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024篇
  免费   27433篇
  国内免费   9964篇
耳鼻咽喉   2593篇
儿科学   6192篇
妇产科学   3670篇
基础医学   32877篇
口腔科学   6157篇
临床医学   34292篇
内科学   44154篇
皮肤病学   5405篇
神经病学   16125篇
特种医学   8574篇
外国民族医学   63篇
外科学   28068篇
综合类   45096篇
现状与发展   37篇
一般理论   29篇
预防医学   18947篇
眼科学   6425篇
药学   52578篇
  109篇
中国医学   20290篇
肿瘤学   31740篇
  2024年   495篇
  2023年   4665篇
  2022年   6961篇
  2021年   12728篇
  2020年   11602篇
  2019年   11407篇
  2018年   11279篇
  2017年   11792篇
  2016年   11935篇
  2015年   11641篇
  2014年   19760篇
  2013年   25674篇
  2012年   17727篇
  2011年   19406篇
  2010年   16301篇
  2009年   15416篇
  2008年   15236篇
  2007年   16401篇
  2006年   14641篇
  2005年   13675篇
  2004年   11719篇
  2003年   10617篇
  2002年   9053篇
  2001年   8878篇
  2000年   7658篇
  1999年   6411篇
  1998年   5105篇
  1997年   4539篇
  1996年   3996篇
  1995年   3515篇
  1994年   2898篇
  1993年   2459篇
  1992年   2206篇
  1991年   1900篇
  1990年   1623篇
  1989年   1509篇
  1988年   1419篇
  1987年   1180篇
  1986年   894篇
  1985年   1058篇
  1984年   1020篇
  1983年   696篇
  1982年   767篇
  1981年   666篇
  1980年   558篇
  1979年   483篇
  1978年   378篇
  1977年   299篇
  1976年   334篇
  1975年   23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91.
992.
内镜下交通支结扎治疗下肢复发性静脉性溃疡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深筋膜下结扎交通支治疗下肢复发性静脉性溃疡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50例(56条)下肢复发性静脉性溃疡患者,行内镜下交通支静脉离断术,对术后溃疡愈合情况进行1~3年随访。 结果:55条下肢溃疡在10~49d内愈合,1条90d未愈,行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后溃疡愈合。随访1~3年,6个月后复发1例,抗炎换药后愈合。18个月后2条复发,再行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后溃疡愈合。 结论:腔镜深筋膜下交通支静脉结扎术安全有效,损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下肢复发性静脉性溃疡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及胆囊管结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胆囊管结石的原因、诊断、处理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总结我院 1992-2005年间收治的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胆囊管结石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病人术前经B超、MRI、 ERCP检查确诊后,均经再次手术治愈。残株胆囊结石2例;残株胆囊管结石6例,其中2例合并胆总管结石;2例行残余胆囊切除术,6例行残株胆囊管切除、其中4例附加胆总管切开探查和/或取石、T型管引流。随访1.1-13年,效果良好。结论判断失误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结石的主要原因,过长的炎性及畸形的胆囊管残留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管结石的主要原因;其症状和体征类似于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管结石时可有黄疸;B超、CT、ERCP等检查可确诊;再次手术切除(或取出)残株胆囊/胆囊管(结石)是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娴熟的腹腔镜技术、术中胆道造影、正确掌握中转开腹指征以及丰富的胆道外科经验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4.
介入化疗结合立体适形放射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晚期胰腺癌的介入化疗加立体适形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先选择性胰腺动脉化疗,药物:CF 300 mg、5-FU 1 000~1 500 mg、DDP 60~80 mg和健择1.2~2.0 g,共4次。介入化疗后或两次介入之间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放疗采用4~6个适形野,总剂量为35~45 Gy,4~8 Gy/次,每周3次,21例患者CR率42.85%(9/21),PR率42.85%(9/21),SD 4.76%(1/21),PD 9.52%(2/21),总有效率(CR PR)85.70%(18/21)。初步研究结果提示,主观指标评估,2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7例主观症状有所改善。介入化疗结合立体放射治疗晚期胰腺癌不失为临床选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95.
放射治疗71例骨转移癌止痛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低于常规剂量的2种分割方式治疗骨转移性疼痛的疗效。方法71例恶性肿瘤晚期骨转移患者,总计93处骨转移灶,根据疼痛程度及行动受限程度,采取2种均低于常规剂量的分割方式进行放射治疗,分别为Dm30Gy/10f/2W,Dm30Gy/6f/2W。观察疼痛缓解情况。结果2种分割方式止痛有效率分别为88%、9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与国内多数文献报告的结果接近。结论低于常规剂量的分割方式对转移性骨痛疗效与常规剂量的分割方式的疗效相当,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996.
