇
临床医学   689篇
内科学   2297篇
皮肤病学   110篇
神经病学   408篇
特种医学   18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725篇
综合类   1502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581篇
眼科学   148篇
药学   1361篇
  1篇
中国医学   1488篇
肿瘤学   43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288篇
  2021年   1295篇
  2020年   797篇
  2019年   781篇
  2018年   780篇
  2017年   602篇
  2016年   400篇
  2015年   413篇
  2014年   696篇
  2013年   712篇
  2012年   700篇
  2011年   636篇
  2010年   508篇
  2009年   335篇
  2008年   337篇
  2007年   345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91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5年   82篇
  1984年   118篇
  1983年   108篇
  1982年   97篇
  1981年   81篇
  1980年   76篇
  1979年   62篇
  1978年   60篇
  1977年   38篇
  1976年   31篇
  1975年   22篇
  1974年   19篇
  1973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目的 利用包裹绿脓杆菌外毒素单元Ⅲ的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脂质体于体外靶向杀伤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方法 通过结合实验。验证VEGF连接脂质体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特异结合能力。利用体外细胞毒实验(MTT)方法,检测外毒素单元Ⅲ及靶向脂质体包裹的单元Ⅲ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连有VEGF的脂质体可与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结合率可达非特异性脂质体的2倍。在去除外毒素单元Ⅰ和Ⅱ后,单元Ⅲ的细胞毒作用消失。但包裹单元Ⅲ的VEGF-脂质体可特异性杀伤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结论 VEGF-脂质体可特异性地识别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并作为良好载体将绿脓杆菌外毒素单元Ⅲ带入细胞,实现其杀伤作用,可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抗肿瘤物质。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双黄连及清开灵注射液溶于不同常规输液液体中的微粒情况并与空白试验相比较。方法:观察注射液与输液液体混合液中的微粒数在混合液放置时间不同时微粒产生和变化情况。结果:两种中药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液中微粒数较与0.9%氯化钠注射液中增多显著.提示:临床使用双黄连及清开灵注射液时宜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17β-雌二醇(17β-E2)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β-catenin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介导雌激素促进内异症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用不同浓度17β-E2处理子宫内膜间质细胞48 h;此后选用10-10mol/L 17β-E2处理子宫内膜间质细胞12、24和48 h,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17β-E2处理前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β-caten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法分析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10-6mol/L)对17β-E2促进β-catenin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17β-E2作用后β-catenin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的定位。结果17β-E2能明显促进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β-caten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于10-10mol/L作用48 h最明显。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能明显抑制17β-E2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β-caten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17β-E2能促进β-catenin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核内的表达。结论雌激素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内异症在位子宫内膜的异位种植。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晕可宁颗粒的主要药效学 ,为临床提供药效学资料及治疗学基础。方法 采用三氯甲烷破坏豚鼠一侧膜迷路感受器模型 ,探讨受试药对眼震颤、摆头及旋转的影响 ;采用内淋巴囊和内淋巴管阻塞手术复制豚鼠膜迷路实验性膜迷路积水模型 ,研究内耳组织平均中阶面积 (SMA)增加率及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抑眩宁阳性对照组、晕可宁颗粒 (8、16g/kg)模型给药组豚鼠眼球震颤次数减少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成功复制了不同程度膜迷路积水豚鼠模型 ,表现为前庭膜重度膨出 ,前庭阶缩小 ,膜蜗管增大 ,SMA增加率变大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晕可宁颗粒灌胃后可减轻豚鼠实验性膜迷路积水的程度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MA增加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晕可宁颗粒可以减轻内淋巴囊积水程度 ,对梅尼埃病症状有对抗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用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研究健中愈疡片治疗脾气虚型胃溃疡的效果及机理。方法:临床观察从症状、体征、症候疗效方面观察健中愈疡片治疗脾气虚型胃溃疡的效果,动物实验从精神、活动、食欲、皮毛及肠胀气等方面观察健中愈疡片对脾虚证的改善情况。结果:健中愈疡片组治疗后,患者胃脘疼痛、嗳气泛酸、腹胀痞满、纳呆食少、大便稀溏、体倦乏力等症状的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效果优于胃舒平片组和法莫替丁胶囊组(P<0.05)。健中愈疡片组治疗后,大鼠精神转好,食欲增加,被毛转光泽,体重增加,肠胀气明显好转,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健中愈疡片正是从改善脾气虚证入手来促进脾气虚型胃溃疡患者的溃疡愈合速度和愈合质量,改善其各种临床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46.