乳腺癌99mTc-MIBI影像与P-糖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活体乳腺恶性肿瘤对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的摄取和肿瘤细胞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表达间的关系。2003年10月~2005年12月对40例未经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99mTc-MIBI早期(10min)与延迟(120min)平面显像,计算其外排率(WOR)。显像后1周内进行手术治疗或化疗,术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标本P-gp表达,结果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WOR在P-gp阳性者为(12.8±8.2)%,高于P-gp阴性者(1.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1;WOR与肿瘤大小成正相关。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乳腺恶性肿瘤对99mTc-MIBI的摄取与P-gp表达呈明显负相关,即肿瘤细胞高度表达P-gp时,99mTc-MIBI摄取较低,99mTc-MIBI显像和肿瘤细胞P-gp表达相关性好,可成为体内无创检测肿瘤组织P-gp表达及耐药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体内外基因转移F as配体(F as-ligand,F asL)对恶性人黑素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携带人F asL cDNA的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 d-F asL),在体外转导两株黑素瘤细胞,并使其表达;通过流式细胞仪、RT-PCR法进行F as/F asL表达检测,TUNEL法及荧光显微镜相关凋亡检测、分析。建立人黑素瘤裸鼠模型,并对其进行体内疗效观察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流式细胞仪和RT-PCR检测两株黑素瘤细胞表面均表达F as,不表达F asL,而A d-F asL转导的两株黑素瘤细胞均能表达F asL;A d-F asL能显著诱导两株黑素瘤细胞在体外凋亡或抑制其生长。体内疗效观察黑素瘤荷瘤鼠模型治疗组瘤重(0.48±0.16)g与对照组瘤重(1.02±0.19)g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组织形态学检查,治疗组可见肿瘤细胞凋亡坏死区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F asL基因重组腺病毒在体内外均具有显著诱导人黑素瘤细胞凋亡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改善心脑血管缺氧载氧药物是一种创新药物。由于它半径比红细胞小400~1 000倍,易于通过毛细血管,给缺血组织及时供氧,迅速缓解或纠正缺氧状态,达到治疗抢救目的。血红蛋白的纯化工艺是载氧药物研制的重要工艺步骤。方法本研究建立了一套通过热敏法分离纯化人脐带血血红蛋白的工艺以及较为完善的纯化血红蛋白质量检测指标。结果与现有的纯化方式相比,热敏法操作简便,仪器设备造价低廉,纯化与病毒灭活同时进行,得到的纯化产品损失少,纯度高,各项理化指标达到国际水平。结论本工艺适用于规模制备纯化血红蛋白,为进一步研制治疗心脑血管缺氧载氧药物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99.
Jaw tremor can be seen as a component of various neurological disorders such as essential tremor, Parkinson's disease, dystonia, branchial myoclonus, hereditary geniospasm, task-specific tremor, and Whipple's disease, as well as in normal situations such as shivering, and subclinical physiological jaw tremor. In most of these conditions, the jaw tremor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tremor or other 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s affecting additional body parts, and its frequency is lower than 12 Hz. Schrag and colleagues reported a patient with a high-frequency idiopathic jaw tremor, and they speculated it could be related to orthostatic tremor affecting the masseter muscles. We encountered a similar patient with intermittent rapid focal jaw tremor that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s to the masseters.  相似文献   
1000.
肝糖原贮备对热缺血再灌注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糖原贮备对热缺血再灌注肝细胞凋亡及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肝热缺血模型。实验分组:术前24h静脉注射25%葡萄糖组,2ml/只,每6h1次,高糖饮食(H组);术前禁食24h,饮水不限(L组);正常饮食对照组(N组)和假手术组(S组)。缺血45min,再灌注2、24h取材。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同时进行肝酶学检测、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1.细胞凋亡及蛋白表达:(1)24h细胞凋亡百分率。s组〈H组〈N组〈L组(P〈0.01),各组24h凋亡率均高于2h(P〈0.01,S组除外)。(2)Bcl-2、Bax蛋白表达量。①再灌注24hBcl-2表达量:H组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1),L组〈N组(P〈0.05),与2h比较H组表达升高(P〈0.01);②再灌注24hBax表达量:S组明显低于其余3组(P〈0.01),L组〉N组(P〈0.01)。2.肝酶学指标:各时相点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H组〈N组〈L组。3.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再灌注24hH组明显轻于N组及L组,并接近S组,L组最严重。结论预防性增加肝糖原贮备可抑制热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肝细胞凋亡,减轻肝损伤,并可能通过影响Bcl-2、Bax的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