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研制及其成骨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自行研制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并评估其成骨效应。方法 取南海澄黄滨珊瑚碳酸钙在特定条件下经过“热液交换反应”,制成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人工骨,并将其与基因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和几丁糖复合制成了三种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omposite 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CHA)人工骨,将此三种不同配型的复合人工骨和单纯CHA人工骨分别植入四组24只SD大白鼠肌肉内。手术后2、4、6、8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计数高倍单位视野内的成骨细胞数量和炎性细胞数量。采用SPSS8.0统计软件处理系统分析。结果 术后各时期取材结果显示:B组(CHA rhBMP2)和D组(CHA rhBM2P 几丁糖)的单位视野内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A组(单纯CHA)和C组(CHA 几丁糖):而C组和D组的单位视野内炎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A组和B组。即D组人工骨的单位视野内的成骨细胞数量多、炎性细胞少。结论 rhBMP2-几丁糖/CHA复合人工骨不但具有显著的成骨诱导作用,还具有炎症反应轻及持续的诱导成骨作用,是一良好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47.
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依那普利所致咳嗽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依那普利所致咳嗽疗效。方法 :设清燥救肺汤组与复方甘草片组对照观察疗效及对血压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疗效有显著差异 ,P <0 .0 1;血压有明显改善 ,P <0 .0 5。结论 :清燥救肺汤用于治疗依那普利所致咳嗽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8.
49.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alcohol use in subcritically injured patients presenting to the ED, by using a saliva alcohol test (SAT) at ED triage during the ED initial assessment; to compare the incidence of alcohol use revealed by the SAT with documentation of alcohol use by ED nurses and emergency physicians (EPs) blinded to the SAT results; and to describe the demographics of the SAT-positive, subcritically injured population.
Methods: A blinded,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evaluation of ED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ubcritical injuries was performed. The patients were tested for alcohol use with an SAT, and a subsequent record review was conducted for extraction of demographic data and evidence of documentation of alcohol use by ED nurses and EPs blinded to the SAT results.
Results: During the study. 791 subcritically injured patients had SATs performed. Twenty-one percent of these patients were found to be alcohol-positive by SAT. Either the ED nurse or the EP documented a clinical impression of alcohol use for 52% of the SAT-positive patients. There were higher SAT-positive rates among men (24%), victims of assault (47%), and patients arriving at night (41%).
Conclusions: While the SAT identified 21% of the subcritically injured patient population as alcohol-positive, ED nurse and EP documentation did not identify half of these alcohol-positive patients. Many of these patients may be at risk for additional injuries related to their drinking behavior.  相似文献   
50.
老年患者不同证型红外热象舌图温度负荷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红外热象舌图温度负荷变化。方法 :被测试者分为阴虚证、阳虚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湿热证五组。施以冷负荷后 ,红外舌图分析选取七个点温为代表 ,以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确定纵横坐标位置 ,对采录的所有红外舌图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阴虚组舌尖、舌前两侧点冷负荷前后变化值与正常组比较 P<0 .0 5 ;阳虚组各点冷负荷前后变化值均低于正常组 (除 M点 ) ,且 T点、TL 点、TR点、M点均大于气血两虚组及湿热组 P<0 .0 5 ;气滞血瘀组舌温变化值低于正常 (T点 P<0 .0 5 ) ;气血两虚组各点温变化值均显著低于正常组 (P<0 .0 5~ 0 .0 1)及其他证型组 ;湿热组舌尖、舌前两侧点冷负荷前后变化值与正常组比较 P<0 .0 5 ,且低于阴虚组、阳虚组、气滞血瘀组。结论 :老年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红外热象舌图各有其特征 ,红外热象舌图直观、重复性强 ,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断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